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红耳龟入侵的现状、适应机制及防治策略

2020-03-31 17:55周鹏
江西水产科技 2020年6期

周鹏

摘要:我国境内红耳龟的繁殖数量比较大,因为群众对红耳龟缺乏认识,可能会为其野外入侵提供条件,因宗教放生、养殖逃逸等原因,已经在我国野外环境中发现红耳龟的踪迹,极大威胁着我国本土龟种繁衍。因其适应能力较强和破坏力强,必须采用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扩大宣传、加快立法为主,提高防治力度,才能更好地保护我国龟类生物多样性。

关键词:红耳龟;生物入侵;适应机制

中图分类号:937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已经成为受到外来生物侵害非常严重的国家之一,现有关于外来的入侵物种已经达到了560种,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和生物多样性有着严重的危害,同时也导致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在一些研究中可以看出,国际贸易是外来物种侵入的重要途径,大部分用于观赏或者养殖等原因而引入的物种,后来也因为养殖逃逸或者放生等原因,来到了野外的环境,进而导致生物入侵危害。其中红耳龟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因为国际贸易所导致的生物入侵危害,它来源于墨西哥和美国,现今已经入侵到了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地的很多国家,是一种世界性入侵物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定为最具威胁性的入侵物种之一。

1  红耳龟的入侵现状及危害

1.1  入侵现状

我国最早出现红耳龟的时间是20世纪的八十年代,由香港引进到大陆,此后30多年间,红耳龟被大量地在我国境内繁衍,2005年时,浙江、江苏、海南和广东等地,繁殖数量已经达到了2500万只。另外,每年还有数百万的红耳龟经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进入到中国。当前,红耳龟的市场贸易活动已经在中国很多省区发展,且以绝对数量的优势,占据着龟类贸易市场主要份额。长时间以来,因为宗教放生、宠物放养、养殖逃逸等,甚至错误执法放生等因素,已经让红耳龟普遍存在我国的野外环境中[1]。近些年,研究者的调查中发现,我国的22个省市自治区均有该物种的野外分布信息,分布的点已经多达104个。即使,近些年,很多媒体对于红耳龟进行了相关报道,宣传了其对于生态造成的危害,可是依旧有很多红耳龟被放生或者野外生存的报道,为此必须加强关于红耳龟的野外分布情况以及扩散路径的研究。

1.2  扩散路径

红耳龟是一种淡水龟,扩散的路径则是入侵点为源头,顺着水系或者水网在空间上延伸,不断扩散,其扩散的路径会受到自身扩散能力、水网空间、水系空间的分布、生存条件、区域事物资源的影响。研究者在广东及海南进行了野外研究,该物种有一定活动家域,通常情况下,面积是3.83~8.12 hm2,并且该区域比较稳定,并没有出现更远距离迁移的情况,推测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是入侵区域内食物资源比较丰富,小家域可以满足其生存与繁殖的要求[2]。另外,国外研究者在美国的原产地研究中发现,其长距离进行迁移,具体原因可能是需要寻找配偶、觅食、栖息地不适合、幼龟离巢、越冬等等。人为的扩散路径就是贸易运输而形成的路径,与自然扩散路径做比较,前者的扩散速度快、不受水系和水网空间限制、范围广,还会跨越一些自然屏障。在业内人士提供的数据中发现,最近五年来,我国全国每一年人工繁殖出来的红耳龟在数量上已经达到了3000万只到5000万只之多。我国的贸易市场上,红耳龟的贸易,由繁殖场至大城市的集贸市场,再到中小城市和乡镇村,已经构成一个非常大的贸易网络,并且非常复杂,而这样的大贸易网为其扩散提供了良好路径,使得其可以在国内的野外环境中广泛分布,并快速蔓延[3]。国际上,大部分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该物种的入侵危害,美国已经禁止了本国内的红耳龟贸易,而欧洲也在1997年的时候,禁止进口该物种,2001年的时候,韩国也禁止进口红耳龟[4],可是,到目前为止,我国依旧没能出台相应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红耳龟的进口及国内贸易,因此,为红耳龟通过贸易方式进行扩散,变得十分容易。

1.3  入侵危害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已经将红耳龟设定是全球内最有威胁力的100种的外来物种的一种。非常典型的入侵案例就是其在欧洲的入侵历史,其进入到新环境中,并不会有很多天敌,而后就会大量的繁衍,进而快速地构成优势种群,入侵到本地区土著物种,与其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凭着自身惊人数量和强大适应呢里,在物种竞争中胜出。法国研究者将红耳龟和欧洲池龟进行混养,发现了红耳龟有着非常强的食物争夺能力和抢占栖息场所能力,还会有干扰池龟繁殖的行为。它们混养的池子中,池龟体重明显下降,并且死亡率非常高,并且红耳龟的体重会增加,且成活率也没有被影响[5]。研究者推测,其处在野外环境中,同样有着较强的生存能力,有着抢夺资源的优势,为此其一定会给本地龟类生存带来巨大灾难。红耳龟入侵,会危及本地的龟种生存,生物多样性降低,很可能会导致本地的龟种灭亡。

