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护理对腹腔热灌注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效果研究

2020-03-26 18:19谢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11期
关键词:腹腔直肠癌整体

谢平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 南充)

0 引言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的常见恶性肿瘤,腹腔内局部和区域复发以及肝转移是导致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2];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仍是临床首选,但术后患者生存周期一般较短,生存质量较低[3]。腹腔热灌注化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化疗方法,是指将混有化疗药物、大剂量灌注液的混合液加热至43℃并保持恒温,直接通过腹腔给药,并在腹腔内持续循环灌注,增加化疗药物与癌细胞接触时间,有效清除腹腔内残留癌细胞,防治复发[4-6]。但该化疗方案治疗过程中患者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因此护理干预应全面细致,可给予患者相应的整体护理,整体护理是除药物、手术治疗外对患者生理、心理方面具有改善作用的一种护理模式。本研究主要分析整体护理对行腹腔热灌注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02月至2019年08月于我院收治的60例行腹腔热灌注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7]:①经CT及病理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结直肠癌;②无精神异常及语言沟通障碍者;③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手术禁忌者;②存在药物过敏或不耐受者;③法配合护理干预者;④存在严重心、肝、肾基础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整体护理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整体护理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56.34±3.45)岁,结肠癌13例,直肠癌17例;高分化腺癌10例,中分化腺癌5例,低分化腺癌12例,粘液腺癌3例;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57.18±2.98)岁,结肠癌14例,直肠癌16例;高分化腺癌12例,中分化腺癌6例,低分化腺癌7例,粘液腺癌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合并基础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60例患者结直肠癌切除术后返回病房立即给予首次腹腔热灌注化疗,采用BR-TRG-I型体腔热灌注治疗系统开展腹腔恒温热灌注化疗,术后第1天给予第2次热灌注化疗,第2天给予第3次热灌注化疗,视患者疼痛程度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如吗啡、杜冷丁等。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热灌注化疗的同时给予外科常规护理,包括:保持病房安静清洁和适宜温度、湿度;热灌注化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如体温、血压、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化疗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及时遵医嘱使用止吐药物,并协助患者清理呕吐物,减少不良刺激,化疗结束后嘱咐患者多饮水,促进化疗药物排泄,降低肝肾功能损害;若有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及时抢救。

1.2.3 整体护理组

整体护理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模式,其内容包括:①整体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发病多伴有疼痛等症状,加上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极易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产生不良影响;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及家属保持积极有效的沟通,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爱护,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密切观察其情绪变化,同时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做好心理疏导,可通过成功案例的讲述等措施缓解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使患者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从而为今后的治疗与护理建立良好的基础,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②整体热灌注护理:患者热灌注化疗过程中需严格控制灌注液的灌入量、排出量以及灌入液的温度,确保灌入液与排出液达到平衡,控制灌入速度,以防发生休克;热灌注化疗前护理人员可适当注射镇痛药物以缓解患者痛苦;同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及时更换敷料引流管,确保灌注管道的通畅,避免发生扭曲、折叠、脱落等,同时观察引流管周围是否伴有渗液感染等症状,详细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③整体环境及体位护理:患者化疗期间病房应保持安静、舒适、温度湿度适宜,同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定时翻身,变换体位,在患者双手、腘窝及跟膝处放置软枕,防止压疮发生;患者咳嗽或翻身时,应对手术切口部位进行轻压,以减轻腹部张力所致的疼痛;④整体运动护理:患者术后第2天,若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可适当进行床上活动或下床进行简单的活动,做好下床活动的安全指导,避免因长期卧床所致的体位性低血压使患者出现虚脱、晕厥等症状;⑤整体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结直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提升患者对于该疾病的认知程度,了解疾病相关注意事项,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相关注意事项,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可根据实际情况制成健康手册发放给病人和家属,并根据患者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保持充足睡眠,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受凉,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采取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调节患者心态;⑥整体并发症护理:热灌注化疗过程中大多患者会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可适当给予镇痛解痉治疗,热灌注化疗15分钟后患者可逐渐适应,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自行缓解;若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生命体征不平稳等情况,立即抢救;热灌注化疗结束后,皮肤灼伤是主要并发症,需及时用药,并用无菌纱布覆盖,以防产生伤疤。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热灌注化疗前、化疗后半个月KPS、ZPS得分情况;②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前、化疗后半个月SF-36得分情况;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④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无效,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病例数×100%)。

1.4 调查工具

1.4.1 功能状态评分量表(KPS)

KPS作为功能状态评分标准,得分越高,健康状况越好,越能忍受治疗给身体带来的副作用,也能接受彻底的治疗。<50分为依赖级,生活需要别人帮助;50-70分为半依赖级,即生活半自理;>80分为非依赖级,术后状态较好,存活期较长。

1.4.2 体力状况评分量表(ZPS)

