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2020-03-26 08:56蔡园春林玲通讯作者
医药前沿 2020年32期
关键词:分值肝硬化量表

蔡园春 林玲( 通讯作者)

(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 江苏 扬州 225000)

肝硬化失代偿期(decompensated liver cirrhosis,DLC)患者由于治疗周期漫长,易于反复发作,使患者丧失治疗信心,出现消极、负面情绪,放弃治疗[1]。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引入心理护理支持,旨在改善其治疗过程中的负面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7 月—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60 例DLC 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诊断,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采用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 例和观察组30 例。对照组中男19 例,女11 例,平均年龄(53.47±5.61)岁。观察组中男17 例,女13 例,平均年龄(52.85±5.25)岁。两组一般资料相比P >0.05,可进行对比。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有无并发症征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用药指导等:①饮食护理,患者必须给予易消化、清淡软食,禁忌刺激性食物;②行为护理,保证患者能按时入睡,保证充足睡眠对疾病康复非常重要,平时要避免过度劳累;③健康教育,讲解DLC 相关知识、护理要点及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并鼓励其家属参与护理。④用药指导:讲解各类治疗药物名称、功效及其常见不良反应。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①成立心理护理小组,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组长组员必须是经过心理护理相关的理论或实践的培训。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首先与患者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信任,便于后续开展护理;②做好心理护理:由于肝硬化患者在失代偿期有浮肿、厌食、腹胀、腹泻、呕血、黑便等症状,会导致患者健康状态的恶化以及烦躁、焦虑、担忧等多种情绪,因此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要主动询问患者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并立即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体谅患者,也是缓解患者负面情绪的有效手段,应及时促进患者表达内心感受,以避免长期压抑下引起不良后果;③通过心理护理实行健康促进: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普遍不足,需要护理人员的及时解答来影响他们,使他们对自己的疾病更多的了解,以免其对疾病认识产生偏差,抱着侥幸心理不注意治疗和护理,导致病情加重。④通过环境改善正向影响心理:保持安静舒适的环境,可以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焦虑、抑郁,可以在不影响患者休息的情况下播放轻松的电视节目或音乐。医疗设备的声音、灯光及药物的气味会引起患者的不适,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为患者提供相适应的环境,避免打扰其夜间睡眠,加重病情。总之尽一切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有利于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1.3 观察项目

1.3.1 心理状态评分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两个量表评分越高,表明抑郁或焦虑心理状态越严重。

1.3.2 生活质量评分 采用SF-36 量表对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该量表包含身体职能、活力、总体健康等8个子项目,各项目评分越高代表患者各方面的生活质量越高。

1.3.3 护理满意度 出院前采取不记名问卷调查方式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问卷调查结果分为很满意、满意、不满意3 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本次研究数据,两组患者各项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采取t 检验;计数资料则以[n(%)]表示,行χ2检验。检验结果P <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SDS、SAS量表评分无显著差异(P >0.05);护理后,观察组的SDS、SAS量表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SAS 量表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SAS 量表评分对比(±s,分)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 <0.01;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P <0.01

组别 时间 SDS SAS观察组 护理前 42.87±6.14 45.71±5.68护理后 29.05±3.67*# 30.44±4.02*#对照组 护理前 42.26±5.92 45.43±4.71护理后 38.43±4.36* 39.75±5.14*

2.2 护理后SF-36 量表各因子分值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SF-36 量表各因子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SF-36 量表各因子分值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SF-36 量表各因子分值对比(±s,分)

项目 观察组(n=30) 对照组(n=30) t P身体职能 82.18±5.46 63.25±5.52 13.3542 <0.01活力 70.36±3.71 62.17±3.38 8.9381 <0.01总体健康 71.03±4.57 62.68±4.35 7.2488 <0.01生理功能 83.28±7.04 70.37±6.57 7.3432 <0.01躯体疼痛 80.12±4.46 66.24±4.53 11.9589 <0.01社会功能 72.35±4.03 61.83±3.79 10.4155 <0.01情感职能 71.72±3.42 58.61±3.26 15.1977 <0.01精神健康 75.74±3.81 56.62±3.66 19.8224 <0.01

2.3 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3.讨论

心理支持是指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运用各种手段,对患者心理、情感采取积极、正面的引导,使患者身心调节至最佳状态,现已成为现代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临床广泛的应用在肝硬化早期,肝功能尚可代偿,但随着病情的发展,肝功能会逐渐失去代偿功能,DLC 在肝硬化病程中属于晚期阶段,将可能导致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腹水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甚至于引起患者死亡。在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医护中,不仅要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还要注重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这样可以使患者放下负面情绪,促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疾病变化,这是克服对疾病的消极情绪的必要条件[2-3]。例如李芳等[4]对乙肝DLC 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并对干预后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等进行了探究,结果证明心理护理可显著改善乙肝DLC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并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DLC 疾病容易反复,治疗花费较大,且有癌变危险,无形中带给患者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引起一些负性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进而影响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并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心理护理的主要目的正是为了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和心理压力,让他们以良好的心态对治疗加以积极的配合。心理护理可与其他干预措施形成协同作用,赵迎风[5]运用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方法,对50 例DLC患者实施干预,焦虑、抑郁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 <0.01)。周敏等[6]观察了认知-心理-社会支持护理干预对34 例DLC 患者的影响,发现该干预方法可明显降低DLC 患者对疾病的不确定感并提升其生活质量。本研究采取随机对照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了心理护理干预,对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的SDS、SAS 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SF-36 量表各因子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且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证明了本研究所采用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能显著降低患者的抑郁、焦虑主观感受,并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对DLC 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结合心理护理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采用。

猜你喜欢
分值肝硬化量表
一起来看看交通违法记分分值有什么变化
肝硬化病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
按病种(病组)分值结算:现状、做法和评价
防治肝硬化中医有方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活血化瘀药在肝硬化病的临床应用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中学生智能手机依赖量表的初步编制
PM2.5健康风险度评估量表的初步编制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