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认同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2020-03-27 12:17白学佼
现代交际 2020年3期
关键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白学佼

摘要:衡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是看它是否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全过程全方位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将情感认同作为切入点,分析情感认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意义,并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情感认同时遇到的传播者自身情感认同缺失,接受者接收信息因人而异,呈现形式针对性不强,社会环境缺乏凝聚力和亲和力等困境,从传播者、接受者、呈现形式和社会环境的视角探寻行之有效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情感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践行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3-0132-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作为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日用而不觉”的准则,需要经历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实践认同三个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阶段,其中认知认同是基础,情感认同是关键,实践认同是目的。情感认同是连接认知与行为的重要中间环节,只有将道德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观点和言行,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落地生根。

一、情感认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意义分析

情感认同是人们对态度对象积极或消极的评价,以及据此引发的情绪情感,它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2]。以情感认同的四种功能为抓手,分析它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意义。

(一)情感认同的知识功能有助于增进认知

情感认同具有知识功能,个体对有利于获得相关知识的情感认同对象,会给予积极的态度回应,态度上的重视会提升个体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促进个体认知的深化和理解的加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空洞的口号和理论,它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织同构,这种情理交融的价值追求,折射在个人学习、工作、生活的点滴实践中,渗透在全社会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使有不同利益需求的个体能探索出适合自身水平的理论,伴随个体阅历的丰富和知识的增长,其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会不断深化。

(二)情感认同的适应功能有助于转变态度

情感认同具有适应功能,态度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表现为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如果情感认同对象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个体的利益需要时,个体会表现出正面、积极的态度[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引导航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指明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旨在树立时代新人的行为规范。作为新时代的公民,顺应时代潮流是大势所趋,这样才能满足个体对未来发展的需求,指引个体前进的方向。

(三)情感认同的固化功能有助于确定倾向

情感认同具有固化功能,个体遇到态度对象会产生心理应激反应,对态度对象的认可或否定直接成为进行其他心理交流甚至行为践行的基本前提。由于个体认知存在先入为主的特点,因而依托以往的生活经验和价值取向形成的对事物的态度往往会成为个体的习惯性反应。因此,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通过将意识形态理论灌输到个体头脑中,引导个体按照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思考与实践,不断丰富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途径,使其能够落细落小、落地生根,从细微之处推动个体生成正确认知。

(四)情感认同的动机功能有助于预测行为

情感认同具有动机功能,个体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会产生情感上的心理相关性,情感认同作为行为的心理准备状态会预测个体的反应情况,会内在地制约个体以某种感情强度付诸行动。个体道德行为的倾向深受其内在的主观意识所影响,而这种主观意识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道德主体对普遍奉行的道德规范的认可程度,即道德情感的认同度,如情感认同程度高,则对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理解认识深、践行执行力度强,如果能获得普遍认同,则会强化道德世界中社会成员的一致性,实现深层次的情感认同。

二、情感认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现实困境

情感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在实处的着力点,然而,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方面存在问题,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一)传播者自身情感认同缺失

情感认同要求对感知对象具有一定程度的情感感应定位,定位的高低影响甚至决定个体对待感知对象的态度和行为。当前,一些信息传播者对核心价值观仍然存在某种程度的情感缺失,归根结底是传播者理论认知不够、情感认同不深、实践锻炼不足。信息传播者肩负着传播和引导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使命,其是否真正形成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至关重要。如果对教育传播的内容缺乏信心,就会对目标受众的说服表现出犹豫不决的态度,这将使受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

(二)接受者接收信息因人而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互动的过程,接受者通过接收、解码来获取信息,受众需要全面接收传播者传递的信息,包括言语和行为,并将从初始形式接收到的信息转换为普遍可理解的信息,之后通过汇总和整理全面理解信息。在这一过程中,接受信息是基础,解码信息是中介,理解信息是总结。接受者在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有选择性地接受信息,因此,其选择信息的全面性、深刻性很难衡量,作为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之基的信息接受如此因人而异,情感认同的构建更难实施。

(三)呈现形式针对性不强

在内容方面,核心价值观开发个体的内在需求不够,因而无法根据个人利益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推广、宣传和培育。情感认同依赖内在的自我意识,这就表明“只有那些符合自己利益的外界信息和刺激才能被认可和接收” [4]。就方式而言,核心价值观在传播过程中没有应用合适的策略和方法,存在急于求成的趋向。信息的传播必须讲求方式方法,既要实事求是,又要突出重點,既要讲求效率,又要注意循序渐进。当接受者与传播者观点一致时,单面论述比双面论述效果要好。当二者观点有分歧,且双方都不能用有力的论证说服对方时,双面论证效果更佳。

