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2020-03-26 03:03刘秋红刘毅济南大学
航空财会 2020年2期
关键词:会计专业人工智能人才

刘秋红 刘毅/济南大学

一、人工智能发展为会计人才培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人才存在需求与供给的脱节

自加入WTO 近20 年来,我国商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智能会计已经逐步取代重复性高、技术性低的会计核算工作,传统的会计记账必将大面积被财务机器人所取代,并在未来的发展中成燎原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在社会各领域得以应用。人工智能是指利用计算机高超的运行能力和效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计算机输入人类工作范围,将人类的工作代入程序,通过归类、归并、聚集和简单运算、推理等处理来替代人类工作的一门新兴科学。人工智能是现代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高级阶段,其对传统社会的冲击力与带来的影响必然是颠覆性的。会计发展方面,2017 年5 月,第一台“财务机器人”率先在德勤推出,这台财务机器人不仅能够替代会计账目的手工操作、自觉运行账目处理程序,从数据录入到归类归档整理,而且还能根据既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职业判断,分析优化财务流程,寻找业务处理过程的优化点。之后,其他各大会计事务所争相效仿,普华永道、安永、毕马威相继推出自己的“财务机器人”。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会计工作不能再机械地进行财务运算,而必须通过数据分析,为不同企业量身定制管理方案,增加企业附加价值,利用计算机提供的数据资料,分析企业状况,谋划企业运营活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

商科类人才在原有的培养机制下,学校一成不变的供给和社会企业日新月异的需求之间产生了明显的矛盾,会计人才的需求也相应逐步攀升。对于会计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是各大高校竞相设置经管类学院,几乎每所院校都开设有会计类课程;另一方面,会计的培养理念、课程设置、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师资培养等方面却存在着诸多问题,致使会计学科的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水平。以致于我国财政部在2016 年10 月,发布了《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将会计人才列为“行业急需紧缺专业人才”,而且制定了可实施方案,大力支持会计人才的培养,以期到2020 年能够培养3 万名会计人才,成功实现会计从“算”的职能到“管”的职能的引领过渡[1]。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对会计人才的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改革开放之始及科技发展初期,对会计的需求还停留在客观性、完整性、准确性、精确性、一惯性、一致性等方面,对分析与预测、控制与考核等方面的作用及功能关注度不高。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基础性会计工作已经可以借助科技智能予以实现,现阶段对会计的需求已经由“算”的关注转移到“管”的功能过渡上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人工智能功能的扩展,驱动了会计人才结构的变化,使传统型记账会计向分析型管理会计过渡。我国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传统的会计培养模式与新兴的人工智能市场对会计人员素养需求之间的矛盾。

人工智能背景下,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不仅是对“不做假账”的客观性的常识和主观性的素质,而且需要会计人员具有专业的知识能力与业务素养。专业的知识能力除了“算”的基本功之外,还需同时注重规划与报告、决策、领导、运营和数据分析能力的要求。企业面临的商业环境逐步复杂,不仅考虑要活下去,而且要考虑活得久、活得好。而这种久和好,需要会计人员的未雨绸缪,运筹帷幄。传统的会计只核算“已然”的会计事项,不核算“未然”的会计事项的做法,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会计不仅要对企业已然的会计事项了如指掌,而且要高瞻远瞩,预测未然。不仅要熟悉本企业的情况,而且要知己知彼,以己之长制人之短,对国际法规、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地域特点、客户需求、竞争者威胁等企业经营的各方面都进行因地制宜的分析,以使企业发展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二、传统思维模式下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会计人才培养重细节而轻全局,重算而轻管

建国之初,我国会计的核算方法借鉴苏联模式,中间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会计发展有十年时间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猛发展,多种经济实体不断涌现,尤其是在1993 年我国的会计准则与西方会计准则逐步并轨以后,我国会计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繁盛时期。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对会计的研究、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视都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以至于几乎任何一个大学,都必有会计专业。更有统计显示,每10 个毕业生,就会有1 个是会计专业毕业。这也反映了会计专业在社会的受重视程度以及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

