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脑卒中患者的效果观察

2020-03-26 08:55范奋飞
医药前沿 2020年32期
关键词:制剂重症资料

范奋飞

(临汾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 山西 临汾 041000)

脑卒中在临床中很常见,其是因脑部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其血液不能流向大脑致使脑组织受损的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有关资料显示其致残率为60%~70%,致死率为10%~30%,且其病情可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命会造成严重威胁[1]。而重症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处于应激状态,蛋白质分解大于合成,此外患者还伴随有认知障碍及吞咽障碍等,其不能摄入营养物质进而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并且也会促使其出现各种并发症进而加重病情,不利于后期的治疗,所以早期对其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是必要的[2]。本次主要对2018 年9 月—2019年9 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3 例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制剂的效果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9 月—2019 年9 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6 例重症脑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3 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8 例,女性15 例,年龄55 ~76 岁,平均年龄(64.3±7.8)岁,其中脑出血15 例,脑梗死18 例,观察组男性20 例,女性13 例,年龄57 ~76 岁,平均年龄(64.5±7.4)岁,其中脑出血18 例,脑梗死15 例,经过对比两组一般资料显示差异不显著(P >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已知晓内容,自愿参与且已经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重症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均存在吞咽困难及意识障碍;发病时间不超过3d。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全的患者;肝肾功能严重不全的患者;合并严重传染性疾病或恶性肿瘤的患者;合并胃肠道吸收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和营养。给予所有患者泮托拉唑以防止其出现应激性溃疡的症状,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给予其抗感染、脱水等常规治疗;另外给予常规营养。根据医生的指导通过鼻胃管给予患者蔬菜汁、鸡蛋羹及牛奶等食物,最好控制在每次200ml 左右,一天4 ~6 次。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早期肠内营养制剂,患者发病2d 内给予其肠内营养支持,对其营养乳剂瑞高根据20kCal/kg·d 的标准进行配置后通过鼻饲管进行滴注,注意要将患者的床头抬高30°,防止其出现呛咳或误吸,速度控在50ml/h,第一天给予患者300 ~500ml,第三天给予其800 ~1000ml,每过2d 就增加5000ml 的使用剂量,同时还要定时对患者进行鼻饲管抽吸以防止其出现堵塞。

1.3 评价指标

两组治疗前后营养状况、免疫指标及不良反应对比。(1)营养指标包括血清总蛋白、前清蛋白、血红蛋白,应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其进行检测。(2)免疫指标包括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采用酶联免疫法对其进行测定。(3)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包括胃潴留、腹泻、腹胀、恶心呕吐。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营养状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血清总蛋白、前清蛋白、血红蛋白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 >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总蛋白、前清蛋白、血红蛋白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IgM、IgG、IgA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后观察组IgM、IgG、IgA 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营养状况对比(±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营养状况对比(±s)

组别 例数 血清总蛋白(g/L) 前清蛋白(mg/L) 血红蛋白(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3 42.3±3.5 62.4±4.1 205.6±11.3 289.6±12.5 126.4±3.5 143.2±4.4对照组 33 42.5±3.6 51.3±4.3 204.3±10.8 264.3±11.4 125.6±3.2 133.1±3.7 t-0.229 10.732 0.478 8.591 0.969 10.092 P-0.820 0.000 0.635 0.000 0.336 0.000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对比(±s)

组别 例数 IgM(mg/L) IgG(g/L) IgA(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3 1.3±0.3 1.8±0.4 7.4±0.5 9.7±0.4 2.1±0.5 2.7±0.3对照组 33 1.2±0.2 1.4±0.3 7.3±0.6 8.5±0.5 2.2±0.4 2.5±0.2 t-1.593 4.596 0.736 10.766 0.897 3.187 P-0.117 0.000 0.465 0.000 0.373 0.002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3.讨论

有资料显示重症脑卒中的发病率已经超过癌症,是导致患者残疾、死亡的主要因素。重症脑卒中患者其脑组织受损面积较大,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导致出现脑疝进而丧失脑组织功能,致使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及意识障碍等并发症,同时患者也会出现突发昏迷,全身肢体功能障碍等,昏迷的患者其呼吸循环系统会受到影响进而引发呼吸衰竭的发生[3]。

临床中有50%的患者都会出现吞咽困难的情况,早期时吞咽障碍的患者其对于食物营养的摄入会有障碍,进而引发电解质紊乱、脱水、营养不良的发生,另外脑卒中患者中老年人较多,其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在不断退化,且多数患者伴随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这反而会增加其致残率及致死率,所以针对患者的实际病情早期给予其营养支持尤为关键[4]。重症脑卒中患者通过营养支持可以补充蛋白质,降低其负氮平衡,维持患者的器官功能的同时调节免疫功能。临床中营养支持有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两种,以往对于重症脑卒中患者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时,患者会出现误吸或反流的情况,这反而会加大负担导致患者呼吸道出现感染,所以大多应用肠外营养支持,但是有关资料显示对重症脑卒中患者应用肠外营养支持会减弱其肝脏功能,致使患者的肠黏膜出现萎缩,这不利于患者的恢复,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加强对患者胃肠黏膜的刺激,有助于恢复及维持胃肠道黏膜屏障,其可有效阻止病菌进入人体中,降低患者感染的发生率[5]。此外肠内营养支持通过对患者胰腺腺体的刺激可以对物质的合成起到促进作用,进而有效改善其营养状态[6]。

本次应用的肠内营养制剂主要对瑞高进行配置,其作为复方制剂,主要包含有蛋白质、脂肪、乳糖、矿物质、微量元素等,能有效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滴注过程中将患者头部抬高以防止其出现误吸或反流的现象,同时注意控制其滴注速度,减轻对患者胃肠道造成的不适进而降低患者腹泻、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血清总蛋白、前清蛋白、血红蛋白指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后IgM、IgG、IgA 指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由此看来与常规治疗对比,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制剂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综上所述,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制剂不仅能降低其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的营养进而有效改善其免疫功能,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制剂重症资料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中草药制剂育肥猪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元胡止痛系列制剂4种工艺比较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固体制剂常用设备清洁验证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4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