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采用二甲双胍与沙格列汀联合疗法的价值

2020-03-26 08:52刘惠丹唐启斌谢燕文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东莞523560
北方药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沙格列汀胰岛空腹

刘惠丹 唐启斌 谢燕文(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内分泌科 东莞 523560)

糖尿病属于全身代谢性疾病,同时也是终身性疾病,2型糖尿病占90%以上,主要病理机制为胰岛功能减退或障碍而造成胰岛素分泌不足、胰高血糖素升高,继而引发疾病[1]。二甲双胍是当前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的常用药物,在抑制肝源血糖输出、胃肠道对于外来葡萄糖的吸收与提高利用率上具有显著效果。但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单纯采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对于血糖的控制效果仍有待提升。沙格列汀作为新型抗糖尿病药物,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研究指出[2],在常规抗糖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沙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56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对比探究,探讨二甲双胍与沙格列汀联合疗法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9年6月就诊的5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8例。纳入标准:满足临床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7.00 mmol/L;病程>3个月;入组前3个月内未接受抗糖治疗。排除标准:合并重症脏器疾病、精神障碍、智力缺陷以及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 41~74岁,平均年龄(62.56±5.78)岁;病程 0.5~12 年,平均病程(8.78±2.45)年。研究组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43~72岁,平均年龄(61.48±5.26)岁;病程 0.3~14年、平均病程(9.02±3.14)年。两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和患者或其家属的知情同意且已签订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单一的二甲双胍治疗,具体用药方法:取二甲双胍(中美上海施贵宝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3370)0.5 g/次,3次/d,于餐前口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沙格列汀治疗,具体用药方法:二甲双胍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取沙格列汀片(AstraZeneca Pharmaceuticals LP,国药准字J20160069)5 mg/次、1次/d,口服治疗。两组连续治疗28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治疗期间,两组均接受常规饮食、运动以及生活等指导。

1.3 观察指标: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同时观察两组餐后2 h胰岛素和C肽水平;详细记录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血糖指标于空腹、餐后2 h分别抽取外周血5 mL,采用全自动分析仪(日立7180)检测治疗前后空腹、餐后2 h血糖与血红蛋白;采用胰岛素释放试验,即在空腹8 h控制血糖水平在11.1 mmol/L以下,而后于清晨进食100 g馒头,在进食2 h后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对胰岛素以及C肽水平进行测定[3]。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采用百分数(%)表示男女例数、不良反应等计数资料,并采用卡方检验;(±s)表示年龄、血糖等计量资料,以 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比较:治疗前检测,两组空腹、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检测,两组上述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组间对比,研究组各项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对比(±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对比(±s)

注:与治疗前对比*P<0.05。

组别(n=28)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 h血糖/mmol/L 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对照组t P 9.12±1.85 9.08±1.74 0.08 0.87 6.70±1.22*7.90±1.64*2.94 0.01 15.73±3.45 16.02±3.63 0.29 0.56 9.56±2.13*11.75±2.30*3.49 0.00 17.04±3.54 16.89±3.27 0.16 0.62 7.64±2.43*10.77±2.32*4.65 0.00

2.2 两组餐后2 h胰岛素与C肽水平对比:治疗前检测,两组餐后2 h胰岛素与C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组间对比,研究组各项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餐后2h胰岛素与C肽水平对比(±s)

表2 两组餐后2h胰岛素与C肽水平对比(±s)

注:与治疗前对比*P<0.05。

组别(n=28) 胰岛素/mU/L C肽/mmol/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对照组t P 16.62±2.03 16.81±2.11 0.32 0.59 43.64±3.62*32.58±2.71*12.23 0.00 3.52±1.26 3.49±1.19 0.09 0.85 8.88±1.09*7.42±1.03*4.87 0.00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治疗期间对不良反应进行记录,结果显示: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恶心、胃纳差各1例);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7%(腹泻1例);出现不良反应,均在实施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P=0.55)。

3 讨论

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胰岛素抵抗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是目前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当前糖尿病不可治愈,只能通过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控制病情。因此,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基本原则在于降血糖,将血糖控制在相对正常范围。

二甲双胍是目前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常用的双胍类降糖药物,药理机制在于能够削弱肝脏对葡萄糖的输出,增加肌肉、脂肪以及肝脏等细胞从血液中吸收外源性葡萄糖,从而起到降血糖的效果[4]。临床根据病情变化,通过不断递增用药剂量至最大耐受量,进而使得糖化血红蛋白在7%以内,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单一的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并未达到血糖控制目标,常需要联合药物治疗。在本次研究中,通过采用二甲双胍联合沙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结果显示,研究组空腹、餐后2 h血糖和血红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该结果提示,相对单一药物二甲双胍,沙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合疗法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效果更为明显。

沙格列汀作为新型的降糖药物,属于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药理机制在于降低肠促胰岛激素的失活速率、增加血液浓度,起到以葡萄糖依赖性方式降低血糖的效果[5]。而在进食后,能够提升小肠释放到血液中的肠促胰岛激素浓度,使得胰岛β细胞也能够以葡萄糖依赖性的方式分泌胰岛素。该药物对于减缓胃排空速度、增加饱腹感具有一定的效果,从而起到饮食调节的作用。除此之外,沙格列汀对胰岛α、β细胞均能发挥作用,起到控制胰高血糖素样肽和胰岛素分泌双重调节的作用,具有改善胰岛功能的效果[6]。在本次研究结果中,经治疗,研究组餐后2 h多肽与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该结果表明,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对于改善胰岛功能具有一定的价值。C肽与胰岛素均反映胰岛储备功能,C肽为胰岛素的同源肽类物质,不受外源性胰岛素影响,是反映内源性胰岛素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胰岛素与C肽水平的提升,表明沙格列汀对促进胰岛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为此,将二甲双胍联合沙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能够发挥前者的抑制肝脏等细胞对外源性葡萄糖的输入和后者促进胰岛细胞功能改善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升血糖控制效果。关于联合用药是否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问题可能会是临床关注的重点之一,但在本次研究中,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表明联合用药的安全性有保障。

综上所述,二甲双胍联合沙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有助于改善胰岛功能,提升血糖控制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沙格列汀胰岛空腹
临床胰岛制备研究进展
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总胆固醇水平影响评价
采血为何要空腹
空腹运动,瘦得更快?
人工胰岛成功用于小鼠
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在初发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
沙格列汀治疗老年糖尿病的用药效果评估与研究
空腹喝水
空腹
沙格列汀联合阿卡波糖治疗初诊老年2型糖尿病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