经济发展初期的会计以培养学生“算”的职能为主,“算”多而“管”少。主管部门对学校、学校对专业考核的主要指标是学生的就业率,高就业率代表了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认可度。会计专业严谨、踏实、务实的特点使得学生在大学阶段已经自觉完成了“会计上岗证”、“初级会计师”,甚至“注册会计师”的考试,也因此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即使没有多证加身,一般也是去考了研究生或者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但另一方面,这种务实主义、功利主义的作风使学校和学生都更追求短期效益指标,而往往会忽略对学生持续竞争能力的培养。

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复杂性低、重复性高的会计工作会加速为人工智能取代。如2017年5月,德勤推出的“财务机器人”,不仅可以行使财务流程替代手工操作,而且能够管理和监控信息录入、数据合并、统计汇总,还能根据既定业务逻辑,判断和识别财务流程中可优化点等事务性工作。这不仅大大节约了会计人员的基础性核算工作,同时由于机器人工作的高效率及延展性,对会计人员的预测、决策、分析、控制、考核能力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二)会计人才培养重知识而轻素养

从进入专业开始,学校就为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制定了详细的培养规划,各个学校基本是这样设置会计课程:大一阶段开设基础课,大二阶段开设专业课,大三阶段开设能力提升课,大四阶段开设专项难项以及发展方向课。

在会计的全部培养体系中,注重了专业能力的培养,忽略了个人素养的提高,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培养体系。而事实上,目前基础会计人才有被智能会计取代之势,而对会计高端人才的需求倾向又很明显。未来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仅是要坐得住,还要走得出、会沟通、能整合。

随着会计记账被财务机器人取代,业财融合趋势加大,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对会计准则知识的运用管理,而且拓展到企业内部各部门间协调、外部环境变化的敏锐嗅觉、经济信息的精准把握、全方位信息的综合处理等方面。因此,目前阶段对会计人才的培养不能再局限于对会算账、记账、报账的准确性要求,而更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见微知著,有灵敏的商业嗅觉和窥一斑可见全豹的头脑,审时度势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恰当的预测、决策、控制、判断、绩效评价、分析考评等方面具体决策的能力。

(三)管理会计人才获取成长的途径与平台稀缺

因为会计知识尤其管理会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未来性,而且由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保守,会计人才校内获得成长的途径依旧单一。课堂授课基本以老师满堂灌为主,导致部分同学因无法亲临现场,没有客体参照,感受不到学习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学习的动能不足,兴趣不够,课堂应付,考试突击,不能领会与掌握管理会计知识的精髓,也就无法承担踏入岗位后企业所寄予的厚望托付,无法真正为企业识别风险、管控风险、创造效益。

课堂教学之外的会计实习看似为学生的管理会计学习提供了另一条途径,但实际的实习还是以会计记账过程的认识、账簿的记录为主,实习课程多集中在《初级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等方面,管理会计的实习内容很少或者没有。

学生在校外实习过程中,实习单位一般会安排基础性工作,比如贴凭证、做数据录入、报税等,学生几乎没机会参与到企业的预测管理、风险管控、决策分析、绩效考核、业绩评定等过程中来,因此或许实习使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所提升,但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难以通过实习过程得以提高。

社会的发展注定了会计人才的竞争不再是核算技能的竞争,而是格局、信息整合能力的竞争,但目前会计队伍中能够胜任管理会计职能的人才可谓凤毛麟角。伴随着市场对高级财务人员的急剧需求,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迫在眼前。由于学生获取管理会计知识技能的途径单一化与单调化,使得我国会计专业的人才缺口逐步放大。财政部2016 年发布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到2020 年,培养3 万名管理会计人才”的目标[2]。

表1 会计专业本科四年培养规划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路径探讨

(一)与时俱进,设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新目标

人工智能经济的发展,智能科技的飞跃,使得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应尽快实现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型。对管理型会计的要求不再是仅仅满足于遵从会计核算原则,遵守会计准则,坚持不做假账,坚持公允的职业判断,而是必须具有通晓古今中外的文化、熟知世界各国的法律、发现和培养客户的需求、做好企业内部的服务与管理、有效地进行各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具有全局思维、战略思维以及具备国际视野、纵深挖掘和分析资料、战术精湛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管理会计主要由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经营预测、全面预算编制、作业成本与标准成本、责任会计与管理绩效评价等几项业务内容组成。围绕这几个管理会计模块,就要求会计人员能够识别归集会计要素,能够取舍成本会计方法,能够全面分析成本,能够确定影响利润的要素并予以控制,能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由谁生产、怎样出售进行决策,能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分析、决策,编制具体预算并予以执行,能够对企业各部门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业绩考评。

