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PCI 术后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分析及对其知信行水平的影响

2020-03-26 08:56崔英姿胡亚娟刘小布
医药前沿 2020年32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心肌梗死阶段

崔英姿 胡亚娟 刘小布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 广东 深圳 518109)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持续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坏死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烦躁不安、濒死感、上腹部疼痛、神志障碍、牙齿疼痛、发热、腹胀、低血压和呼吸困难等,同时还可表现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严重症状,严重可导致死亡[1]。急性心肌梗死还会引发心脏破裂、心肌梗死后综合征、附壁血栓等并发症,通常伴有肺炎、发热和胸膜炎[2]。目前PCI 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途径,但是术后往往会出现各种不良事件,因此有效的护理方式对患者术后恢复至关重要[3]。基于此,本次研究针对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教育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PCI 术后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对其知信行水平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本院收治的98 例急性心肌梗死PCI 术后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2)首次行PCI 手术患者;(3)意识清晰且无沟通障碍;(4)患者知情同意且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许。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类疾病;(2)合并重要脏器功能损害疾病;(3)不合作或者中途退出者;(4)合并其他并发症或者严重躯体疾病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将98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49)。对照组年龄51 ~80(69.01±4.02)岁;男女比为21 ∶28;观察组年龄50 ~81(69.82±5.04)岁;男女比为23 ∶26。两组基线资料对比结果显示出良好均衡性(P >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知识讲解等常规健康教育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予以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教育护理:(1)成立课题小组。小组成员分别负责录入、统计、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方案设计、健康教育培训和协调检查等工作,小组成员共九人。(2)意向阶段。首先,在意向前阶段护理人员要激发患者术后康复的潜意识,向患者以及家属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知识以及术后注意事项,发放康复训练手册,邀请术后恢复情况良好的患者参与到护理工作当中,通过案例说教来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其次,在意向阶段通过问卷调查帮助患者认识到对护理工作依从性较低的问题,评估每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后对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社会支持让患者认识到术后康复护理的积极意义。(3)准备阶段。小组护理人员通过理论授课、现场示教和上门指导等方式开展PCI 术后康复护理,包括作业护理和物理护理,其中物理护理包括患肢摆放、关节被动活动、单桥双桥等训练项目;躯体功能训练内容包括坐位平衡、步行和站立位等;作业护理包括翻身、个人卫生、穿衣和进食等日常活动护理。(4)行动阶段。严格执行训练计划表,小组检查人员应该定期上门随访,对训练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调研,对患者的成绩予以肯定和鼓励。(5)维持阶段。保证患者每天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康复锻炼,养成良好的习惯。

1.3 观察指标

(1)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知信行水平的变化情况[4],采用本院自制的知、信、行调查问卷进行评估,分析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PCI 术后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态度变化情况和健康行为变化情况,共一百个题目,患者答题正确率越高则表示护理效果越好;(2)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的差异,其中患者术后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生存质量恢复且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即为优,生存质量明显改善为良,达不到以上标准为差,护理效果优良率计算公式为:(总例数-无效例数)/总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知信行水平的变化情况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知信行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知信行水平对比[n(%)]

2.2 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观察组护理效果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效果对比[n(%)]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多发生于冠状动脉硬化狭窄患者,此外暴饮暴食、过度劳累、情绪激动、便秘和不良生活习惯也会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据科学研究结果显示[5],大约有1/2 左右的患者在发病前一周会出现前驱症状,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加重。急性心肌梗死典型临床症状为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休息和服用药物后无法得到缓解,有少数患者无疼痛,但是发病初期就表现为休克或者心力衰竭,部分患者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和颈部、咽部疼痛,容易被误诊为胃穿孔等急腹症。高龄患者可表现为神志障碍,此外大约有95%的患者在发病两周内表现为心律失常,导致心率减慢和房室传导阻滞,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会引发心源性休克,危及生命[6]。PCI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是最为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案,而良好的健康教育是提高预后的重要基础。

本次研究采用了基于跨理论模式的健康教育护理,该理论下的健康教育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依从性,统计结果显示护理干预时间越长患者依从度更高,护理人员能够有目标、有目的的开展康复训练。该理论将患者的行为改变情况作为一个过程来描述,跟传统健康教育护理模式相比教育内容和模式更加先进和丰富化,改善了护理计划落实率不高的问题。在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维持阶段中渗透合理的健康教育干预理念,能够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 术后患者的不良行为习惯。与此同时,基于跨理论模型健康教育的应用还提高了康复训练的效果,通过一系列个性化指导措施,能够让患者更容易接受该阶段的护理干预措施,而一对一指导则尊重了患者的个体差异,规范化的训练内容和动作有助于患者更快恢复行动功能,有效减少了运动损伤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提高术后预后康复训练效果,改变患者固有的行为习惯,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知识的认知,维持良好的健康行为,激活健康信念和内在动力。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各项知信行正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说明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教育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PCI 术后患者,可规范健康教育并提高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认知水平;另观察组护理效果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提示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教育的应用可进一步改善护理效果,进而优化术后整体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PCI 术后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可促使健康教育更加规范化,进一步提高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认知水平,优化康复效果,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心肌梗死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