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钢板内固定术使用氨甲环酸止血的效果观察

2020-03-26 08:55莫小汕滕居赞
医药前沿 2020年32期
关键词:压积环酸股骨

莫小汕 滕居赞

(1 广西桂东人民医院 广西 梧州 543000)

(2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广西 南宁 53001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广西桂东人民医院2017 年8 月—2019 年12 月就诊且经首诊医师诊断符合纳入标准并确定需行股骨粗隆间骨折钢板内固定术的患者6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年龄65 ~80 岁,平均年龄(69.15±3.11)岁;对照组年龄65 ~80 岁,平均年龄(69.22±3.01)岁。两组年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确诊股骨粗隆间骨折粉碎性骨折,按照Evans分型标准,选取Ⅱ、Ⅲ型,行股骨粗隆间骨折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2)经抽血检查,确认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指标正常;(3)经入院筛查无手术禁忌症;(4)患者需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有异常,经确认有血液相关疾病。(2)伴基础疾病严重不适合手术者;(3)有氨甲环酸药物过敏史;(4)经B 超检查发现下肢深静脉栓塞或者颅脑CT 或MRI 发现脑梗死病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试验组30 例在手术前30 分钟,手术后30 分钟,使用1g氨甲环酸配100ml 的盐水静脉滴注,对照组30 例在手术前30 分钟,手术后30 分钟,使用100ml 盐水静脉滴注,术后12h 两组均口服利伐沙班10mg,1 次/d,其余治疗常规处理,如预防感染等治疗。

1.5 观察指标

两组术前、术后1 d 和术后3 d 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术中出血量、术后48h 引流量、输血率,术前、术后2、6 周D-Ⅱ聚体水平,术后6 周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情况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术后1、3d 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48h 引流量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48h 引流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情况比较 (±s,g/L)

表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情况比较 (±s,g/L)

组别 n 血红蛋白 红细胞压积术前 术后1d 术后3d 术前 术后1d 术后3d试验组 30 131.28±4.57 112.56±3.18 108.13±3.37 0.41±0.23 0.37±0.03 0.35±0.03对照组 30 131.83±4.51 96.53±7.89 86.03±8.02 0.41±0.23 0.31±0.03 0.26±0.03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48h 引流量情况比较(±s,ml)

表2 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48h 引流量情况比较(±s,ml)

组别 n 术中出血量 术后48 h 引流量试验组 30 410.22±99.18 132.16±3.47对照组 30 720.21±101.11 367.19±66.29 P<0.01 <0.01

2.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 周、术后6 周D-Ⅱ聚体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比较,差异显著(P <0.05)、术后2 周及术后6周的D-Ⅱ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输血情况比较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试验组有2例患者输血,输血率为6.67%,对照组有21 例患者输血,输血率为70%,试验组输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2.5 两组患者术后6 周DVT 发生情况比较

术后6 周静脉彩超发现试验组出现1 例DVT,对照组出现2例DVT,试验组DVT 发生率为3.3%,与对照组的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3.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骨科门诊医生经常接诊的一种骨折类疾病[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逐步到来,患有骨质疏松的人也将越来越多,骨质疏松又成为老年人容易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高危因素。据报道,美国每年约有2 万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病人,其死亡率为15%~20%[2]。该病在我国其发病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约占85%,其中高达20%的该类患者因未寻求积极地治疗在1 年后死亡,该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一类疾病,也是诱发患者抑郁等疾病的高危因素,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分手术和非手术治疗[3],非手术治疗因病人需要长期卧床休息易引发诸多疾病而逐渐被淘汰,有报道[4],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非手术治疗其病死率为35%,远远高出手术治疗的病死率17.5%。所以手术治疗成为临床医生以及患者的首选疗法。手术治疗中的出血问题是临床医师需要首先解决的难题。氨甲环酸是经临床验证最常用的止血药。查阅文献报道,氨甲环酸常用于全膝关节、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止血[5-6]。刘安民[7]等观察组术前15min 静脉滴注氨甲环酸,20mg/kg,术前静脉滴注,经临床验证可知:氨甲环酸可减少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隐性出血量,促进患者术后痊愈和髋关节功能恢复,且不增加并发症风险。TXA 为抗纤溶药物,能够有效阻止血液向组织间隙渗透,研究发现[8]术前静脉滴注TXA 可减少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 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量。本研究前期经临床验证,氨甲环酸在术前30min 予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1g ∶100 ml)静滴,其止血效果显著,而经再次收集30 例病例,将氨甲环酸术前术后同时使用,发现其止血效果更佳,能够明显减少术中术后的出血量,对于患者术后及早行康复锻炼以及恢复行走有很明显的作用。

表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 周、术后6 周D-Ⅱ聚体水平比较(±s,μg/mL)

表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 周、术后6 周D-Ⅱ聚体水平比较(±s,μg/mL)

组别 n 术前 术后两周 术后六周试验组 30 4.92±0.92 6.11±0.69 2.88±0.49对照组 30 4.89±1.01 5.34±1.03 2.56±0.44 P>0.05 <0.05 <0.05

猜你喜欢
压积环酸股骨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红细胞压积与白蛋白差值在继发性腹腔感染患者病程中的变化
氨甲环酸对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的疗效观察
不同年龄比格犬红细胞压积、生理脆性的测定
在对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期间用不同的氨甲环酸止血法对其进行止血的效果
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对单髁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局部注射联合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影响
怀孕中期胎儿孤立型股骨短的临床意义
DHS与A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