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

2020-03-27 12:17赵明丽
现代交际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小学教育

赵明丽

摘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其认知水平、个性发展水平都具有显著的独特性。因此,小学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结合儿童心理来建设高效课堂。同时要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不能进行简单的“一刀切”式教学,要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主要以教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与探讨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新时代的小学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小学教育 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3-0213-02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和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学科。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教学实践服务。简而言之,教育心理学要解释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规律、学生知识建构过程、技能形成和学习特点等现象成因。

一、教育心理学的现实意义

将教育心理学运用到小学教育当中,主要具有以下现实意义:教师实施因材施教策略、进行个性化教学时,教育心理学会给教师提供巨大的帮助。此外,教育心理学还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合理的推测或诊断,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心理辅导工作的理论依据。小学阶段的教育在人生中起奠基作用,因此将教育心理学知识妥善地运用到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

1.根据学生心理特征,正确开展教育活动

小学是年龄跨度较大的一个学习环境,从6岁到12岁左右的学生都在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具体表现为,不同年龄的学生对“是非”观念的模糊感。比如,有的学科课代表会认为自己不把好朋友未交作业的行为告诉老师,是一种“讲义气”“够意思”的兄弟行为。有的学生分不清“勇敢”和“鲁莽”的含义。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在成年人看起来“幼稚无聊”或是哭笑不得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妥善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设身处地分析学生行为,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切忌以成年人的道德准则和认知标准直接要求学生。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了解教材、了解学生,切实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切忌假、大、空。在课堂上,妥善设置情境,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到教学情境中来,尊重学生,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进行适当引导或启发,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等便于活跃思维的思考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融合,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之间,获取知识。

2.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示出来的心理状态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这是有效教学的开端,是科学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搜寻教学资料。小学生大都存有爱玩的心理,注意力不能长久集中于某一固定事物,并且不太喜欢受约束。因此,如果小学生的课堂氛围是有趣、生动的、活泼形象的,那么,他们便会自然而然地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到课堂上,也会收起自己爱玩的心逐渐转变成对学习的热爱。对此,教师可创设一种有趣的生活化情境,引导他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收获乐趣。比如在小学数学认识钱币这一章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掌握“元、角、分”的知识及其之间的关系。小学生性格特点普遍都是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开展各种各样的趣味教学活动,不一定拘泥于“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

3.关注学生情感状态,建设高效课堂

小学生的心理往往比较敏感、脆弱,教师在小学生心中处于不可动摇的权威地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极容易造成学生情绪上的波动。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教师应该以友善、理解和鼓励的态度与学生相处,尊重并且接纳不同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发问思想,支持学生提出异议,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敢于说出自己的心声。

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刚柔并济。除了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这种震慑性教育手段之外,也需要以柔克刚的情感教育。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共情心理,还易于让学生接受教师教导,不会产生排斥或抵抗心理。

4.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每一位学生都是不同于他人的独立个体,因此,学生们的个性、思维、情感态度等方面都会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这是正常现象,老师不应该戴有色眼镜看待学生。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选择最恰当、高效的方法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

从教育心理学的层面来看,由于身体生长发育情况不均衡,儿童时期的心理差异也较为显著。在小学阶段,学生之间常见的心理差异主要在于沟通技巧、言语能力、学习能力等几个主要方面。在认知特点、思维倾向、认知风格上同样存在一些不同之处。基于以上几点教育心理学规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了解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点。将此作为因材施教、个性教学的落脚点,有助于课堂的高效性和有序性,对提高小学生的课堂集中度和学习趣味性,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5.依据教育心理学规律,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根据教育心理学知识,我们知道,人们具有积极向上、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从而获得肯定的内在动机,这一方向是正确的。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起学生的内在积极情绪,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多多关注学生的积极方面,长善救失,和学生一起深入分析他们的内在优秀品质,共同找到向上的动力,这是教育教学的一个较为新颖的切入点。教师应该做到为人师表,学会用自己的积极态度感染班级内其他同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等平常事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学生锻造出“大心脏”。

教师应敏锐把握学生的心理需要,引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苏霍姆林斯曾说:“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需要,这一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对于这种需要,在儿童身上最为凸显。”基于此,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创造机会,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满足学生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真切愿望。同时,学生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也会获得巨大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获得继续学习、继续努力的动力。比如,小学数学老师在讲解圆的周长这一课时,可以采用趣味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可以采用滚动方式,也可以通过折纸等其他手段,自行解决这一问题,真正理解圆的周长这一概念。课堂最后,在教师的适度引导下,师生共同思考,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从而愉快且有效地完成这一教学目标。

三、结语

本文主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对小学阶段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进行分析,并且根据相关知识和规律,提出自己的一些改进策略及措施。所有的基础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清晰而准确地认识到教育心理学知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它不应该仅仅是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而是更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工作上的得力助手。我们应该将书本知识灵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原则,科学、有效地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情境,提高教学效率,建设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张玉红.从教育心理学视角看如何促进小学数学学习[J].华夏教师,2017(17):78.

[2]武晓蓉.浅析教育心理学在小学阶段的运用[J].才智,2015(10):195.

责任编辑:赵慧敏

猜你喜欢
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小学教育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述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论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