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因素及其与胃肠疾病的关系探讨

2020-03-26 08:56张国安
医药前沿 2020年32期
关键词:螺杆菌胃溃疡幽门

张国安

(江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广东 江门 529000)

幽门螺杆菌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比较高,是在人类的胃中唯一生存的微生物,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会滋生消化道溃疡、胃炎等,最严重的是胃癌。幽门螺杆菌是在胃里面生存的细菌,也是当前唯一发现的在胃酸环境下滋生的细菌,其会对胃黏膜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可能会诱发胃溃疡、胃炎甚至与胃黏膜相关的淋巴瘤[1]。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所分泌的过氧化物歧化酶有自我保护功能,尿素酶通过水解可以形成氨云保护层抵御胃酸,这无形中是为治疗增加了难度。幽门螺杆菌会对上皮细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造成慢性胃炎、胃癌等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吸烟、饮酒等,会加重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几率。幽门螺杆菌的数量决定着炎性细胞的数量,如果幽门螺杆菌感染严重,会诱发相关炎症,损伤消化道上皮组织,因此,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有效的预防非常有必要。通过研究88 例消化内科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现状,探究其与胃肠疾病的相关性。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 年5 月—2018 年4 月消化内科患者140 例,男性94 例,女性46 例,年龄25 ~80 岁,其中有88 例患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纳入标准:(1)胃粘膜组织实施尿素酶测定、幽门螺杆菌培养,本研究中应用C-13 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如果检测值大于4 则证实为阳性,反之则为阴性[2];(2)所有患者均为初次就诊;(3)检测前一个月内无使用抗生素及抑制胃酸分泌药物;(4)资料完整,患者均为自愿参加。排除标准:(1)精神异常、语言障碍;(2)心肺肾脏功能出现严重异常;(3)有过消化道手术史;(4)妊娠、哺乳女性。本次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根据临床试验的设计要求,设计《关于消化内科幽门螺杆菌感染分析与胃肠疾病相关性观察表》,并安排工作人员尽快完成此表,观察表中内容包括患者的文化程度、年龄、既往病史及职业等,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年龄、发病原因、个人生活习惯、肠胃疾病等都要进行仔细筛查。对纳入标准、诊断标准、剔出标准等进行严格控制,保证病例资料的可靠性。使用C-13呼气试验检测进行诊断,将所有的诊断记录与观察表信息输入电脑,保证录入数据的准确性。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本次选取的140 例胃肠疾病患者中,共有88 例患者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阳性率为62.86%。单因素分析结果如表1 所示,从事职业、吸烟、饮酒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P <0.05),见表1。

表1 消化内科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因素及阳性率

2.2 多因素分析

根据logistic 回归模型结果得出:吸烟、年龄、饮酒、职业、文化程度及胃肠疾病等是消化内科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见表2。

表2 消化内科患者幽门螺杆菌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

2.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疾病相关性

结果显示,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复合型溃疡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反流性食管炎阳性率明显比其他胃肠疾病要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3.讨论

幽门螺杆菌是在临床上具有极高感染率的病原菌,其能侵入胃粘膜组织继而诱发非典型炎症反应,其菌株数量直接决定着炎性细胞的数量。同时,幽门螺杆菌在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合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借助免疫系统杀死其他菌群,并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因此幽门螺杆菌感染越严重,其炎性反应也就越严重。这会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并且治疗后的复发率比较高[3]。因此要对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对幽门螺杆菌与胃肠疾病的相关性进行探究,减少感染率等。伴随年龄的不断增长,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不断上升,这主要与其机体免疫力下降有关,但在70 岁以后其感染率呈下降趋势,这可能与老年人生活规律、口服抗菌药物增多有关联。文化程度越高,其经济条件也相对越好,这说明文化程度等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成反比。此外,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会导致血管收缩,直接影响胃粘膜细胞的修复能力,并分泌大量胃酸,所以,长期吸烟及饮酒者,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与胃肠疾病的出现具有重要关联,比如幽门螺杆菌会导致胃泌素及生长抑素之间的失衡,分泌大量胃酸,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毒素,导致胃粘膜损伤[4]。与之相反的是,在胃肠炎症产生后,削减了黏膜的防御能力,增加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几率,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当前,相关研究表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者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这说明其间有重要关联,同时幽门螺杆菌分泌出来的毒素会诱发胃黏膜癌变的产生[5]。由此可见,幽门螺杆菌与胃肠道疾病有相关性,但是其机理有待深入研究。

本研究表明,吸烟、年龄、饮酒、职业及胃肠疾病等是消化内科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中老年人吸烟饮酒是诱发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复合型溃疡的感染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反流性食管炎阳性率明显比其他胃肠疾病要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因此,对消化内科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现状进行分析,加强健康宣传,改善自身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能削减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可能。十二指溃疡、胃溃疡以及复合型溃疡的感染几率高于其他类型的胃肠疾病,说明幽门螺杆菌是造成胃肠发生疾病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加强对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减少胃肠疾病的发生几率。针对患有胃溃疡的患者来讲,要及时采取治疗,可以抑制并根除胃溃疡并发症的发生。

表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疾病分布及阳性率(%)

综上所述,通过对本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为62.86%,说明大多数胃肠疾病患者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而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患者年龄、职业和生活习惯有关。因此,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预防胃肠疾病的重要举措,对预防胃肠疾病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螺杆菌胃溃疡幽门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辣椒素-预防胃溃疡的发生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5种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的比较
中医食疗治疗慢性胃溃疡30例
奥美拉唑联合黄连素治疗胃溃疡4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46例
不同胃黏膜病变中TFF3表达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