ZPS适用于评估肿瘤患者,采用5分法,其中0级表示能正常活动,1级症状轻,能从事轻体力活动;2级能耐受肿瘤的症状,生活自理,但白天卧床时间不超过50%;3级症状严重,部分生活自理,但白天卧床时间超过50%;4级病重卧床不起;5级死亡。

1.4.3 健康调查简表(SF-36)

SF-36已被广泛运用于生活质量的测定,共36个条目,除条目2外,其余条目公包含8个维度,可分为生理健康及心理健康两大类,其中生理健康(PCS)包括:总体健康(GH)、躯体健康(PF)、躯体疼痛(BP)、躯体角色功能(RP)四个维度;心理健康(MCS)包括精力(VT)、精神健康(MH)、情绪角色功能(RE)、社会功能(SF)四个维度;各维度转换分=[(C-A)/(B-A)](A:理论最高初得分,B:理论最低初得分,C:实际初得分),分值范围为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受试者该维度损伤越轻,生存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学资料均采用SPSS 21.0专业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采用χ2检验,干预前后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KPS、ZPS得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KPS、ZP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半个月,观察组患者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KPS、ZPS得分比较

表1 两组患者KPS、ZPS得分比较

组别 时间 KPS得分 ZPS得分整体护理组(n=30)治疗前 69.23±8.36 3.36±0.11治疗后半个月 86.79±5.69 2.56±0.10 t 9.511 29.475 P 0.001 0.001治疗前 69.95±8.42 3.77±0.19治疗后半个月 80.21±7.68 2.86±0.12 t 4.931 22.180 P 0.001 0.001对照组(n=30)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得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SF-36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对照组患者SF-36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F-36得分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F-36得分比较

时间 组别 社会功能 精神健康 躯体健康 躯体疼痛治疗前整体护理组 59.54±6.85 53.35±6.51 60.61±6.52 62.21±6.47对照组 59.86±6.54 52.85±6.14 61.24±6.30 63.42±5.26 t 0.239 0.395 0.491 1.026 P 0.406 0.347 0.312 0.154治疗后3个月整体护理组 68.86±5.59 65.28±5.28 67.36±5.95 72.52±5.46对照组 52.32±6.02 48.24±6.08 58.17±6.25 60.48±6.28 t 12.734 13.383 6.736 9.151 P 0.001 0.001 0.001 0.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护理干预后,整体护理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8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302,P=0.017)。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所有患者热灌注化疗过程中均未发生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均未发生化疗药物渗漏、灌注管脱落等情况。3例(5%)患者发生明显恶心、呕吐,使用止吐药物后可耐受并完成治疗;4例(9.5%)患者热灌注治疗后出现发热症状,经相应的治疗后继续进行第二次热灌注治疗。

3 结论

腹腔热灌注化疗作为新型化疗手段,能够有效预防恶性肿瘤腹腔内转移,临床效果显著。根据研究显示[8]:癌细胞在43℃环境中持续1小时即可出现不可逆损伤进而细胞凋亡,但人体正常细胞可在47℃环境中持续1小时以上;另外,热疗能够增加网膜组织对药物的吸收,既能有效杀伤腹腔内转移癌灶,又不会产生太大的全身毒性[9-10]。因此通过腹腔循环灌注的方式,增加化疗药物与癌细胞接触时间,是静脉化疗局部药物浓度的3-10倍,能够有效提高病灶部位药物的有效度,最大限度的杀伤癌细胞,同时可降低体内化疗药物剂量,减轻药物引起的毒副反应,有效清除腹腔内残留癌细胞和微小转移癌,降低肿瘤转移及术后复发的几率[11-12]。但化疗过程中患者易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不良反应,因此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腹腔热灌注化疗期间,应在准确、谨慎的运用护理科研成果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价值与意愿,同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给予患者最佳的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直肠癌患者在进行腹腔热灌注化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发热等,严重者甚至出现切口裂开、腹腔感染、出血等并发症。本研究显示,仅有3例患者发生恶心呕吐,4例患者出现发热症状,专科护理人员在化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患者不良反应并立即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同时给予全面细致的心理护理,做好健康宣教,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热灌注液恒温在43℃左右,既可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又能不破坏体内正常细胞,本研究中护理人员研究控制灌注液温度,及时监测腹腔内温度,防止皮肤灼伤;科学合理进行管道护理,保证灌注液保持循环畅通,为患者创造了良好的治疗条件,为后续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工作模式,即将腹腔热灌注化疗患者的生理、心理及后续治疗期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饮食、运动及健康宣教等方面的干预以达到改善其生理心理状况的目的。根据本研究结果显示,结直肠癌患者经过腹腔热灌注化疗后,整体护理组KPS得分显著提高,并高于对照组;ZPS评分明显降低,并低于对照组,且治疗后3个月,整体护理组SF-36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整体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自主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整体护理能够有效改善行腹腔热灌注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自主活动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腹腔直肠癌整体
胰岛素泵用于腹腔给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MRI在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及预后的应用研究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凝血指标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基于U-net的直肠癌肿瘤的智能分割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2例腹腔妊娠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