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山东省服装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2020-03-30 04:00亓延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摘 要:山东省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既体现着山东地区的地域特征和民俗内涵,又昭示着山东作为纺织强省、文化大省的社会地位。文化创意产业是当代最具发展势头的新兴产业,而服装创意产业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新兴服装创意产业而言,应大力挖掘山东省内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将其利用于服装创意品牌设计、服装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服装创意产业链完善和服装创意产业园建设等,推动山东服装创意产业向前发展,促进山东服装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资源;创意产业发展;服装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2346(2020)01-0060-06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以少耗能、无污染、产业链长等优势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服装创意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迄今为止,我国服装原创品牌相对仍较少,科技含量相比其他行业也不高。山东,为国内纺织服装生产大省,纺织服装产业是省内的传统支柱产业,有南山、如意、新努尔、鲁泰、即发、耶莉娅、红领、兰雁、岱银、舒朗等著名服装品牌。山东省地理环境比较优越,境内拥有多种传统文化资源,包括自然文化、历史文化、海洋文化、民间民俗艺术等资源,具有汉民族北方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性,是研究汉民族纺织服饰文化多样性、地域性、符号性的最佳地区。[1]如何借助山东省自身优势,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运用于服装创意产业的发展中,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1    服装创意产业研究现状

服装创意产业在国内虽处于起步阶段,但相关专家学者早已展开了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到服装创意产业园区建设[2]、服装创意产业人才培养[3-4]及个别省市服装创意产业发展[5-8]等几个问题。在服装创意产业发展方面,有专家学者曾研究过如何用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服装创意产业[9-12]的问题,但是深入研究的很少。当前关于山东服装产业的研究,主要偏重于研究山东服装产业发展与购买者消费现状之间的关系[13-14]、山东服装产业发展策略[15-18]以及传统服饰文化资源在山东服装产业中的运用[19-23]三大方面,涉及到山东省服装创意产业发展研究的成果基本没有。总的来说,国内关于服装创意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数量相对较少,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有关新形势下山东省服装创意产业发展的成果很少。挖掘地域传统文化资源,将其合理有效的应用于地域服装创意产业发展,可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地方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服装创意产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开辟经济增长新源泉。

2    山东省传统文化资源的内容及特征

2.1    地域性

山东地处北半球暖温带,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明显,光照充足,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兼有南方、北方、沿海、内陆的各种地理优势。服饰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山东的气候条件决定了服饰种类与尺寸大小,耕作环境决定了服饰形制及搭配发式,土地条件形成了服饰面料的多样性,丰富的生物资源决定了服饰图案及色彩变化等。[24]

2.2    文化性

山东历史源远流长,数千年来人类文明的积淀,使山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旗帜。山东史前文化完整发达,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陶器、最早的文字陶文、最早的丝绸、最早的城邦。考古发现的“沂源人”与北京猿人属同一时期,将山东的历史上溯到四五十万年前以前。东夷文化是新石器文化中最有影响的一支,其中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都是在山东首先发现和命名的。另外,中国最古老的长城齐长城比秦长城还要早出几百年,已挖掘整理的汉墓和汉画像石分布全省。至北宋之前,山东都处在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区域。

历史名人诸多,这也是山东独有的文化资源。不仅诞生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历史上还出现过一大批至今仍然对中华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如诞生在鲁国故都曲阜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至圣先师”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对世界影响非凡。生长在黄河岸边的著名军事家、“武圣”孙武撰写的《孙子兵法》享誉世界,至今仍然是中外军事、商界推崇的经典。“生于斯、长与斯”的孟子、墨子、荀子、庄子、管仲、晏婴等“诸子百家”曾经活跃在齐鲁故国的文化讲坛上,打造了中国先秦思想、学术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篇章。“书圣”王羲之、“工圣”鲁班、“农圣”贾思勰、“医圣”扁鹊、史学家左丘明,军事家孙膑、诸葛亮、戚继光,文学家东方朔、孔融、刘勰、李清照、辛弃疾、蒲松龄、孔尚任等山东历史名人,也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遗迹。[27]山东素以“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引以为豪,山东人有着优良的民风,性格淳厚朴实、豪爽大气、热情好客,“山东大汉”成为山东人性格和体魄的代名词。

2.3    多样性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圣贤名人影响广泛。山东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異彩纷呈,特色鲜明,共同构筑了山东传统文化资源的共同体。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有几千年历史的齐鲁大地,不仅拥有无与伦比的黑陶文化,还拥有享誉世界的“三孔”和泰山等世界文化遗产。山东文物荟萃,古迹遍布,全省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397处,有济南、青岛、曲阜、聊城、临淄、邹城等6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文化部授予的民间艺术之乡23个。

