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效黎来往的点滴往事

2020-03-31 03:02林卫国
党史文汇 2020年2期
关键词:燕京大学抗日

林卫国

李效黎原名李月英,1916年出生于山西离石城关。18岁时,她因在太原女子师范学校参加学潮斗争被阎锡山当局通缉,去往北平后改名为李效黎,于1937年考入燕京大学,成为英国籍导师林迈可的学生。后来,二人相知相爱,于1941年6月结为伉俪。

林迈可原名迈克尔·林赛,毕业于牛津大学,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1937年12月,他乘船从加拿大出发,与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的白求恩同路来到中国,后来白求恩去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林迈可则在北平燕京大学担任经济学导师。出于对日本法西斯的痛恨和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热爱,正直而果敢的林迈可一到燕京大学,就很快同中共地下组织接上了关系,此后一直舍身忘死地投身于抗日活动。

近几年来,国家主席习近平两次提到林迈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第一次是在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主席说:“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给予的宝贵支持。” “英国的林迈可、国际主义战士汉斯·希伯等记者积极报道和宣传中国抗战壮举……这些事迹至今仍在中国人民中间广为传颂。在此,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向所有支援和帮助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二次是在2015年10月20日,访问英国的习近平主席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说:“已故英国议会上院议员林迈可勋爵积极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帮助中国改进无线电通信设备,他还冒着生命危险,为中国军队运送药品、通信器材等奇缺物资。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些为中英友好、为世界和平正义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们。”

林迈可与山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不仅仅是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常在山西活动,更重要的是他的妻子李效黎是山西人,他是“山西女婿”。李效黎作为林迈可的妻子、战友、助手和翻译,二人如影随形。习近平主席对林迈可的肯定和赞扬,应该也包括对李效黎的肯定和贊扬。

笔者长期从事外事侨务工作,因工作关系与李效黎有些往来,现忆述如下:

战地之花 广受喜爱

1992年7月8日至10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女记者苏珊·劳伦丝到山西采访太原市和大寨村,由我全程陪同。

在陪同苏珊·劳伦丝采访的过程中,我发现她汉语特别好,还有一个中国名字——李淑珊,她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了解甚至超过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她对我说:她拥有四分之一中国血统,她的姥姥叫李效黎,是山西离石人。苏珊·劳伦丝说,她的中文名字就是沿用姥姥的姓氏,她的姥爷叫林迈可,在燕京大学当过老师。姥姥和姥爷曾在中国参加抗日战争,在延安居留工作过,受到过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等中共领导人多次接见。苏珊·劳伦丝母亲艾丽佳(中文名林海文),1942年出生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广受中共高层领导人和广大抗日军民喜爱的“战地之花”。她还说,姥姥曾出版过一部英文著作《延安情》,已翻译成中文出版。

长期从事侨务工作的我,本来对林迈可和李效黎的事迹就有所知悉,没想到竟然有机会接触到他们的外孙女,真是喜出望外。我向苏珊·劳伦丝提出采访她姥姥抗战事迹的愿望,她表示支持,提供了李效黎在北京的居住地址和联系方式。

从此,我和李效黎通过书信往来、电话交流、当面访谈等方式交流。我为林迈可、李效黎这对抗日伉俪建立专门的档案文件夹,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并到北京方庄芳古园拜访李效黎女士,聆听她讲述抗战往事,阅览她珍藏的资料、图片和书写的两部作品:1991年12月在中国出版的中文版译著《延安情》,晚年在美国出版的英文著作《勇敢的李子》。随着了解的深入,我对她的敬爱也与日俱增,在媒体上对其抗战事迹给予报道。1999年,在英文版《中国妇女》 第8期发表《李效黎的传奇故事》;2001年,在《中华儿女》 第1期发表《持美国护照的老“八路”李效黎》 等。

伉俪情深 携手革命

在一次交谈中,我问李效黎:“您的先生为什么叫林迈可?”她回答:“那是冰心给起的名字。”原来,对中国怀有深厚感情的迈克尔·林赛想为自己起个中文名字。有一次,他对同在燕京大学执教的作家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人)提起这件事,请她帮忙。冰心念了两遍他的英文名字,沉思片刻说:“就叫林迈可吧!”大家一听,一致叫好!“林迈可”的发音与迈克尔·林赛的英文名密切关联,又有浓厚的中国味儿。迈克尔·林赛也非常喜欢林迈可这个新名字,从此,林迈可这个名字在各种场合流传开来。

国内有些出版物把迈克尔·林赛的中文名字写成“林迈克”,是不准确的。他在自己相片上的签名就是“林迈可”。

李效黎和林迈可是通过自由恋爱结为伉俪的。一个中国女学生竟然和一个外国教授谈恋爱并喜结连理,这在当时的燕大,是一桩挑战世俗偏见的大新闻。校长司徒雷登说:“中国学生嫁给外国教授,这在燕京大学还是第一次。”

