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的效果分析

2020-03-26 08:55邹杨
医药前沿 2020年32期
关键词:甲磺酸阿帕吉奥

邹杨

(泸州市中医医院 四川 泸州 646000)

胃癌作为消化科疾病类型中对人体健康以及生命造成威胁的头号杀手,因其近几年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死亡率较高,同时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逐渐走进社会公众群体的视野中被重视[1]。胃癌是恶性肿瘤中高发的疾病类型,治愈率较低,疾病不及时确诊和治疗能够导致肿瘤灶远处转移。为提升胃癌患者的存活率以及患病期间生活质量[2],国内外肿瘤协会对相关靶向治疗药物的疗效给出有力数据。通常以二线治疗方案为主,其中主要包括铂类制剂以及氟尿嘧啶制剂,而二线治疗方案的实施通常是在一线治疗失效或不耐受后展开的。本次研究将我院120 例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替吉奥与甲磺酸阿帕替尼进行效果分析,资料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1 月—2019 年12 月院内120 例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性质随机分组,其中60 例采取单一替吉奥胶囊(对照组),组中男35 例,女25 例,年龄36 ~68 岁,平均(48.9±3.6)岁,平均病程(1.1±0.7)年;剩余60 例采取替吉奥+甲磺酸阿帕替尼(研究组),组中男34 例,女26 例,年龄38 ~69 岁,平均(49.2±3.7)岁,平均病程(1.3±0.6)年。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 >0.05.研究前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依从性较差以及合并严重精神和认知障碍,对替吉奥以及甲磺酸阿帕替尼中任意成分过敏,严重骨髓抑制,肝肾功能障碍,同期服用氟胞嘧啶类药物的患者。纳入标准:结合《胃癌规范化诊疗指南(2013试行)》[3]明确诊断为胃癌的患者。无长期放射物接触史。

1.2 方法

对照组内患者使用单一替吉奥胶囊,口服,结合体表面积给药,不足1.25m2时每次给药40mg,2 次/d,体表面积处于1.25 与1.5 之间每次给药50mg,体表面积大于1.5m2时每次给药60mg,2 次/d,连续给药28d 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后休息14d进入下一个治疗周期,视患者病情调整药物剂量。研究组内患者以对照组为基础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每日口服剂量850mg/d,一次性服用,通常在餐后服用可降低消化道不良反应[3]。

1.3 评价指标

本次研究将两种治疗方法下患者症状缓解效果以及药物不良反应作为评价指标,其中症状缓解效果需结合晚期胃癌的临床症状以及胃肠道功能改善情况展开评估。将其缓解效果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以及未缓解三个程度。患者进食状态较好,未出现新的病灶,原有病灶未发生扩大或转移视为部分缓解,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病例/组内总病例×100%=缓解率(%)。

药物不良反应:分别纳入替吉奥与甲磺酸阿帕替尼两种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分别有(血小板下降、谷丙转氨酶升高、白细胞计数降低、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疲劳、高血压、恶心、晕厥)观察上述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缓解情况对比

研究组内患者症状完全缓解与部分缓解的概率共有(85%),高于对照组(70%),P <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缓解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缓解情况对比(±s)

组别 例数 完全缓解 部分缓解 未缓解 缓解率(%)研究组 60 0 51 9 51(85)对照组 60 0 42 18 42(70)χ2 — — — — 3.8710 P—— 0.0491

2.2 对比两组治疗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在联合治疗后研究组内患者发生(血小板下降、谷丙转氨酶升高、白细胞计数降低、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疲劳、高血压、恶心、晕厥等)药物不良反应共16 例,占组内总人数的(26.7%),对照组单一治疗后相比不良反应发生5 例(8.3%),研究组不良反应大于对照组,P <0.05,如表2。

表2 对比两组治疗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3.讨论

胃癌是指胃粘膜上皮发生恶性病变,早期发病时可直接引起胃部不适症状,与常规胃病有相似性[4]。胃癌早期发病时可出现疼痛伴随饮食习惯改变以及排便习惯改变。该疾病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而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根据胃癌历史数据总结,该疾病的致病因素可能与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以及环境和生活环境有关[5]。除此外与各别原发性常规胃病的长期影响有关,最后可考虑胃癌存在遗传概率[6]。关于胃癌的产生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多步骤呈阶段性发展的过程。需在出现胃部症状时及时接受积极的诊断和治疗[7],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周期。但晚期胃癌的治疗较为棘手,临床给予一线药物以及二线药物进行对抗治疗,其中一线药物的实施通常是在二线药物耐受或者失效后展开[8-10]。本次研究中采取甲磺酸阿帕替尼和替吉奥两种药物联合治疗,首先就前者甲磺酸阿帕替尼的临床应用现状做分析,该药在临床作为分子靶向药物属于酪酸安激酶抑制剂,通过大数实验可得知该药物虽存在一定药物毒性,但口服后吸收较快,可在1.7~2.3h内达到血药浓度峰值,可抑制肿瘤细胞,对转移性实体瘤的治疗效果尤为明显。经临床药学研究发现,甲磺酸阿帕替尼通过周期性用药并不会造成药物积蓄,规律用药能够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替吉奥属于氟尿嘧啶衍生物,临床作为抗癌药物通常经口服发挥疗效。替吉奥经口服后能够广泛分布在胃肠组织内,该药物作为颈部肿瘤以及非小细胞肺癌的常用抗癌药物临床使用后抗癌有效率可达到近50%。上述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后可增强抗癌效果,为证明其疗效,本次对我院120 例晚期胃癌患者展开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内患者症状缓解率为(85%),高于对照组(70%),P <0.05.在联合治疗后研究组内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共16例,占组内总人数的(26.7%)对照组单一治疗后相比不良反应发生5 例(8.3%),研究组不良反应大于对照组,P <0.05.这说明,相比于单一替吉奥治疗,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后疗效更加显著。

综上所述,晚期胃癌患者采取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后均能够起到一定的疗效,联合用药后缓解效果更佳显著,但不良反应率较单一用药组高。

猜你喜欢
甲磺酸阿帕吉奥
莫瑞吉奥·卡特兰:愿你在此
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系统评价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腕踝针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颅脑外伤后眩晕的临床观察
变更声明
替吉奥联合紫杉醇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分析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单药替吉奥一线治疗老年晚期结直肠癌临床疗效观察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扁平苔藓样药疹二例
替吉奥的严重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