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庙宇与日常生活——以天水地区民间信仰为中心

2020-03-27 11:28王雨苗
青年生活 2020年5期
关键词:民间信仰天水日常生活

王雨苗

摘要:天水地区古称秦州,是中国最早开发的城市之一,在天水地区随处可见的乡村庙宇是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深刻折射,本文通过对明清时期方志、碑刻资料的梳理,对庙宇做一个全面的总结。乡村的生活与仪式同样说着“国家”的存在,在乡村社会中,“功利”层面上地方官府与基层社会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乡民们关于国家的理念,对于日夜操劳的老百姓来说,庙宇与国家都是不可触摸的神秘存在。因此,对于乡村庙宇与日常社会的各项研究,有利于我们把握基层社会,才能把握历史总体。

关键词:乡村庙宇;天水;日常生活;民间信仰

“在中国乡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民间的信仰和祭祀习俗,乃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郑振满、陈春声[]两位先生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史、尤其是乡村文化研究为我们开辟新思路。将研究范围规范在“乡村”,是因为乡村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主要地区,乡村的反应更能代表中国社会的基层生活,民间信仰的传承已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为基础。我们应把宗教研究作为一种方法,更多的是去关注和理解宗教仪式背后所蕴含的关于生命、死亡、时间、宇宙等问题的观念,民间信仰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创造的产物,是根植于普通人们一代又一代的日常生活中,是“言传身教”。而这个行为的主体,多为乡绅或者士绅这一阶层,这一阶层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特有的阶层,他们主要由科举考试产生,是当地文化的占有者,他们中多为中小地主、退休回乡或者长期赋闲,居乡修养身心,多为中小官吏、宗族元老,他们在乡村社会极具影响力,乡贤们以实际行为让儒生的宗教思想全面渗透在乡村的中国社会中。

“村之有庙也,犹国之有社稷也。社稷为一国之主,而庙为一村之主。”庙宇,是村民信仰活动的中心,“邨之有庙,以为春祈秋报之所”,“为士民瞻拜之所”,“为村民祈雨之所”。乡村庙宇普遍存在,村落中寺庙多以一主神,以功利性需求为庙宇添加神灵,构建出一个全神庙。以往学者们对于庙宇的研究多以庙宇为中心,考察其类别、渊源流变、庙宇的功能,本文试图通过对于天水地区方志资料与碑刻资料梳理,在数量与类别上一窥天水地区民间信仰主体与存在的普遍性。

一、范围界定

天水,也称为秦州,其始建于秦武公十年(前688),距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明属巩昌府省州治,成纪县入州,领秦安、清水、礼县三县,乃皆统属于巩昌府。国朝因之,雍正七年,改直隶兰州布政司,即以旧所领三县,并入徽县、两党,属为分地十大镇,东三十五里马跑泉,五十里社棠镇,一百七十里三岔镇,东南七十里街子镇,六十里甘泉寺、南七十里平南川、西南八十里天水鎮、西三十里镇,八十里关子镇,北四十里石佛镇余村市不具志,分民三十五里,曰长安、曰西厢、曰西宁、曰玉泉、曰中和、曰仁义、曰寻远、曰向化、曰坊上、曰九峪、曰秦亭、曰东柯、曰永川、曰永丰、曰社棠、曰更名、曰清八、曰清九、曰兴十、曰三阳、曰汉四、曰汉六、曰汉二十、曰永宁、曰关子、曰士子、曰夕阳、曰富盛、曰富裕、曰赤欲……。疆域东至峡口铺清水县界一百一十五里,西至巩昌府伏羌县界九十里,北至秦安县界八里湾六十里,东南至两当县界三百里西,南至巩昌府伏羌县界九十里,延伸约共四百里,有奇至省,七百三十里至,京师三千七百里。”

明代,秦州辖秦安、清水、礼县三县。明洪武年间,修筑秦州卫城,明世宗嘉靖年间又筑西关城,经多次重修增修,至明末,秦州城形成了东西五城的形制,分别为大城、中城、东关城、西关城、小西关城(伏羲城)。城垣坚固、角楼峰峙,小西关城内建有独具规模的伏羲庙寺庙建筑群。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陕甘分省,秦州属甘肃巩昌府。清世宗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为直隶州,辖秦安、清水、两党、徽县、礼县五县。经过了康干盛世的一百多年,“秦州地广繁复,商贾辏集、号称阜区”。州城内外,寺庙道观林立,文化繁盛;民房商肆云步,街道规整,酒旗迎风。城内设局巷口、小什字、马巷、儒林坊等二十四铺。在城市规划布置上,以衙署所在的大城为中心,主干道正对着城门,形成明确的中轴线,主街为横贯五城的东西大道,在布局上用地有明显的功能分区。每个巷道口有大门或牌坊,院内设有专门水井。寺庙里苍柏挺立。“陇以西为城着五,惟秦最钜”。