山东历史悠久,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且极具个性和包容性。胶东渔家民俗、鲁中平原农耕民俗、泰沂山地民俗、鲁西运河文化民俗、黄河入海口生态民俗, 各具特色。[28]具有布玩具、鲁绣、鲁锦、鲁砚、蓝印花布、鲁西南虎头鞋帽、胶东绣花鞋垫等传统工艺品,潍坊风筝、杨家埠年画、鄄城织锦、高密剪纸、聂家庄泥塑、穆李村面塑等民间工艺,上百个品种,争奇斗妍。吕剧、柳子戏、山东梆子等地方戏曲、武士、杂技等独具山东地域特色。在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思想的指导下,山东菜自成一派,形成了鲁菜这一我国覆盖面最广的地方风味菜系。经过几千年的积累,鲁菜已成为黄河流域与海滨烹饪文化的集大成者,形成了以济南菜、胶东菜和孔府菜三大分支为主体的饮食体系。[29]在不断的发展演进中,各民族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政治、经济、社会等历史人文环境的不同而创造的传统文化绚丽多彩。所有民俗文化都历经千百年传承,成为人类文化的宝库,体现着山东传统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和地域特色。

3    山东省服装创意产业发展策略

3.1    打造服装创意品牌设计

服装品牌是服装创意产业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服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生命力所在。对服装创意产业来说,打造品牌文化绝非易事。近年来,很多服装品牌文化挖掘都陆续偏向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资源取之不绝、用之不尽,很多精神、元素都可以拿来为现代所用。山东雄厚的产业实力及源远流长的纺织服饰文化积淀,为山东省服装产业走高端发展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山东纺织产业强势,基础雄厚,企业规模大、实力强,但是纺织服装企业主要以产业链上游为主,国内市面上大都是国际品牌和省外品牌,能真正叫得出口的山东服装名牌相对还比较少。因此,山东服装创意产业发展必须大力挖掘山东传统文化资源特质,提取精华,将其发展为文化创意品牌。

山东服装企业发展要改变传统的只为制作和销售服装的以商业利润为主的观念,向“品牌附加值”观念转变,进行设计和文化资源的创新。首先,可以从鲁锦、鲁绣、蓝印花布、虎头鞋、虎头帽等民间传统服饰技艺中寻找灵感,提取元素;其次,可以从地方戏曲、武士、杂技、风筝、年画、剪纸、泥塑、面塑等民间工艺中提取造型元素,与国际化与时尚化的流行文化元素相结合;再次,还可以从孔子精神、齐鲁文化、儒学精神、运河文化、海洋文化等中寻找品牌精神,并融合地域文化与时尚文化,利用高科技手段,极大地提升自主品牌的文化价值和附加值,促进山东省服装企业从“制造”到“创造”,最终向创意升级跨越。

3.2    完善服装创意产业链

服装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整个服装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当前山东省服装产业链比较完整,但是随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产业链也要不断完善与改进。中国服协主席王庆曾指出:“在未来的服装产业发展中,谁掌握了产业中的‘制创权利,谁就将站在服装产业链的高峰,获得高额利润。”[30]文化创意与艺术生产力本来就是服装产业固有的核心部分,可以将传统文化资源运用于产业链当中,以此带动其他产业配套发展,并进一步拉长产业链。

在设计时,要挖掘传统文化,利用色彩、造型等元素,结合其文化精神意蕴,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过程、服装品牌创立,甚至是服装企业文化中等。通过丰富品牌、企业文化,结合现代商业文化,促进双赢发展;在生产时,可以借鉴传统染整、织造、制作、打版、工艺等古代服饰技艺精髓,与现代服装生产技术相结合,制作出既现代时尚适应现代生活习惯,又返璞归真打造文化底蕴的服饰创意产品;在销售时,更应该将传统文化精神运用于企业文化、品牌文化建设,大力宣传文化内涵精神,通过文化深入增加品牌的“附加值”,增加消费者印象,提高消费者购买欲望,创造潜在的无穷尽的商业价值。一方面要认识到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山东服装产业发展之间的历史性、时代性的矛盾关系,从中不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要以当代审美观念和艺术形式为原则,使传统文化和时代潮流相汇合,并与服装产业紧密结合,从而为山东服装产业增添时尚色彩,凸显山东服装产业的历史文化内涵价值,不断完善自身发展机制。[31]

3.3    调整服装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对服装创意产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口的专业优秀人才将促进服装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山东省服装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创意产业优秀人才在推动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方面的重要性。应大量引进和培养适合山东省服装创意产业发展的优秀专业人才,除了需要高素质的服装设计人才、管理人才、科技人才、营销人才之外,熟悉传统文化资源的并会熟练运用到服装创意产业中的优秀人才更有必要。