(二)重新构建人工智能模式下的管理会计课程群

人工智能模式下,管理会计原有地位应该得到相应提升,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社会分工从原来8:1比例上升为1∶8比例,核算会计已经越来越迅疾地被智能财务机器人所取代,而特有的会计思维、会计分析却因为其独特性不容易被取代。因此,以后的发展趋势是智能机器人提供数据,而会计职能更多地转变到对数据的发掘、加工、分析、利用上来。利用提供的数据资料,纵向对比,以确认战略执行的顺利程度,以及战略调整的必要性;横向对比,以确认企业在市场上的定位是否准确,在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中,如何能够扬长避短,保有和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实现企业的成长性需求和战略性目标[3]。

图1 管理会计课程建设示意图

从上图看,对于管理会计课程群的建设,除了要有基础性会计知识外,综合分析能力的提升更应占较大比重。因此,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建立管理会计核心课程群,以管理会计为核心,分别开设围绕管理会计的会计学、数理统计、财务分析、数据管理、经营与风险决策、绩效考核等课程。此外,还要注重经济法、税法、国际商法、国际商务和合作课程的融入。

(三)教学模式重课堂研讨与课后辅导相结合

人工智能信息的海量化,使得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不再仅仅依赖于课堂,对人工智能的抵制并不能解决学生的厌学心理,因此,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资源,引进课堂知识的学习、学习进度的考核,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换,翻转课堂,老师由单方讲授者转化为课堂的组织者、观察者和管理者,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缔结学习组织,共同研讨资料,共同展示知识,老师与其他组同学进行提问、质疑、辨析、评价、考核。这样同学们间能互相学习、探讨、印证的同时,也增强了自我管理、自我省察的能力,更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4]。

利用人工智能平台,课堂教学的功能可以进一步延伸,可以充分利用云课堂、蓝课、微信群、QQ群等形式,对班级同学分配任务、制定目标、提交作业、练习、答疑,增强课下的互动,还可以每天轮流做小组长,对作业动态、讨论状态、学习进度进行管理。这样就做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堂内、课堂外相结合;课本知识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同时也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了学习的好奇心。

(四)寻求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多平台协同发展的途径

人工智能资源的极大丰富,使得学生的学习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堂的同时,实习的空间、会计的对象也无限加大。以前企业不愿提供给学生实习的管理会计岗位,现在完全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资源,将其代入到课堂,教师带领学生分组研讨,这样既不干扰企业的业务,又能让学生的思辨能力得以提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对学习应对企业实际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假设大一时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每一个组的同学在大一开始时就共同关注追踪一个案例的全过程,大四毕业的时候,对企业的发展进程、脉络、遇到的危机、解决方案等就会比较清晰,窥一斑而知全豹,其他企业的起步、发展、运营、出现的问题、原因、解决方案都会有更明晰的认识,将来走向会计工作岗位也就更能够得心应手,对工作产生了如指掌的自信。

学校为了加强对会计人才的培养,也采用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聘请有经验的实战会计师进入学生课堂,带领学生实习,为学生进行细节讲解,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目标感。同时,校企联合办学,对未接触过实际会计工作的教师也是难得的业务提升的机会,可以通过企业提供的实习培训平台,直观地处理和分析企业业务,观察企业问题,整理数据资料,研讨企业对策[5]。

同时,学校在会计师资培养方面,不应仅仅把项目、论文、出国访学等作为考核评价指标,还应该将企业实践经历纳入考核体系,定期轮换去企业参与企业经营,观察、参与企业的决策活动,可以分别组成咨询团队,或者以观察员身份,对企业状况进行分析了解,在帮助企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为企业发展提供智策,也可提升自己的实战能力和教学的生动性。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人工智能人才
人才云
全国一流本科会计专业建设研讨会成功召开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高职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ESP理论的应用研究
数读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