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散加味治疗湿热蕴结型乙肝后肝硬化代偿期的效果观察

2020-03-26 08:56王静
医药前沿 2020年32期
关键词:肝功保肝肝功能

王静

(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天津 30019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5 月—2020 年4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0 例湿热蕴结型乙肝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30 例采用常规保肝疗法(传统组),另30 例使用常规治疗+升降散加味煎剂(试验组),患者均符合中、西医临床相关诊断标准,入选者对本试验所用药物耐受性良好且自愿参与;排除心肝肾等脏器器质性病变,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临床资料不完整及拒绝配合者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两肋痛、腹满胀痛及黄疸等表现。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一经确诊后,均给予常规抗病毒、保肝及对症治疗,服用药物以双环醇,多烯磷脂酰胆碱,腺苷蛋氨酸等为主,并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抗乙肝病毒治疗。试验组联合升降散加味煎剂,方剂构成如下:药用姜黄、赤芍、茵陈各15g,生大黄、僵蚕、蝉蜕各10g。随证再加减;①胁痛者,配逍遥散或小柴胡汤;②胃脘不适,食欲不振者,配越鞠保和丸或半夏泻心汤;③乏力者,配八珍汤等;④睡眠质量偏差者,配酸枣仁汤或黄连阿胶汤等;

混合以上药物加水煎汁至200mL,早晚分顿温服,1 剂/d,30d 为1 个疗程,1 个疗程结束后观察、比较疗效。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后,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ALT、AST、GGT、TBIL)指标;放射免疫法检测肝纤维[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HN)、Ⅲ型前胶原(PC Ⅲ)、IV 型胶原(IV-C)]指标。拟定如下疗效判断标准:①临床治愈:疾病症状体征消除/基本消除,肝功、肝纤维化指标恢复正常;②显效:和治疗前相比,症状体征显著减轻,肝功、肝纤维化指标和治疗前相变降幅≥50%;③好转:症状体征有一定减轻,肝功、肝纤维化指标和治疗前相比降低≥30%;④无效:不符合如上评价标准,或治疗后病情加重[1]。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肝功能指标

治疗前,两组患者ALT、AST、GGT、TBIL 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肝功指标和治疗前相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除TBIL 外,试验组ALT、AST、GGT水平均低于传统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 <0.05)。见表1。

2.2 肝纤维化指标

治疗后,两组患者LN、HA、IV-C、PC Ⅲ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 <0.05);和传统组相比较,试验组患者肝纤维指标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 <0.05)。见表2。

2.3 临床疗效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7%,高于传统组的73.3%,但差异不显著(P >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检测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检测情况比较(±s)

组别 n 时间 ALT(U/L) AST(U/L) GGT(U/L) TBIL(μmol/L)试验组 30 治疗前 107.9±2.8 85.5±6.5 69.2±8.9 33.7±11.1治疗后 39.3±6.4 30.3±4.7 32.8±5.2 11.7±3.5传统组 30 治疗前 108.1±6.7 84.6±4.9 58.6±10.1 32.8±12.4治疗后 46.4±6.4 40.1±5.8 39.8±5.7 12.5±4.7 t/P 传统组(治疗前后) 21.103/0.000 18.042/0.000 16.245/0.000 15.248/0.000 t/P 试验组(治疗前后) 25.03/0.000 20.145/0.000 18.026/0.000 17.219/0.000 t/P 组间值(治疗后) 11.235/0.000 12.103/0.000 13.025/0.000 0.748/0.467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检测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检测情况比较(±s)

组别 n 时间 LN HA IV-C PC Ⅲ试验组 30 治疗前 409.8±97.5 330.2±77.1 226.7±48.7 249.7±54.8治疗后 197.5±43.6 152.1±74.1 103.1±21.4 143.6±36.4传统组 30 治疗前 398.5±88.1 327.4±75.1 241.7±44.1 266.2±55.3治疗后 240.1±68.4 197.2±44.4 169.1±28.3 191.2±42.5 t/P 传统组(治疗前后) 18.108/0.000 17.526/0.000 16.572/0.000 15.689/0.000 t/P 试验组(治疗前后) 20.103/0.000 19.024/0.000 18.967/0.000 17.023/0.000 t/P 组间值(治疗后) 13.062/0.000 14.013/0.000 12.857/0.000 13.701/0.000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3.讨论

