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对胃癌术前检查诊断的效果分析

2020-03-26 08:55金胜昔袁为标
医药前沿 2020年32期
关键词:轴径三维重建病理学

金胜昔 袁为标

(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影像科 江苏 盐城 224700)

胃癌的病理分期系统主要以国际TNM 分期系统为主,TNM 分期具有指导患者淋巴结清扫范围、评估疾病预后的临床价值[1-2]。但病理组织学分期受取材限制,难以起到术前对淋巴结清扫范围及病理诊断的评估价值。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下文简称MSCT+MpR)是将多层螺旋CT(MSCT)与多平面重建技术(MpR)相结合的产物,被广泛用于胃癌患者术前评估阶段[3],本研究选取2018 年3 月—2020 年4 月就诊本院的胃癌患者50 例进行观察,旨在明确术前MSCT+MpR 与术后组织病理学分期(TNM 分期)的评估差异,现结果汇总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3 月—2020 年4 月就诊本院的胃癌患者50 例,均于术前行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筛查、术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疾病分期。纳入标准:术前7d 内行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筛查,术后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胃癌患者。排除标准:病史资料不详或不全者,术前行化疗治疗者,CT 影像难以确定为胃癌患者。纳入男27 例、女23 例,年龄31 ~75 岁,平均年龄(53.23±5.34)岁。术后病理大体分型诊断为:早期胃癌8 例,进展期42 例(Borrmann 分型:I 型15 例,Ⅱ型18 例,Ⅲ型12 例,Ⅳ型5 例)。

1.2 仪器与设备参数

采用西门子公司出品的双源CT、双通道CT 专用高压注射器。扫描参数设定在:电流250mA,球管旋转0.75s/圈,电压120kV,准直器宽度16mm×1.5mm,层厚3mm,螺距设定在0.938。

1.3 扫描方法

患者术前检查时,需空腹6h 以上,扫描前10min 饮水800~1000ml,肌注盐酸山莨菪碱10mg,取仰卧位,于扫描床上或根据胃镜所提示病灶部位转变体位,以利于水能够覆盖病灶为宜。在常规全腹部平扫后,进行双期螺旋CT 增强扫描,造影剂选用碘海醇注射液(300mgI/ml),经远距离控制自动压力注射器自肘前静脉注入100ml,注射速度设定在3 ~4ml/s。启动Bolus-Track 触发技术,进行实时动脉期跟踪扫描,静脉期延迟60 ~70s。自膈顶依次扫描至盆底。扫描重建间隔为1.0mm。扫描完成后,把图像用1.0mm 薄层重建技术传送至工作站。由本院的2 名从事腹部CT 扫描工作10 年以上的影像科医生对原始数据进行图像处理,确定能够显示肿瘤原发灶、周围临近器官解剖关系的多方位、多平面重组,对原发肿瘤及胃周围解剖结构进行系统重建。依据患者的MSCT横断位片及MpR图像对肿瘤解剖部位、局部侵犯情况、胃周围淋巴结、腹腔内远隔脏器情况加以判断,确定患者的TNM分期及GRGCS 分期诊断结果。TNM 分期参照2016 年《NC-CN 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标准。

1.4 观察指标

采集患者术前淋巴结直径、术后TNM 分期,并分别以TNM分期为标准,采集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确定的病理分期的准确分期并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淋巴结筛查及手术结果

50 例胃癌患者,经手术清除短轴径≥5mm 的淋巴结243 枚,其中存在阳性转移淋巴结207 枚,经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诊断确定短轴径≥5mm 的淋巴结共238 枚,经病理诊断证实属于阳性淋巴结200 枚、阴性38 枚。MSCT+MpR 对短轴径≥5mm 的淋巴结的诊断准确率为97.94%(238/243)。MSCT+MpR 对手术后淋巴结病理阳性诊断检出率为96.62%(200/207)。

