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题意识与互联网思维下打造思政“金课”

2020-04-01 15:08韩美芳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金课

韩美芳

摘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文章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入手,探讨在互联网思维下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打造“金课”。

关键词:问题意识;互联网思维;金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74-9324(2020)11-0059-03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2018年11月24日,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作了题为“建设中国金课”的报告。在报告中,吴岩透露,到2022年,将建设国家和省级两万门“金课”。目前,不少高校已开始落实“金课”建设工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思政理论教育的前沿阵地,一直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不少教师从不同角度尝试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但是,目前该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内容多、课时少,48课时须讲授完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二是部分内容与中学有重复,导致教师“上课疲劳”、学生“听课无趣”;三是面对某些问题,教师难以给出具有较强说服力的回应。本文旨在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教育部打造“金课”要求,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入手,探讨运用互联网思维方式解决“纲要”课教学中的问题,努力打造纲要“金课”。

一、打造“金课”必须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认知心理学家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认为,人类为了达到认知上的协调,会试图寻求一切事物的合理化解释,我们对某一事物的强烈兴趣就起源于这种认知协调。如果教师希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中来,就必须激发学生的认知协调,以达到刺激其求知欲望的目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其有效途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对某个前人的结论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它是学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打造“金课”的重要内容

什么是“金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两性一度”的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其一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要对学生进行更多的能力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思维和综合能力。■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学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由此可见,我国领导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打造“金课”就是要给学生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培养出高质量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要“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要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核心内容,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够驾驭知识,运用高级思维能力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打造“金课”的重要形式

“金课”标准其二是创新性,要求课程内容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

我们的学生是00后,他们成长在互联网时代,有着丰富的知识和广阔的视野,自主意识非常强。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会使他们产生抗拒情绪而影响学习积极性,要把这类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上来,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必须具备前瞻性,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必须具备先进性和互动性。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形式的设计,都要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以启发、引导为主要手段,使学生展开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质疑、探索、解决,形成“问题—探索—解决”循环往复的学习过程。这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过程,既满足学生的自主意识,也使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

知识经济社会要求人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台阶。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并运用扎实的基础知识进行思维上的合理想象和创造,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三)“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打造“金课”的必备条件

“金课”标准其三是挑战度,是指课程要有一定难度,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踮着脚跳一跳才能够得着。

打造“金课”要求老师必须认真花大量精力去准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更要求学生课上课下要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在课前课后作大量思考,有一个“问题—探索—解决”循环往复的学习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一定认知,甚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才能真正跟上课堂节奏、消化课堂内容,达到教学预期目的。

二、打造“金课”必须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

(一)“互联网思维”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传统学习观念

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最大特点是:人类需要掌握的信息或知识正在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增长。面对如此海量的信息或知识,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一是学习没有终点,书本内容需要不断迭代更新。互联网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每天都会产生关于某个事物的新的信息和观点,没有什么事物是一成不变的,思想政治课教材也不例外。二是人人皆可为师,互动才能创造价值。面对如此海量的信息,任何人都不敢说其已经充分掌握了某一个领域的知识,通过互动可以快速弥补个人知识缺陷,充分的交流与思想上的碰撞,才能沉淀智慧。三是读书只是学习形式之一,真知的形成需要持续聚焦和深度思考。纸质图书的阅读是一种线性思维模式,不利于思维的跳转。网络超文本阅读方式引导我们深入研究问题的本质,激发创造性。

(二)打造“金课”必须借助互联网平台

“金课”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探究式、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模式纳入课堂教学,以学生素质和能力发展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使课程内容有用、有趣、有效,受学生欢迎,满足学生需求。

当今大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成长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已经养成了从互联网上获取学习资源的习惯和能力。如果教師仍然延续传统教学方式进行灌输,必定无法吸引学生关注,成为“水课”。

因此,要打造“金课”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作用。吴岩提出未来要建设五大类型“金课”,即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其中任何一种“金课”的打造都离不开互联网思维,这就要求我们课堂内外、线上线下都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纵观现在受欢迎的课堂形式无一不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实行的,如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

三、运用互联网思维培养“问题意识”来打造“纲要”“金课”