山东省目前包括青岛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齐鲁工业大学、济南大学、临沂大学、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泰山学院、德州学院等在内的近20所高等院校都相继开设了与服装相关的专业或方向,每年向社会输送学生几千余名。通过调查发现,在所学专业课程中,与传统文化资源相关的除中外服装史课程外其它基本没有。山东省相关院校服装专业设置应根据创意产业发展创建与传统文化资源相关的课程,并不断调整和完善服装创意产业人才建设培养方案,还可以和相关创意产业相结合,打造产学研共同发展目标,培养适合山东省服装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既懂科技、时尚,又注重文化整合、设计创新、绿色化发展的复合型专业应用人才。另外,山东省政府也应不断完善国内外服装创意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为山东省服装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山东省行业协会应合理规划服装行业人才结构,适时开展与传统文化资源相关的活动,如举办传统服饰文化论坛、传统服装设计大赛等。通过论坛培养传统文化氛围,使设计师更多的去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进而能够挖掘和借鉴传统文化元素和精神。山东省服装企业也应加强对本土地域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還可以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员工参加与传统文化资源相关的技术培训,造就一批既熟悉国际质量技术标准认证、国际国内惯用标准知识、掌握出口产品生产技术,又善于运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服装创意优秀员工。

3.4    推动服装创意产业园区建设

服装创意产业园区是服装创意人才、企业、品牌及其相关服务在空间意义上形成的集聚区。在集聚区内,各种创意想法相互碰撞,无限激发创作灵感,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获得大规模的品牌效应,加上知识产权的护航,可促进服装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立服装创意产业园区可以快速的实现资源共享,提供合作交流,形成不断创新的内在动力,进而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经济收益,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促使创意市场化,带动周边区域的联动发展。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永远是我们挖掘不尽、用之不完的宝藏,它在为我们子孙后代提供精神食粮的同时,也在为我国各行业发展提供着重要的灵感来源。山东丰富的、历史悠久的、具有地域文化性的传统文化资源,是山东省服装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源泉,必将会为现代山东服装产业转型作出应有的贡献。作为中国纺织服装大省,山东省理应将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应用于服装创意产业的发展中,使之走上一条任重而道远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亓延.近代山东服饰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2.

[2]以雄,刘君,李春英.服装创意产业园区规划与建设探讨[J].纺织学报,2010,31(06):145-154.

[3]陈栩,陈东生.基于服装学科体系建设的海西服装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04):50-52.

[4]束霞平.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等服装教育发展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3(01):150-156.

[5]马迁利.文化创意驱动的北京服装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3(12):19-21.

[6]赵亦凡.北京服装产业与创意产业发展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0(06):21-23.

[7]赵宵,郭平建.北京时装产业创意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2010(09):77-79.

[8]李红燕.上海发展服装创意产业的现状与对策[J].丝绸,2011(48):58-63.

[9]吴国荣,王微,冷晨曦.我国服装企业创新发展与创意产业链构建[J].企业经济,2011(07):105-107.

[10]李爱英.用中原传统文化元素打造河南服装创意产业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3(02):56-58.

[11]张蓓蓓.居于传统文化资源的服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考―以苏州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4(01):137-141.

[12]王跃明.我国服装产业文化创意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

[13]李敬华,阚兴芳.消费心理与山东服装产业集群文化内涵建设[J].市场营销,2007(11):66-67.

[14]于历莉.山东服装行业发展对服装消费的影响[J].山东纺织经济,2008(6):11-13.

[15]邹曙光.加快建设山东服装强省的思考[J].纺织学报,2004,25(4):132-133.

[16]郝佳利.当代山东省服装产业发展模式策略研究[J].市场营销与技术,2012(7):91-92.

[17]刘寿北.组建行业协会振兴山东服装[J].山东纺织经济,1996(4):1-2.

[18]亓延.山东省纺织服装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9(2):5-9.

[19]吴利平.山东服装产业中齐鲁传统服饰文化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2(6):101-102.

[20]徐静,穆慧玲.齐鲁服饰文化与山东服装产业发展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09,25(6):98-101.

[21]穆慧玲.德州区域服飾文化与服装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新西部,2009(8):38.

[22]李学伟.基于德州地域文化的服饰应用及产业发展途径研究[J].经济论坛,2013(3):52-53.

[23]尚丽,乔婷.齐鲁文化对山东服装企业文化构建的影响[J].纺织器材,2009,36(6):62-63.

[24]亓延,范雪荣,崔荣荣.齐鲁地理环境对其民间服饰文化形成的影响[J].纺织学报,2011,32(4):106-111.

[25]张越,张要登.齐国服饰艺术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13:146.

[26]李泉,王云.山东运河文化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6:141.

[27]李德明.山东旅游指南[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3.

[28]姜军锋.开发民俗文化资源,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民进山东省委会的提案得到落实[J].民主,2006(06).

[29]姜财辉,何佳梅.论山东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6(03):23-25.

[30]陈桂玲.服装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M].现代商业,2010(15):133-136.

[31]吴利平.山东服装产业中齐鲁传统服饰文化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2(06):101-102.

[32]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十大产业园区[EB/OL].https://f.qianzhan.com/yuanqu/detail/180411 -347141ab_2.html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