民间信仰是民间弥漫性宗教的总称,目前学术界关于民间信仰的论述颇多,本文采用金泽先生的观点,将民间信仰的范围定义在:“民间信仰是根植于老百姓当中的宗教信仰及其宗教行为的表现,民间信仰在一个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基本定位,涉及宗教类型的范畴,涉及它与原始宗教的关系,它与氏族—部落宗教和民族—国家宗教关系,它与民间宗教的关系。”“民间信仰属于原生性宗教,而不属于创生性宗教。”我们这里所说的“原生性宗教”,很大程度上相当于“原始宗教”,它们都是自发自我的产生,他们没有明确的创教人。但是仔细琢磨与实践中可以看出,“原生性宗教”与“原始宗教”还是有很大不同。前者包括三个方面的形态:氏族—部落宗教、民族—国家宗教、民间信仰相互联系却又不尽相同。而“原始宗教”人民通常是在时间上所理解的,一般是那些处于史前时代。这样看来,一方面,原生性宗教从时间上是从史前时代延续到近现代,是人类文明的不断延续;另一方面,原始宗教是出于无文字的时代,而原生性宗教是通过方方面面文字资料把思想浸润到人们内心的,并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庙宇与民间信仰

天水地区乡村庙宇众多,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庙宇。明清时期出现在天水地区方志、碑刻资料中的庙宇的相关情况摘录如下:

(一)求学类:文昌祠:在城南街学宫之东有阁奉神于上,旧为春秋官祭之所,一在东关,雍正中知州鲁玙建,乾隆二十六年,知州费延珍既筑堤御籍河,因后南湖故述开池种藕,既于池北创建新祠,为正殿二楹,享殿三楹,最前为大门三楹,面山临水,地敞景清,旁为僧房,招僧守之移,朔望春秋之礼于此;魁星阁:三。其一即南街文昌阁阁上,东西有门,文昌东向魁星;西向其一在东七里,顺治中,知州姜光□,建题曰云章阁,乾隆三年知州李宏重修,二十七年知州费延珍大加改修称善完焉。;其一在城南交峰之巅,凡三会为最高,乾隆十八年,知州刘斯和建;仓颉庙:在玉泉观,倾塌已久,乾隆五年知州李宏重建,庙前有井,即玉泉也。

(二)关帝庙:关帝庙:城内外,凡人在东关者,规模最钜,为官祭之所,在西□城一,西关二,西关会福寺内二,北郊天靖山下二,在其乡庙之大者,东社棠镇,东南街子镇、西关子镇;

(三)水神类:龙王庙:在北郊,乾隆十一年知州程材传创建;火神庙:二,一西关会福寺内,一西郊同仁寺前;

(四)人物祠庙:太昊庙:在小西关南向,明正德十一年从巡抚冯时雍奏立庙于州北三阳川卦台之上,十六年巡按许凤翔以祭祀,弗便复请立庙于此,前为先天殿七楹,后为太极殿五楹,皆复庙重□如;汉高祖庙:在东十里沙陇上,隗嚣建、今废;汉武帝庙:在东二十里平兰岭,唐开元中建武帝,幸陇西当憩斯地;诸葛武侯祠:一在东□城,康熙中州人为知州陈应韶立祠,陈不敢居命祀武侯;一在玉泉观,莫详所始,久已倾颓,乾隆四年知州李宏重修庙前,故有亭曰选胜、四空□□最宜,临眺亦重修焉。复于庙右沿崖边增置曲廊,题曰□观,其年今制府杨公过秦于观上桥亭及李杜韩魏公祠皆有题焉;唐公庙:在凤凰山唐初有天下为其祖,虎立庙,宋初废;鄂公庙:东四十里马跑泉,相传泉为唐尉迟敬德马所跑出也,民获灌溉为立庙。名将庙:有二,一祀汉李广赵充国宋刘琦于东门内,一祀宋吴玠、吴璘于西门内,今具废。