其实如果深入了解李效黎的家庭出身和背景,这一切就显得那么顺理成章。李效黎从小活泼大胆,热情奔放,不受封建礼教束缚。后来,她随家人到太原,进入太原女子师范学校念书。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抗日爱国运动浪潮席卷全国。李效黎被选为学生代表,积极参加示威游行和抗日宣传,并声援被捕学生。她进入革命气氛浓厚的燕京大学以后,蕴藏在心中的革命热情又一次被激发起来。她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关心国家安危和政局变化,积极投身于革命洪流。抗战全面爆发后,她结识了导师林迈可。而林迈可作为一个外国人,竟能把中国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并不顾生死为它奋斗,他那潇洒外表包容的高尚灵魂,李效黎看在眼里,佩服在心里。

林迈可对李效黎这个来自山西黄土高原的女学生,也是怀有超越师生关系的特殊感情。林迈可喜欢她的美丽、聪颖,喜欢她的纯真、热情,更喜欢她对事业的关注和热爱。每次辅导、补课之后,他总要留她多待一会,一起海阔天空地畅谈。

1938年和1939年暑假期间,林迈可在中共地下工作者的陪同下,两次穿越日军封锁线,到晋察冀边区和晋东南抗日根据地考察和工作。其间,李效黎寝食不安,牵挂至极。事后,林迈可对李效黎谈及赴抗日根据地考察、工作的见闻和感受,李效黎表露出的进步思想和抗日意志,让他感觉到眼前这个姑娘与自己的心更近了,他俩从此坠入爱河。1941年6月25日,李效黎和林迈可在经过几年的相知相爱之后,宣布结婚,成为拥有共同理想和追求的革命伴侣。

李效黎当时创造了3个“第一”:山西离石第一个女大學生,燕京大学第一个嫁给外国教授的中国女学生,英国第一位华裔贵族夫人。

红色印记 如影随形

李效黎曾对我说:“国民党一直给我戴一顶‘红帽子,说我是共产党员,其实我不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革命根据地,李效黎参与过许多抗日活动,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她正式担任英语学校的老师,月薪是2斗小米。她一方面竭尽全力培训学员,另一方面担任党中央开展外事活动的辅助英语翻译。1944年6月中旬,中外记者参观团21人访问延安。7月下旬,驻华美军司令部派遣美军观察组到延安。在这些重大外事活动中,李效黎自始至终参与接待工作。她还负责教6个美军官员学习中文,给他们讲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讲延安的新鲜事,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抗战的真相。在轰轰烈烈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中,李效黎向女同志学习纺纱,并熟练地掌握了这项技术。她还在空地上开辟小菜园,种植西红柿、甜玉米、四季豆等。从外表到内心,她完全是个优秀的女革命者。不过,她虽然始终对中国革命怀着特殊感情,却没有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为当时不加入中国共产党更有利于开展革命工作。

难忘乡愁 返乡访问

我得知李效黎女士十分思念家乡。曾经给她寄过一些红枣,以解她的“乡愁”。后来,她在电话里告诉我:“以后红枣就不要寄了。你就给我几斤莜面吧,我想做‘。”我问她:“你在家里能做吗?”她肯定地回答:“我知道怎么做,我可以做。”于是,我就买了几斤莜麦面给她寄去,我知道,这是她难以割舍的“乡愁”在心里涌动。

得知李效黎有返乡访问的愿望,我一直寻找机会,终于在1998年底促成此事。经我牵线搭桥,山西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山西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向李效黎发出邀请,邀她于1998年11月2日至6日回故乡访问、观光,她欣然而至。我随有关人员乘专车赴京迎接。根据安排,年逾八旬的李效黎可以由一名亲属全程陪护。时任《远东经济评论》 驻北京记者的李淑珊直接从北京赶回来陪伴姥姥。

与丈夫林迈可出生入死抗击日军的经历,是李效黎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返乡时,她对我提出过一个愿望:“太原还有抗战老兵吗,能不能找几个来聊聊?”她对我说:“我经常梦见夜间过日寇封锁线的情景,日军的探照灯照得跟白天一样,我们趴在地上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喘,后来惊醒了,出了一身冷汗。”我立即向邀请方负责人反映。遗憾的是,由于日程安排的原因,她的愿望未能实现。

在省城太原,山西省侨联组织了一场抗战见闻座谈会,请李效黎讲述投身革命的经历以及国际友人、爱国华侨对中国抗战的贡献。在故乡离石,李效黎和外孙女李淑珊参加当地举办的乡情乡爱座谈会。她们再次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充分肯定家乡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最后,李效黎给离石东关小学和离石第一中学各捐款5000元人民币,用于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李淑姗说:“我也是离石人,再次亲眼看看这一片让我和姥姥经常思念的地方,我非常高兴!”她们祖孙二人还接受了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吕梁日报》 和《交流时报》 记者的采访。

2010年4月24日,李效黎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遗体在八宝山殡仪馆火化,骨灰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责编 申世杰)

猜你喜欢
燕京大学抗日
近代燕京大学与金陵大学农业改良路线的对抗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新中国成立前后燕京大学外籍教师的去留抉择
中国化、世俗化与世界化:司徒雷登的大学教育观
民国时期燕京大学英文系的优良传统探析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