另外,其入侵危害体现在携带致病菌种上,危害着非同类的物种,也威胁着人类健康。日本学者在引入到日本的外来红耳龟身上,发现了三种吸虫以及两种线虫;西班牙研究者也发现了当红耳龟侵入到本地后,可以在土著的地中海拟水龟的体内,检测出了红耳龟携带的寄生虫。另外,检疫防疫部门在检测中发现,其会携带很多沙门氏杆菌,在养殖的龟类中检测出副伤寒类沙门氏杆菌,特别是幼龟上。而沙门氏杆菌能能经由红耳龟的粪便进传播,如果在水域中扩散,鸟类或者兽类也会被感染,这些都威胁人类的健康安全[6]。

2  紅耳龟的适应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红耳龟的幼体对于食物的缺乏,有着很高食物转化率,远远高出中华条颈龟的幼体。开展短期饥饿实验,其幼体的体重增长率和正常情况下的没有统计学差异,可是,中华条颈龟经过饥饿处理,体重增长率明显下降,比正常情况下要低的多。另外,红耳龟经饥饿处理之后,肝脏重量和正常情况没有不同,可是中华条颈龟则明显减小。研究者提出观点,食物匮乏的情况下,红耳龟可对自身食物转化率进行提升,进而让自身肝脏储能透支得到弥补,可是中化条颈龟则做不到。所以,在野外环境条件下,红耳龟有着更强的耐饥饿能力,生存力更强[7]。

红耳龟的环境适应能力非常强,主要是因为其自身圆形体形构造,为此表面积-体积比比较低,热惰性却较高,可以避免热量快速散失。其能在幅度较大的温度中生存,其新生幼体可以接受的極端耐受高温是41.9℃,耐受低温是1.6℃。

而随着环境污染严重,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农药废弃等增多,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生态系统中,对野外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为此,那些对于环境有着较高要求,自身适应能力较弱的土著龟类品种,就会被环境淘汰,可是红耳龟的环境适应能力非常强,因此生存和繁殖依旧能持续下去,威胁着其他物种的生存。

3  防治策略

3.1  国外防治策略

因为,红耳龟被视为一种宠物,而在饲养的时候存在着逃逸问题;也有人觉得其具备一定食补或药补功能,所以,很多养殖场培养其进行商业交易。另外,在一些宗教活动中,会有放生红耳龟的情况,这些都是造成红耳龟大范围入侵的原因。为此,想要更有效地防治其入侵,掐断人为因素就是其一。对此,新加坡这一淡水龟交易中心,受到威胁非常大,鉴于入侵造成的危害,新加坡政府强制立法,控制其进出口的数量,同时对走私活动进行严格打击。

俄罗斯的地域非常广阔,有着很好的野外环境,这利于红耳龟繁殖。其的入侵已经让俄国政府非常头痛,采用的防治措施为,提高进口税率,限制进口数量;积极开展红耳龟入侵野生环境指南的编制,并已经编制完毕,将其发放到宠物店或者可进行红耳龟交易的地方。除此之外,俄国设定相应机构,专门评估和监测红耳龟的入侵情况,获得监测数据及时上报。如果发现入侵,就会派专门工作队,诱补红耳龟,保证其密度不能超出规定密度。

3.2  国内防治策略

当下,国内对于生物入侵和入侵危害,采用防治策略包括几个方面:全面检疫贸易往来中的物种,源头上遏制外来生物的入侵;如果物种已经入侵,要采用根除和控制的策略。

从法律层面上看,进出口的管理部门在2002年的时候,颁布“关于停止受理部分龟鳖类进口申请的通知”,其中提出“为了保护我国生态的安全,防止大量龟鳖类的进口而造成外来物种入侵,威胁到国内的濒危的龟鳖类,也为了防止因外来龟鳖类携带疾病危害到人民,尤其是儿童健康,决定了在2002年7月1日的时候,停止受理那种背甲的最大直径低于10 cm的一切龟鳖类的进口申请。”而这一通知,在行政许可法出台之后,被废止了。当前,我国政府的不同部门之间,缺少共同认识,甚至还为红耳龟的养殖,提供了许可证相应文件。

鉴于红耳龟入侵扩散主要原因就是人为因素,为此防治措施将提高宣传力度为主,向群众普及红耳龟的相关知识,让群众对其有正确的认识,了解其危害,才能引发民众的注意,自觉规避红耳龟在野外环境中的扩散。

参考文献

[1]顾重建,金建钰,上官福根,等. 温度驯化对红耳龟幼龟选择体温、热耐受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16(6):1737-1745,共9页.

[2]佚名. 红耳龟入侵的现状、适应机制及防治[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4):511-515.

[3]曹代男,李伟业,滑留帅,等. 用于快速识别红耳龟在中国野外分布的特异性引物筛选[J].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8, 014(002):86-90.

[4]刘丹,史海涛,刘宇翔,等. 红耳龟在我国分布现状的调查[J]. 生物学通报,2011(06):18-21.

[5]史海涛,龚世平,梁伟,等. 控制外来物种红耳龟在中国野生环境蔓延的态势[J]. 生物学通报, 2009, 44(4):1-3.

[6]李汉东,王同亮,胡振义,等. 外来入侵物种红耳龟咬合力性二型研究[J]. 四川动物,2020, 039(002):183-188.

[7]韩帅玮琦,葛建. 密西西比红耳龟在中国造成生物入侵问题的探讨[J]. 企业导报,2012,000(019):25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