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阅读是写作之母

2020-04-01 08:51何建
新晨 2020年12期
关键词:徐则臣书展围城

何建

作为“70后”优秀作家之一,徐则臣近些年可谓是荣誉环绕:长篇小说《北上》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如果大雪封门》获第六届鲁迅文学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获第五届老舍文学奖;长篇小说《王城如海》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17年度十大中文小说”……但他却毫无功成名就的自矜。在接受《读者报》独家专访时,他直言:“是阅读创造了这一切!通过阅读,我不断地发现自己,然后再用创作去表达自己、呈现自己、确立自己。”

《围城》对我的影响很大

徐则臣从小生活在江苏省东海县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家里没有什么课外读物,尤其文学书极其匮乏,所接触到的多半是像《西游记》《金光大道》这样的没头没尾的小说和一些小人书。小时候的徐则臣是个放牛娃,他坦言自己很喜欢放牛,“能够大喊大叫,可以无视课堂和作业”。当年村子里放牛娃不止他一个,但是带着书去放牛的就他一个。牛吃草的时候,徐则臣就找一块草地静静地读书,非常享受这个时刻。正如徐则臣在《从一个蛋开始》中写到的那样:“就算现在,我具备了足够的反思与自省能力,我也不认为整天和一头牛走在野地里是件辛苦的事。相反,我以为那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生活之一。那是一个放松的、空旷的狂欢时代,虽然也不乏腹诽和厌倦。”

“到了初中,终于有了读一些正儿八经的文学书的机会,于是开始了如饥似渴的阅读。”谈及当年的阅读时光,徐则臣对其中的一本书记忆尤深,“那时候,我非常痴迷钱钟书。钱钟书的《围城》是我初中时期每年必读之书,而且是寒假一遍、暑假一遍如此循环,里面很多段落至今我还能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我现在还能想到当年的一个场景:整天蜷缩在一把旧藤椅里,手捧《围城》,痴迷地看。这可能是我有生以来最早读过遍数最多的一本书,当然到了后来还有一些书我也读了很多遍,但留下的印象都没有当年读《围城》那么深刻,因为《围城》在很多年的写作里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只看有价值、有意义的书

供职于《人民文学》杂志社后,徐则臣平时要看海量的文稿,不过这并不妨碍他花大量时间去阅读。现在他看书“也比较挑”,“我只看好书,只看我觉得有价值、有意义的书,不会像过去那样,杂七杂八都拿过来看。”

对于自己喜欢的作家,徐则臣会把他的作品全部看完,比如奈保尔,“类似这样的作家有几十个。只要他们的书出来,我都先买了再说。这样能看到一个作家如何成长,既能看到优点又能看到缺点,对写作者帮助特别大。”

最近,徐则臣重点阅读的是苏联著名作家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该小说反映了十月革命时期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思想,写于1926年,第一卷在1928年发表,1941年获斯大林奖金,24年后又使肖洛霍夫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我在念大学时曾读过《静静的顿河》,然而在我写作20多年以后重新再读,所获的感受完全不一样,尤其是我重新发现了故事的力量。肖洛霍夫在这部小说里面,其实就是一直在认真地讲故事,不断地呈现那些最有表现力的细节和故事情节,没有多么高深的思想,也没有在形式上故弄玄虚。一个好的故事是非常容易打动人的,只要所写的故事对作者来说是入心的,那这个故事就一定能够让读者入心。”对于故事的力量,徐则臣用朴素的震撼来形容,“故事的力量比我们过去想象的要大。我是一个小说家,如果没有能力把一个故事讲好,我觉得是有愧于这个职业的。所以近年来我逢人就谈肖洛霍夫,谈《静静的顿河》,作家跟他所要描述的生活和人物之间那种息息相关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在今天做文学創作的人需要好好学习和体会的。”

沉浸式阅读的必要性

“‘碎片化一词听起来很可怕,它把我们的时间、生活和人生切割得七零八落,很难将其整合,但越困难的事越要去面对,越是碎片化的时间越需要整合,因为包括阅读在内的很多事情只能在成块的时间里完成。”徐则臣称,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如何去改变这种碎片化的生活方式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完全反抗这种碎片化的阅读,在今天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时代就走到了这样,我们必须正视时代本身与生活的变化。但是也不能因为现在面临着碎片化的时代,没有大块完整的时间,我们就彻底告别深度阅读。沉浸式的、深入的、长时间的阅读对人的精神建构是必要的,它可以让我们相对残缺的生活和人生变得完整、客观。这就需要我们调整阅读思路,寻找一种整合时间的方式去应对碎片化时代。”

如何去整合零碎的时间?徐则臣建议大家摒除生活中不必要的社交活动,并有效地计划生活,从而整合时间。同时,还需要调整心态,并了解到生活本身就是碎片化的,由此进行重新整合。“因为生活节奏太快,因为时间七零八落,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角角落落,也都是那种蜻蜓点水似的,缺少一种宏观的把握和审视,所以在阅读上我们必须把这一课补上。比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这样的作品,无论我们怎么忙,都要想办法找出时间,来看看一个作家是如何宏观地描述一个时代,又是如何对这个时代建立他自身的一个逻辑和整体感。”

只有爱阅读才能生活得更好

对于刚刚闭幕的2020天府书展,徐则臣遗憾地表示“自己错过了一个读书人的盛会”,同时也肯定了今年书展“线上线下融合办展”的新模式。“近些年,我们一直都在倡导全民阅读,阅读这件事看起来很简单,但真正实施起来也并不是特别容易。大家都很忙,对书籍的选择经常缺少必要的引导,也缺少此类机会,书展就是在一个非常大的平台上把书直接摆到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去选择。所以,书展是在作家和读者、出版商和读者,最重要的是在书籍和读者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提供了面对面的机会,最终让书籍得以真正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天府书展的永久主题是“爱阅读、会生活”,徐则臣认为该主题非常精辟地概括了阅读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你只有爱阅读才能生活得更好,才可以被认为是会生活。因为阅读的确是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质量。对我来说,阅读比写作更重要,不写作我也可以很好地生活下去,但是如果不阅读,简直活不下去,生活的品质那是要大打折扣的。”

事实上,在徐则臣的写作生涯中,花在阅读上的时间也远远大于写作的时间。“阅读是写作之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半径是有限的,经历和时间也是有限的,但是写作需要动用的不仅仅是个人的一些经历,还要动用其他人的经历,也不仅仅写自己,还要写别人。‘上穷碧落下黄泉,想拥有一个广阔的世界,就需要阅读。阅读可能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它可以让我们思考和反思自己的人生。通过阅读、汇集和感受来自各种视角的知识,我们可能会获得一种相对更全面、更完整、更客观的人生和生活。

猜你喜欢
徐则臣书展围城
在文化和历史的场中
追忆黄蜀芹:敢拍《围城》,尽情绽放
“空场”书展
北漂青年徐则臣: 首位70后茅盾文学奖得主
北漂青年徐则臣:首位70后茅盾文学奖得主
徐则臣自称写《北上》靠的是“现实感”
社交电商的“围城”
2016上海书展,女性阅读书单
围城之外
打破无形的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