(五)宗教类:城隍庙:在州署西即成纪县,故址规模雄深,香火甚盛,相传神为汉初纪将军,数着灵异,又传即此州人北郭有墓焉;天水神庙:南七里天水湖上,因水可愈疾,名惠应庙。宋建隆初建,今废为寺;卦台山:建于台之中,面阳,中为殿三楹,东西序各三楹,前为露台为仪门为门,其榜大抵与西郭相同;娲皇庙:传在凤凰山麓,久废;东岳庙:在城北凤山之首,山下有行宫,又一在北五十里凤凰山;元帝庙:大者东十五里,南五台、北五台各一,南三台山一,西关之北王家崖一,西郊外后坡一(即寂庆寺),东五十里社棠镇东北山一。瑞莲寺:俗名新寺,中有藏经楼,藏经最多;普济寺;在西壅城;弥陀寺:在城外东北;石佛寺:俗称十方堂,在东关;水月寺:南门外临南湖内三面有楼;会福寺:在西关,宏敞巨丽,是为官寺;西方寺:在城北;入关寺:中城小北门外最幽洁;宏济寺:北三里,俗称前观音殿沟;玉泉观:城西北五里天靖山,近山跨涧为桥,入山门上磴道悬崖,古柏翠色覆人,上山折而北,覆跨深涧为长桥,桥皆覆以屋,碧树朱栏,掩映画,复历磴道,上至玉皇殿殿东,复上磴道,最高处为三清殿,殿尤巨丽,复庙重□,上下四旁各神殿数十,不悉记,自玉皇殿下,循崖路迤,西有三正人洞,皆于此成正者(事祥仙释),塑像有神如生或谓即肉身,稍涂附也,因地之圣,其间又多古圣贤祠宇。自洞崖折前,南至西南山尽处有选胜亭。城郭山川历历在目,为近城第一游览之所,其由来已远,乾隆四五年间知州李鋐大加修葺皆有碑记;万寿庵:俗名向家庵,在西郊;演□寺:在西郊;同仁寺:西郊火神庙后;南山寺:在南山之曲将及巅,背负幽林,前临籍水,亦胜地也。前殿有卧佛,后有古铜佛像三尊,当院有古柏,别院有清泉;香山寺:在城北山;涧峪寺:东二十里铺;渗金寺:东三十五里马跑泉;三官殿:东五十里社棠镇柏林观:东六十里伯阳渠;兴国寺:东百里五龙山下;安夷寺:东百一十里;狮子坪寺:东一百三十里;云光寺:东南五十里龟凤山即龟凤寺;甘泉寺:东南七十里佛殿中有泉;清凉寺:东南七十五里驾灵山;崇福寺:皆在东南八十里街子镇;瑞应寺:东南八十里麦积山;净土寺:东南九十里羣峰, 抱两溪、环流万树, 阴之中,一坪如掌寺在其上,最为胜境。;灵应寺:东南九十里仙人山;朝元观:东南九十里。一名毛公宅,公不知道何时人,相传有一道人乞食其家,公而遗其;余,公合家食之皆升;三清观:东南百里石门山;千佛洞:东南百里万仞悬崖之上,洞内有泉不溢,不竭,水最为清咧,盛暑生寒。;新洞寺:南五十里太阳山;镇海寺:南六十里平南川;云台观:俗名腰林观,南七十里齐寿山;华严寺:南百一十里;大佛寺:西南七里天水池上,即宋惠应庙故基;水凌寺:西南十里;梵音寺:俗名杨家寺,西南九十里;老君观:西十里,即八景赤峪丹龟;佛空寺:西二十里南有石山乱柏生石罅中即山巅,凿洞为殿,玲珑想入,悬崖幽林,鸟道盘迂,有元帝殿,神座后有洞,深无涯入数武即大风如雷,人不敢进,或传其后遍属道也;花洞寺:西三十里;大云寺:西八十里关子镇;宝泉寺:北二十里青磵山,俗称后观音殿,沟有湫池;演管寺:北四十里三阳川;毘卢寺:北六十里。

综上,可以清晰的看出天水地区寺庙分布的广泛性,几乎在任何方位都能看到庙宇的影子,天水地區的民间信仰与北方农村民间社会大都所信奉的信仰一样,以文昌信仰为主体的求学类、龙神庙以及各种水神类、以关帝为主体的求财类、以多重神格为一体的圣母类。民众的立祠建庙具有很强的道德伦理指向性。

民众的建立寺庙一是实用主义,即希望得到神灵的保佑。但是,在这一基础之上,我们不应该忘记神道设教的道德教化功能主义,得道须行善。凡是有功德于民众着才会得到民众的纪念、崇拜、以至于灵魂不灭。这种赏罚的作用,为社会底层带来安稳的生活环境。村落之间庙宇有着相互配合的作用,形成了一个功能齐全,能满足民众各项需求的祭祀体系,从而形成完整的信仰圈。

参考文献

[1]《中国地方志集成·直隶秦州新志》,凤凰出版社,2009年.

[2]《重修庙碑记》,宣统二年,沁源县西沟村大庙.

[3]《重修东西角殿碑记》,道光八年,长子县北庄村唐太庙.

[4]《重修莺沟口广生圣母庙碑记》,嘉庆五年,黎城县东峪口圣母庙.

[5]《龙王庙起建碑》,嘉庆十四年,沁源县东村.

[6]《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郑振满、陈春声,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猜你喜欢
民间信仰天水日常生活
天水呱呱,秦州第一美食
张典作品
基于问卷调查的民族高校大学生民间信仰问题调查分析
探析民间信仰作用下的社区公共生活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实现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初中化学
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历史溯源及民间信仰
多姿多彩天水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