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联合内镜下注射治疗急性消化性溃疡出血临床研究

2020-03-26 08:52孙旭锐程卫杰吴小珑揭阳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揭阳522000
北方药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艾司胃液注射用

孙旭锐 程卫杰 吴小珑(揭阳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揭阳 522000)

急性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多发且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以人体胃部与十二指肠处为主要发病部位,因该病具有病情进展迅速、周期性发作等特点[1],大部分患者在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引发消化性溃疡出血,并伴呕血、黑便等临床症状,进一步加重病情。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内镜与注射艾司奥美拉唑钠提高急性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胃液pH值[2],以紧急止血,使其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我院采取内镜与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静滴的方式为80例急性消化性溃疡出血进行治疗,观察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急性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于我院接受急诊胃镜与实验室检查等明确病情,且符合急性消化性溃疡出血的诊断标准:出血12~24 h接受内镜检查,结果提示溃疡形成,伴活动性出血征象,即渗血与喷血等;②Forrest分级为Ⅱa级;③知情且自愿加入研究。排除标准:①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禁忌症与内镜治疗禁忌症;②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导致上消化道出血;③既往接受过胃肠吻合、胃切除等手术。讲解研究的治疗方式,由患者选择治疗方式后进行分组,将单一应用内镜治疗的纳入单一组,联合应用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与内镜治疗的纳入联合组,各40例。单一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 23~60岁,平均年龄(45.09±2.07)岁;病因:十二指肠溃疡 21例,胃溃疡19例。联合组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45.11±2.14)岁;病因:十二指肠溃疡24例,胃溃疡16例。两组以上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

1.2 治疗方法:两组入院后首先接受常规对症治疗,包括禁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与输液等,若失血过多,则予以输血治疗。在此基础上,单一组仅接受内镜治疗,方法:采用生理盐水对溃疡面进行多次冲洗,以明确出血点。同时,借助内镜将1∶10000的肾上腺素注射于溃疡面周围,注射总量控制在8~10 mL。因此,需要注射3~6个点,各出血点注射1~2 mL。在注射过程中观察溃疡周围的黏膜情况,直至黏膜肿胀,出现紫红色且止血后停止注射。联合组在单一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314,规格:40 mg)治疗,方法:每次取40 mg艾司奥美拉唑钠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间隔12 h给药1次,连续治疗5 d。

1.3 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5 d后对两组血红蛋白水平进行记录。同时,记录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出血、黑便与呕血)停止时间,并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72 h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指标采用(±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5 d后血红蛋白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血红蛋白水平基本一致(P>0.05);治疗5 d后,两组血红蛋白水平均得到提高,联合组高于单一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治疗前与治疗5 d后血红蛋白水平(g/L,±s)

表1 对比两组治疗前与治疗5 d后血红蛋白水平(g/L,±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5d后 t P单一组联合组40 40 3.803 5.423 0.018 0.010 t P 81.23±12.30 81.60±12.45 0.057 0.361 105.20±7.49 115.96±5.37 2.788 0.027

2.2 两组临床症状停止时间比较:治疗后,在临床症状(出血、黑便与呕血)停止时间比较上,联合组均短于单一组(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临床症状停止时间(d,±s)

表2 对比两组临床症状停止时间(d,±s)

组别 例数 出血停止时间 黑便停止时间 呕血停止时间单一组联合组40 40 t P 2.14±0.23 1.81±0.12 2.810 0.027 3.25±0.78 1.90±0.54 3.364 0.020 1.68±0.57 1.02±0.05 2.291 0.025

2.3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凝血指标对比:治疗前,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基本一致(P>0.05);治疗后,两组凝血指标均得到改善,联合组改善程度优于单一组(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72 h凝血指标(s,±s)

表3 对比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72 h凝血指标(s,±s)

注:aP<0.05,与本组治疗前对比,差异显著。

组别 例数 PT APTT治疗前 治疗后72h 治疗前 治疗后72h单一组联合组40 40 t P 14.26±4.11 14.30±4.15 0.019 0.307 12.54±1.31 10.19±1.17a 3.446 0.017 35.26±5.29 35.32±5.48 0.022 0.364 31.22±4.13 26.65±4.18a 2.108 0.030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针对急性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控制胃酸分泌、提升胃液pH值等方式加快纤维蛋白的形成速度[3],使血小板聚集后实现止血。内镜治疗虽然具有操作简单、起效迅速等优势,可直接明确出血点,并通过热凝与局部注射等多种方式改善出血症状[4],但大部分患者在内镜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可能无法恢复至理想水平,在胃酸的不断刺激下易导致二次出血。针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李阳等人研究[5]表明,胃蛋白酶活性、凝血机制等对于胃液pH值依赖性较高,在胃液pH值下降后,血小板凝聚能力将会下降。待pH值降至5.9后,胃黏膜凝血机制可受到一定的影响,进而降低血小板凝聚力,无法实现止血目标。因此,急性消化性溃疡治疗应注重提高胃液pH值,以此启动并维持血小板凝集与凝血机制。否则持续低pH值的胃内环境可对黏膜的凝血机制造成一定破坏,甚至是降低血红蛋白水平,导致贫血。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是一种强效的抑制胃酸分泌药物,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后可通过降低胃液酸度,为胃黏膜提供保护,以增强止血作用,避免血凝块在胃酸的侵蚀下被溶解或消化[6]。结合研究结果,治疗前,两组血红蛋白水平基本一致(P>0.05);治疗5 d后,两组血红蛋白水平均得到提高,联合组高于单一组(P<0.05)。这一结果说明,联合治疗的方式能够直接通过消化内镜明确出血点,继而注射肾上腺素直接对出血点的出血状态进行改善[7]。在此基础上,通过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抑制胃酸的大量分泌,使pH值逐渐提升并维持在一定水平,加快血小板的凝集速度,促进血红蛋白水平的提升与呕血与黑便等临床症状的改善。结合此次研究数据:治疗后,在临床症状(出血、黑便与呕血)停止时间上比较,联合组均短于单一组(P<0.05)。治疗前,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基本一致(P>0.05);治疗后,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均得到改善,联合组改善程度优于单一组(P<0.05)。针对这一结果进行分析,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具有抑制时间长、抑酸作用强等特点,每日给药2次能够为胃黏膜屏障提供保护作用,对局部血液循环持续进行改善,在稳定胃液pH值的同时缩短凝血时间[8],促进溃疡的愈合,有效抑制临床症状(呕血与黑便等),进而减轻出血对消化器官造成的影响。

综上,应用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与内镜治疗急性消化性溃疡出血,可促进血红蛋白水平与凝血指标的改善,进而实现止血目标。

猜你喜欢
艾司胃液注射用
乐坦®注射用红花黄色素
烧心——嚼花生调胃液
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5例临床疗效观察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使用注意事项探讨
骨质疏松症采用阿仑膦酸钠联合注射用骨肽治疗的效果
胃液为什么不会溶解掉我们的身体
不同剂量艾司奥美拉唑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
吃饭时喝水会不会影响消化?
胃液潜血化学法与免疫学法比较分析
注射用曲札芪苷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