肝硬化是现代医学结合病理形态学概念作出的命名,轻微乏力、腹胀、肝脾轻度胀大、黄疸及尿少等是患者常见临床表征[2]。祖国中医典籍内未记载该病名,但其符合“鼓胀”,“黄疸”,“肝着”,“胁痛”等病症的征象[3]。既往大部分学者在研究中指出[4-5],湿热疫毒为本病的主要病因,基本病理因素有湿、热、毒、瘀、虚。湿热之邪内入缠绵,弥漫三焦是肝纤维化、肝硬化形成及发展的关键病理机制之一。相关研究[6]指出,湿热证和肝脏炎性反应活跃程度、肝纤维化程度之间均存在正相关性,并作出应该重视清利湿热法在抗纤维化治疗方面研究的提议。也有学者认为[7],湿热瘀毒存在于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病变的整个过程,清化瘀毒法为治疗以上肝病的基本手段。升降散有疏通内外、平衡及调理机体升降活动、调整气血运作过程、泻热祛湿、化毒辟疫的功效。方剂中僵蚕味咸、辛,归肝、肺经,功效以息风止痉、祛风止痛、清热除湿等为主;蝉蜕内含有甲壳质、氨基酸及钙、镁等诸多矿物质,可以除风胜湿、涤热解毒;姜黄隶属于大寒之物,祛邪伐恶,梳理气血,有益于修复肝胆功能及驱郁;赤芍味酸、苦、微寒,归属肝经,功能以清泄肝火、散瘀活血及缓解疼痛等为主,且过往有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8],赤芍水提取物能较明显的改善实验室肝纤维化症状表现;茵陈味辛、苦,功效以利胆为主,先已证实茵陈蒿中含有香豆精、绿原酸、咖啡酸等诸多利胆有效成分,能增加胆汁分泌量,胆汁内固体物、胆酸、胆红素含量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茵陈已被用于各类黄疽、急性传染性肝炎疾患,取得的疗效较为理想。大黄性寒,味苦,归属归脾、胃、大肠、肝经,能直接抵达中下焦,参与血液循环,能够实现上下贯行。体外实验研究表明,大黄提取物有泻下、抑菌、促进胆汁分泌过程、降压等诸多功效,对消化系统发挥着导泻、利胆、保肝等诸多作用。大黄素是大黄的主要有效成分,其主要通过如下途径协同发挥抗纤维化的药效[9]:

(1)制约肝脏炎性反应发生及发展过程,有效维护肝细胞功能,将对肝功造成的损伤降至最低;

(2)对肝星形细胞增生、繁殖及活化过程形成抑制作用;

(3)干扰促纤维化因子的合成、分泌及释放过程;

(4)参与细胞外基质合成、降解过程,并发挥重要的调节性作用。

在本次研究中,历经30d 连续治疗后,试验组患者LN、HA、IV-C、PC Ⅲ水平依次为(197.5±43.6)μg/L、(152.1±74.1)μg/L、(103.1±21.4)μg/L、(143.6±36.4)μg/L,均低于同期传统组的(240.1±68.4)μg/L、(197.2±44.4)μg/L、(169.1±28.3)μg/L、(191.2±42.5)μg/L,提示升降散加味抗肝纤维化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并且在肝功能(ALT、AST、GGT),试验组均优于传统组。综上,湿热蕴结型乙肝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在常规西药保肝治疗基础上,加用升降散加味煎剂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肝功保肝肝功能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喀什地区维吾尔族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肝功及血糖、血脂代谢情况分析
光敏氧化制备抗癌及保肝的二萜衍生物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脂、血糖和肝功酶学指标水平的研究
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
保肝药物体内活性筛选方法的建立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致肝功能损害1例
拉米夫定在乳腺癌化疗期间对肝功能的作用
高含量DHA/EPA甘油三酯的降血脂和保肝作用的研究
中亚沙棘保肝有效成分纯化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