(一)运用“互联网思维”解决“纲要”课程的教学矛盾

一是利用互联网,改进“纲要”课程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在互联网时代,媒介生态发生深刻变化,传媒接近权归属于所有受众。当代大学生是“数字化生存”的一代,新媒体技术形态,如电脑网络、触摸媒体、移动媒体等,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行为方式和表达方式等产生了极大影响。因此,“纲要”课要回到人本身,将教育范式由“文本”转为“人本”,教学方式要侧重交互式。

二是借助互联网,实现合理分歧基础上的价值认同。受社会环境、教育背景、成长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大学生群体,会有不同的价值背景和思想逻辑。他们在生活中习得的生活经验,也会对其价值观、人生观的生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善于借助微博、微信、QQ群等媒体手段,嵌入附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信息,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正确的价值取向采取接纳、认可的态度。在价值合理分歧的基础上,进而实现视域融合,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代替被认同的价值观念,使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三是借助MOOC平台,与“985”高校建立课程联盟。2013年,在教育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62所高校自愿结成非营利性、非法人、开放性的高校联盟(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共同推动我国高校建设优质视频网络课程,建立基于网络视频的混合教学模式,形成优质课程市场化共享机制,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广泛共享,弥补优质课程与师资力量不足,推动高校从传统教学方式向现代化教学方式转变。以复旦大学教师为主组成的跨校教学团队已经在MOOC平台上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纲要”课程的教学也可以探索MOOC平台模式。

(二)把“问题意识”纳入纲要全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要按照问题编排内容,形成问题逻辑体系,环环相扣。教师在授课和点评中,特别要注意开放式的思维,既要向学生澄清历史事实与真相,对一些问题指出相应思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宽容和理解,对不同观点进行客观评价和适度表扬。

在教学形式方面,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更多的质疑、探索、解决问题的机会。如采取互动式教学、组织讨论、引导自学等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

在课程考核中,应增加拓展题、开放题的考核量,侧重考核学生对问题的把握能力。

(三)结合互联网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是设计课前问卷。针对重点内容设计课前问卷,通过教学网络平台(如易班平台)发布,学生在互联网上反馈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思索。通过课前问卷调查,既启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也便于老师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对课程内容和授课形式做出针对性调整。

二是发起相关讨论。利用网络平台推送热点问题相关报道,鼓励学生结合历史知识热烈讨论,并尝试探索解决方案。

以上两种都是利用互联网平台线上交互,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线下合理交互。线下交互可以是课堂,也可以是课外,由老师引导发起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针对老师或学生的观点,可以理性质疑、争论,提出问题,进而探索、解决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互联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教师应充分注意问题导向。一是由于“纲要”课有强烈的历史色彩,它是以历史事实来印证理论观点,历史事实之间有内在逻辑关系,并非孤立。如果孤立地看待历史事实,会导致理解问题失之偏颇。二是年轻学子历史感不强,提出问题难免偏激或稚嫩。这时,教师需要通过互动平台进行问题导向,帮助学生建立历史逻辑,引导问题形成问题链条体系,指引解决思路。这样,才能真形成“问题—探索—解决”的循环往复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打造纲要“金课”。

注释:

(1)程斯辉,主编.姜瑛俐,著.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M].东方出版中心,2001,(11):286.

(2)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育,2018,(12).

(3)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系列解读,人民网,2019-03-19.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7/426099/.

参考文献:

[1]程斯辉,主编.姜瑛俐,著.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M].东方出版中心,2001,(11).

[2]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育,2018,(12).

[3]陆国栋.治理“水课”打造“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9).

[4]李志义.“水课”与“金课”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

[5]房寿高,吴星.到底什么是问题意识[J].上海教育科研,2006,(1).

[6]沙健孙.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6).

[7]郭国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必须解答学生的困惑[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1).

[8]李曼丽,张羽,黄振中.慕课正酝酿一场新教育革命[N].中国青年报,2013-05-23(3).

[9]方志远.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与“非问题意识”[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06,(2).

[10]颜敏.目标引领,科学提升,系统推进——新建本科院校“金课”建设先行之路探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9,(2).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金课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