2.2 TNM 分期结果

经术后组织病理学确诊TNM 分期,其中T1 期15 例、T2 期18 例、T3 期10 例、T4 期7 例,N0 期14 例、N1 期22 例、N2 期10 例、N3 期4 例,M1 期5 例、M0 期45 例。MSCT+MpR 分期与组织病理学诊断分期T 分期、N 分期、M 分期比较,,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00%(48/50)、94%(47/50)、96.00%(48/50),均无显著差异(P >0.05),见表1。

3.讨论

现阶段,我国对于胃癌的诊断方式主要以消化道内镜检查结合病理活组织检查为主,但消化道内镜无法就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加以确诊,尤其是对于胃腔外的肿瘤难以取材,且胃镜等筛查方式较为痛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4]。X 线钡餐与胃镜检查范围相似,也无法达到确定患者淋巴结浸润及转移情况。核磁共振由于价格过高、扫描时间长、作用范围窄的特点,难以满足临床需求[5]。与术后TNM 分期结果相比,MSCT+MpR 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00%(48/50)、94%(47/50)、96.00%(48/50),均无显著差异(P >0.05)。基于MSCT 与CT 相似,但属于多层螺旋CT,可以实现各向同性显示,MpR 技术更是可以将冠状位、矢状位或任意较多多层面的图像清晰展示,有助于明确病灶及病灶周围淋巴结形态、腹腔转移情况、周围组织侵犯情况等,这些信息均可以有利于胃癌患者术前TNM 分期的诊断。

表1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结果用于TNM 分期的T 分期、N 分期、F 分期诊断比较(n)

T 分期是区分早期和进展期胃癌主要评价方式。由于胃腔内存在大量的气体伪影、腹腔脂肪含量低、肿瘤所致的胃壁外表面的浆膜萎缩褶皱等会对MSCT 影像准确性产生影响。但由于T 分期具有2 例分期过低、2 例分期过高诊断,这一标志着单纯依靠MSCT+MpR 不能完全避免临床分期查错情况,考虑主要是受到胃腔过度扩张对胃癌T 分期准确性产生影响基于MSCT+MpR 重建技术可依据病灶位置转换不同体位的特点,未来随着影像学技术发展,必然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可能造成误判的不足。

N 分期是以患者的淋巴结转移为主进行分期的方式。本研究发现,50 例胃癌患者,经手术清除短轴径≥5mm 的淋巴结243 枚,其中存在阳性转移淋巴结207 枚,经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确定短轴径≥5mm 的淋巴结共238 枚,经病理诊断证实属于阳性淋巴结200 枚、阴性38 枚。可见,胃癌术前经过MSCT+MpR 进行分期诊断,N1 存在高估和低估情况,N2 主要是高估、N3 是低估,由于患者胃周围的脂肪含量水平不同,淋巴结大小及部位存在差异,胃癌患者容易伴发恶液质,造成胃周围的脂肪含量下调,胃和周围组织间隙狭窄甚至消失,会对MSCT 的影像产生影响。受到炎性淋巴结影响,部分淋巴结被错误的阳性化,导致高估或低估情况产生。M 分期以观察病灶的远端转移为目标,胃癌主要通过远处血行播散至肝、肺等多个脏器,而肝脏位于消化器官静脉回流的首要器官,经常是首先转移的脏器。另外,腹腔转移至腹盆腔腹膜、肠系膜等会形成散在的小结节。因此,对于可疑胃癌患者应及早进行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基于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与组织病理学分期相比,具有高准确率的特点,两者差异性较小,可将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作为术前替代组织病理学检查的一种补充手段。

综上所述,胃癌术前应用MSCT+MpR,与TNM 分期相比,两者差异不显著,可将MSCT+MpR 作为术前替代组织病理学检查的一种手段。

猜你喜欢
轴径三维重建病理学
车轴轴径微差测量仪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轴径与轴瓦圆度误差的滑动轴承动力学特性研究
基于Mimics的CT三维重建应用分析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基于关系图的无人机影像三维重建
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WST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实施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