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2020-03-26 08:56李静兰
医药前沿 2020年32期
关键词:家属流程实验组

李静兰

(长治市人民医院 山西 长治 046000)

急性脑卒中属于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起病急且发展迅速,后遗症和并发症较多见。脑卒中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70%。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等因素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或动脉栓子存在,发生卒中时,血流动力学改变,局部血供不足,将引发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即使成功救治,也会遗留较多后遗症,常见偏瘫、失语、吞咽功能障碍等[1]。而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溶栓(发病后6h 内,黄金时间为4.5h)能够尽可能减少对患者的损伤,故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急救护理干预,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缩短患者发病至入院接收治疗的时间是非常必要的。针对常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系统性不强,效率不高的问题,考虑可从流程优化的角度入手,明确各项护理行为,规范护理操作,以保障急救的效率与效果[2]。我院在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并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故以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急性脑卒中患者114 例为对象,就采用常规护理与采用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干预做了一随机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急诊科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急救急性脑卒中患者114 例。纳入标准:(1)满足急性脑卒中诊断标准,经CT 或MRI 证实;(2)首次发病,未采取其他特殊措施治疗。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脑部疾病者;(2)既往精神疾病史者;(3)认知功能障碍者;(4)脏器功能不全者;(5)恶性肿瘤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护理对照组(n=57)与采用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干预实验组(n=57)。对照组男31 例,女26 例,年龄66 ~75(70.42±3.10)岁,GCS 评分(6.18±0.76)分。实验组男32 例,女25 例,年龄65 ~75(69.84±3.22)岁,GCS 评分(6.25±0.80)分。两组基础资料对比,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院前急救护理,在接到120 急救电话后,及时出车,达到现场后,对患者病情常规评估,建立静脉通路,行呼吸道管理,对症处理后将患者转送至医院治疗。实验组则采用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干预,主要内容包括:(1)接到120 急救电话后,医护争取在2min 内出动卒中专用救护车,利用手机和患者家属及时有效沟通,引导家属描述病情,如发病时间、既往病史、肢体活动、面部表情,言语,神志等,利用院前急救筛查量表(CPSS)快速识别卒中的可能性(面肌运动、上肢运动、言语,其中一项阳性卒中可能性为72%),并指导家属进行简单的施救,叮嘱家属不可随意搬动患者,意识不清的患者取仰卧位,有误吸风险的可抬高头部15 到30℃,头偏向一侧,以及指导如何开放气道和口腔异物清理等[3]。(2)达到现场后,迅速进行瞳孔、意识状态、语言、肢体活动等评估,生命体征监测,并完成格拉斯哥(GCS)昏迷评分,如果评分大于8 分,立刻转运至医院接受治疗,评分小于8 分提示患者处于昏迷状态,现场立即给予心电监护、管理呼吸道,测血糖,吸氧,开放静脉通路、降颅压、冰敷等对症措施,现场救治时间控制在15 分钟内,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快速转送到就近有资质的卒中中心医院进一步治疗[4]。(3)转运过程中,保持仰卧位,有气道阻塞风险或颅内压高的患者可抬高头部15 ~30℃,头偏向一侧,持续心电监护和生命体征监测,动态进行GCS 评分,如发生病情恶化,立刻采取积极抢救措施。

1.3 观察指标

(1)对比院前急救效率,包括接受到院前急救的时间(即患者发病至医务人员到达抢救现场的时间)、到达医院接受专业救护时间(即医务人员到达现场时间开始计时至到达医院的时间)。(2)对比预后情况,指标设定为病死率与伤残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院前急救效率

实验组接受院前急救时间为16.02±2.08min、至医院接受专业救护时间为25.15±3.10min,P <0.05,见表1。

表1 两组院前急救效率对比表(±s,min)

表1 两组院前急救效率对比表(±s,min)

组别 例数 接受院前急救时间 至医院接受专业救护时间对照组 57 30.26±3.55 37.27±4.22实验组 57 16.02±2.08 25.15±3.10 t 26.1296 17.4751 P 0.0000 0.0000

2.2 预后情况

实验组病死率3.51%、伤残率21.05%,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预后情况对比表[n(%)]

3.讨论

急性脑卒中大多病情危急且发展迅速,患者预后情况普遍不理想,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时间原则上不超过6h,早期快速接受治疗有利于减轻脑部组织的损伤和降低后遗症发生率。急性脑卒中患者普遍年龄偏大,常合并有基础疾病,血流动力学指标多有异常,发病后会伴有运动功能、神志等的异常,严重患者可发生昏迷。在急救治疗与护理中,如果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过长,延误黄金抢救时间,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导致出现偏瘫、失语等后遗症[5]。对此,提高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效率,这更有利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促进了预后的改善。

院前急救护理流程指的是从120 接到急救电话开始到将收治患者入院阶段的各项急救环节,规范、科学、合理的护理流程可减少患者的风险,为后期专业救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急救护理流程的优化需要医务人员结合患者的特征、病情制定最为适宜的护理方法,以缩短院前急救各个环节的时间,并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在患者突发脑卒中的情况下,患者和家属均会处于慌乱状态,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急救护理措施,则会影响患者的情绪,导致病情加重[6]。对此,利用电话和患者家属不断有效沟通,及时根据院前卒中量表(CPSS)初步判断卒中可能性大小,指导患者家属不可随意搬动患者,取仰卧位或稍抬高头部,头偏向一侧,维持呼吸道畅通,有利于缩短医务人员到现场后的急救时间,能够减少患者家属的不当操作,确保在家属行为不当而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在患者病情评估时,采用格拉斯哥(GCS)昏迷评分能够有效评估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将评分大于8 分的患者迅速转送医院,为下一步治疗争取时间,对降低患者后遗症的发生率有明显意义。GCS 评分小于8 分提示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应及时采取急救护理措施:监护、吸氧、开放气道、吸痰、冰敷、降低颅内压等对症治疗措施。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保障了转运过程的安全性,避免了盲目转运而加重病情,导致病死率、伤残率的上升。本次研究结果中,实验组在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后,接受院前急救时间、到达医院接受专业救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说明该方案能够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实验组病死率、伤残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则说明该方案可改善患者预后,有利于患者后期的治疗和康复。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干预能够有效提高院前急救工作的效率,可降低病死率与伤残率,对改善患者预后有显著作用,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家属流程实验组
Bone palsy eliminates granules to regulate Wnt/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 and intervene in hormonal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in rabbits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无抗养殖典型案例分析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团体辅导对中职护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本刊审稿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