(四)社会环境缺乏亲和力和凝聚力

社会环境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现实土壤,当前社会矛盾时有激化和加剧的倾向,各种报复社会的极端行为也偶有发生。极端事件的发生固然有特定因素的激发,但归根结底与社会亲和力缺失、社会环境情感淡漠关系密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同样存在这个问题[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社会亲和力是当务之急。对价值观的认同认知和情感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释放社会亲和力和凝聚力,才能使核心价值观行之久远传之广远,才能被群众接受并付诸行动。

三、情感认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路径思考

既然情感认同缺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因而,探索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有效路径尤为重要,将从传播者、接受者、呈现形式和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传播者:增强理论认知,实现身体力行

理论坚定是传播的前提,传播者只有紧密结合新时代新实践,多思多想才能学深悟透做实,不断树立职业自信,培育情感认同,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不断创新培育方式和践行理念。

1.认知是情感认同的基础

信息传播者应筑牢理论素养和知识基础,以扎实的理论认同增进自身情感认同。同时,有意识地提升传播者传播核心价值观的能力。运用“受者中心论”,对特定群体的利益需求、生活习惯等特征进行思考与探究。转化培育方式,注重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和日常化,选择活泼多样、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方法,以榜样激励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平凡而生动的现实事例来说服人,从而引发情感共鸣。

2.践行是情感认同的深化

传播者自身表现出来的公正性和可信性直接影响接受者的情感认同程度,传播者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言行一致,会给接受者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得接受者在实践中主动追随和效仿,因而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性强的社会活动,使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具备可以确切感知的日常具体形态,将核心价值观全覆盖到社区、学校、企业、乡村等,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二)接受者:适应多元需求,实现信息共解

马克思指出,“利益把市民社会的成员彼此连接起来” [6]。对受众而言,符合自身利益需求、價值需要和与自身关联性较高的信息,才可能以中心路径的方式去解读。

1.适应个体多元化需求

要考虑目标受众的价值需求,努力使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形式与个人的生活经验一致,准确把握教育传播对象的心理。深度开发受众群兴奋点,确定和强调说服传播的重点,与目标受众共建价值,形成深层次心理认同,从而显著增强情感认同。

2.构建高度的个人关联性

信息对个人的相关度与个人思索信息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因而要尽可能多地利用传播技巧,努力提高其与受众的关联性。最常见的策略是双方之间的互动,例如在线评论、投票互动等,通过互动让受众感觉到自己与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以便增加受众选择中心路径接收核心价值观的可能性,达到增进受众情感认同的目的。

(三)呈现形式:选择差异内容,创新多样形式

就呈现形式而言,应根据受众自身理论水平对核心价值观进行层次多样、差距合理的解读,创新培育形式,以人性化的思路融入日常生活。

1.选择适度压力的信息

根据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传播者应该了解教育对象的初始态度和认知系统,并根据教育对象和目的选择适当差距的信息,如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要以深层次理论挖掘为主,从科学与价值层面将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各类学科。而对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体,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要贴近实际、结合生活,从融入个体日常生活的角度阐释。

2.形式上新颖性与重复性相统一

根据态度改变理论,传播者要在合适的时机根据接受对象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有限度地重复。因为新鲜的事物总能唤起个体更高更集中的注意力,所以,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避免语言僵化和思维迟钝,不断创新传播形式和沟通策略,开展喜闻乐见的传播活动,实现重复性与新颖性的统一。

(四)社会环境:增强社会凝聚,筑牢环境亲和

社会环境是社会成员共同生活的空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体,也是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场所,要构建霁风朗月的社会环境,以亲和力助推情感认同。

1.增强文化环境的凝聚力

文化环境通过凝聚社会成员的思想共识、保证社会成员的身份认同来促进社会成员的思想统一。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辐射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渗透到全民教育的整个阶段,充分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助推核心价值观能够于无形中影响人们的一举一动,并将舆论阵地和娱乐世界齐抓共管,为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营造有利氛围,使它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增强个人的情感认同。

2.筑牢社会环境的亲和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7]因此,要把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放在突出的位置,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思想,以春风化雨之势教育人,以民生为本之旨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建立健全和谐城市、大美乡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行之有效,社会亲和力能稳得住当下,看得到未来。

四、结语

人类道德的存在价值和运行方式,决定了道德必须由外在规约过渡到内在自觉,维系道德的关键在于人们内心的信念。通过本文的分析,认识到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无法毕其功于一役,那么,如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凝聚力,引导人们把核心价值观作为明德修身、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从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社会将是长期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2]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4.

[3]邹海燕,柳礼泉,张君.社会心理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31.

[4]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3-18.

[5]湖北大学.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27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5.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3.

责任编辑:赵慧敏

猜你喜欢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践行“三严三实” 做师生满意的党员干部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大力弘扬“东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