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中风后睡眠障碍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评价

2020-03-26 08:56王倩
医药前沿 2020年32期
关键词:神经递质中风针灸

王倩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康复一科 广东 广州 510000)

中风为临床中十分常见的疾病,多数患者中风后常常发生睡眠障碍,为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容易导致患者二次发生中风,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导致身心疾病发生,睡眠障碍为中风常见的并发症,该疾病容易加重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病情,导致中风复发,而实施针灸治疗后,具有无毒副作用、操作简便等特点,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1]。因此,本次研究对针灸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3 月中风后睡眠障碍患者70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中风诊断标准[2],经过MRI 或者头颅C T 证实,均为初次中风,②既往无睡眠障碍。排除标准:①其他严重疾病患者,②免疫功能紊乱。观察组:男20 例、女15 例;年龄50 岁~79 岁,35 例患者平均年龄(65.21±1.27)岁。对照组:男21 例、女14例;年龄51 岁~79 岁,35 例患者平均年龄(65.11±1.27)岁。一般资料两组中风后睡眠障碍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方式。

给予患者采用艾司唑仑片,每日一次、每次两片,患者在睡前服用,4 周作为一个治疗周期,患者均治疗一个周期。

观察组实施:针灸治疗方式。

以神门、三阴交、耳穴神门、四神聪、神庭作为主穴,配穴为太溪、内关、太冲,对患者采用平补平泻方式针刺,每日一次、每次留针25 分钟~30 分钟,患者连续治疗6 天后停止一天,4 周作为一个治疗周期,患者均治疗一个周期[3]。

1.3 观察指标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神经功能评分、总有效率、IL-6、IL-1β 水平、DA(多巴胺)、5-HT(5-羟色胺)水平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神经功能评分

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 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分)

表1 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组 35 12.81±2.61对照组 35 14.32±2.81 t-6.2714 P-0.0000

2.2 对比总有效率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所示。

表2 分析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例)

2.3 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3。

表3 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率(例)

2.4 对比IL-6、IL-1β 水平

观察组IL-6、IL-1β 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4。

表4 分析IL-6、IL-1β 水平(±s,pg/ml)

表4 分析IL-6、IL-1β 水平(±s,pg/ml)

组别 例数 IL-6 IL-1β观察组 35 5.21±0.17 315.21±65.11对照组 35 7.29±1.23 466.17±72.16 t-4.2714 29.4517 P-0.0000 0.0000

2.5 对比DA、5-HT 水平

观察组DA、5-HT 水平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 <0.05),见表5。

表5 分析两组的DA、5-HT 水平(±s,ng/ML)

表5 分析两组的DA、5-HT 水平(±s,ng/ML)

组别 例数 DA 5-HT观察组 35 77.51±10.31 130.21±27.11对照组 35 98.81±12.41 107.21±20.61 t-12.4517 16.2714 P-0.0000 0.0000

3.讨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在中风后,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为中风常见的并发症,该疾病容易加重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病情,导致中风复发,多数患者伴有睡眠周期紊乱、失眠等症状,而入睡后存在自语、兴奋躁动等情况[4],若未及时对患者治疗,不仅容易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影响,还容易损伤人体神经功能,实施针灸治疗后,取得显著效果,具有无毒副作用、操作简便等效果,与常规药物治疗相比,具有多种优势[5]。

通过分析后,发现睡眠障碍和人体脑结构具有密切相关性,中风容易减缓血流速度、降低大脑血流量,从而导致人体中枢神经递质失调,而实施一项治疗方式较为较为重要。通过采用针灸治疗后,取得显著治疗效果,具有多项功效:(1)脑血流动力学:能改善人体脑血流动力学,对睡眠-觉醒等脑组织产生修复或者保护作用,还能减轻睡眠时受到的影响,能改善血供异常情况,降低人体血浆血供内皮素含量,扩张血管,从而改善微循环,同时还能对NO/ET、TXA2/PGI2 水平进行调整,改善血供舒缩功能,使人体脑血流量增加,改善患者脑组织能量代谢[6-9],(2)调节细胞因子:通过采用针灸,能对中风后免疫细胞因子异常进行改善,通过针刺患者穴位,能显著降低炎性细胞因子IL-6、IL-1β 水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3)神经递质异常:中风后患者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容易紊乱,例如DA、NE、5-HT 等,不仅容易导致脑代谢循环功能障碍,还容易导致细胞受损,DA、NE、5-HT 是与睡眠-觉醒相关的神经递质,代谢紊乱是引起睡眠障碍的相关机制,5-HT 降低和疾病具有密切相关,而实施针刺治疗,能改善上述情况,改善患者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紊乱情况,能对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紊乱情况进行调节[10-11]。

经研究表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有效率、IL-6、IL-1β 水平、DA、5-HT 水平优于对照组(P <0.05)。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风后睡眠障碍患者实施针灸治疗,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值得在临床中运用。

猜你喜欢
神经递质中风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槐黄丸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神经递质及SCF/c-kit通路的影响
快乐不快乐神经递质说了算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怡神助眠汤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及对脑内神经递质的影响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