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调节模式联合健康教育在脑卒中恢复期住院患者护理干预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0-03-26 08:56韩笑刘维文
医药前沿 2020年32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对象疾病

韩笑 刘维文

(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一科 江苏 徐州 221000)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症,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1]。脑部异常缺血或出血可致脑卒中疾病,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伤,进而丧失一定身体功能,表现处失吞咽困难、思维迟钝、口眼歪斜、记忆力减退等症状[2]。脑卒中不仅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还会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3]。脑卒中患者需面临各类并发症、抑郁焦虑等一系列问题。自我调节护理模式通过调动患者自身潜在能量,让患者主导自身行为,使患者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提高其自我管理和康复的自觉性,护理效果显著[4]。故本院特以2017 年12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122 例脑卒中患者为对象,开展自我调节模式联合健康教育在该症住院患者恢复期护理干预中应用价值的专项研究,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2 月—2020 年5 月在我院进行脑卒中治疗的122 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待对象入院后,均由主管医师及护士对其自身及家属针对治疗及干预细节、效果予以了详细的医学解释,在遵循对象自主自愿的原则上予以分组,均分为对照与观察两组,每组61 例。对照组中30 名男性,31 名女性,年龄55 ~75 岁,平均年龄为(65.25±5.30)岁;观察组中31 名男性,30 名女性,年龄54 ~76 岁,平均年龄为(65.31±5.47)岁。纳入标准:①对象经诊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有关脑卒中疾病诊断标准,并经CT 和MRI 等相关影像学检查;②对象生命体征平稳,处于恢复期;③对象无严重全身性疾病和其他器质性疾病;④对象无精神障碍,意识清晰。自研究开始时,所涉研究内容均得到对象及其家属的同意,同时也具备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两组对象基线资料对比结果不具有显著差异(P >0.05),均衡可比。

1.2 干预措施

予以对照组常规干预措施:①健康宣教:待患者入院时便为患者讲解各类常规检查的重要性,并就疾病的相关病症问题及可能存在的并发症问题进行阐释,告知各类检查的注意事项,帮助患者顺利完成入院的常规检查;②饮食护理:为患者指定清淡饮食的食谱,坚持少油少盐高蛋白原则;③分发宣传手册:将脑卒中健康知识及护理方法装订成册,发放给患者及其家属,由责任护士对手册内容进行讲解,单次20 分钟,每周1 次。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对象实施自我调节模式联合健康教育护理,具体如下:①树立意识:待患者入院时详细询问患者对脑卒中恢复期觉得认知,并掌握患者对自我调节的态度,通过列举成功案例,逐步引导患者参与自我调节护理;②重视康复训练:让患者及其家属明确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并调动患者自我康复训练的积极性;③提高患者参与度:重视患者在自我调节模式中的重要性,改变以往高油高糖及吸烟酗酒的不良习惯,树立积极康复锻炼意识,明确患者的护理责任;④巩固信心:巩固即将出院患者自我调节长期实施的信心,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康复期问题;⑤按时反馈:需记录患者每周的饮食、运动、康复行为,并定时反馈进行评估[5]。

1.3 评价指标

采用综合生活质量评定问卷(GQOLI)评价两组对象干预后的生活质量情况,具体包括心理健康、躯体健康、物质生活及社会功能等四个维度,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优异。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干预,观察组对象就心理健康、物质生活、躯体健康及社会功能4 项生活质量评分上分别优于对照组,且优越程度呈现显著统计学差异(P <0.05),见表1。

表1 两组对象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对象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心理健康 物质生活 躯体健康 社会功能观察组 61 78.91±3.36 72.28±3.73 79.57±3.24 59.84±2.45对照组 61 67.61±3.32 63.15±3.65 68.84±3.71 51.36±2.32 t 26.279 19.141 25.855 27.006 P 0.001 0.002 0.001 0.001

3.讨论

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习惯的变化,我国脑卒中疾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患者高达250 万且逐渐呈年轻化趋势,是目前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脑卒中后遗症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还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并加大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痛苦[6]。近年来,随着护理理念的不断强化,人性化护理模式不断开发,新型自我调节模式始终坚持“患者行为”为中心的原则,并以调动患者调节积极性为目标,达到改善其运动功能,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的效果。全新自我调节模式认为,个体对疾病的感知,在一定程度上受其主观情绪、患者对疾病治疗过程及目标的了解、既往病史经验等因素的影响[7]。因此,改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需从根本上让患者主动认识疾病,调节面对疾病的心态。而脑卒中患者多处于不良心理的应激状态,对脑卒中疾病治疗存在负面情绪,依从性不高,导致护理效果降低。因此,提高脑卒中患者护理效果,促进患者恢复,应选择能调动患者自主护理依从性的护理模式[8]。而就本次研究中,经自我调节联合健康教育模式护理干预的观察组4 项生活质量评分(78.91±3.36;72.28±3.73;79.57±3.24;59.84±2.45)分别优于对照组(67.61±3.32;63.15±3.65;68.84±3.71;51.36±2.32),且优越程度呈现显著统计学差异(t/P:26.279/0.001;19.141/0.002;25.855/0.001;27.006/0.001)。充分提示患者在自我调节积极性增强后,可自发改掉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并积极康复训练,故护理效果及生活质量更为理想。

综上所述,在脑卒中恢复期住院患者中实施自我调节模式联合健康教育模式的护理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患者的自我调节积极性明显加强,可有效改善其运动功能,帮助患者快速送入正常生活。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对象疾病
神秘来电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