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推进体育新创企业成长研究的方向与路径

2020-04-01 02:03赵轶龙鲍明晓朱凯迪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创业能力创业者

赵轶龙 鲍明晓 朱凯迪

摘 要: 综合新经济社会学“嵌入性”理论、个体社会网络研究方法以及创业领域个体社会网络研究理论成果,聚焦我国体育创业市场发展实际与体育新创企业成长问题,从创业资源获取与个体创业能力形成2个视角提出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推进体育新创企业成长研究的方向,从整体上阐释结构维度下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推进体育新创企业早期成长研究的路径。

关键词: 创业者; 个体社会网络; 体育新创企业; 新经济社会学; 创业资源; 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80-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5498(2020)03-0046-09

DOI: 10.16099/j.sus.2020.03.005

大力发展民营体育企业,积极培育体育新创企业,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民营体育企业所提供的体育产品和服务有利于覆盖更广泛的人群,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健身休闲需求,是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保障。体育新创企业的大量涌现为民营体育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为民营体育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提供了基础动力,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创新活力。体育创业行为具有示范效应,体育创业市场的发展与壮大有利于細分体育市场,深度开发消费者对于体育产品的需求,有效接通与延伸体育产业链条,从市场主体层面夯实体育产业发展的根基,驱动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此外,体育新创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还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发挥体育产业在“促就业、稳就业”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因而,积极、有效地开展体育创业研究,从理论与实践2个层面推动体育新创企业健康成长与体育创业市场的蓬勃发展,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进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自《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发布以来,在政策与资本红利双重因素推动下,体育创业成为了我国体育产业与创业市场中的新热点。2014年以来,我国体育创业市场发展迅猛,体育创业项目被社会资本看好,社会资本投资体育创业项目的热情异常高涨。然而,受制于投融资双方信息不对称、体育创业项目投资回报率低、企业创新价值不高等现实问题,2017年以来,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对于个体创业类体育创业项目的投资愈发谨慎与理性,体育新创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与挑战也越来越大,生存压力凸显。

当前,我国体育创业研究的理论成果虽然涉及创业主体、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及培养机构、体育创业实现方式等多个领域,但研究对象仍然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研究内容也基本上围绕大学生创业教育而展开[1]。未来,随着我国体育创业市场的快速发展,体育创业主体的多元化程度将日益提升,体育创业过程的复杂化程度也将日益提高。因而,体育创业的理论研究有必要突破以往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大学生创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研究范畴,将研究对象逐步扩展到市场中的各类创业主体,并进一步丰富体育创业研究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将研究重点聚焦于解决体育新创企业创建、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1 问题的提出

影响新创企业创建与成长的因素十分复杂,因而创业理论具有跨学科的特征并处于动态发展之中。林强等[2]根据不同学术领域,按照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法学、商业伦理学、公共政策学、城市规划学等不同研究重点,将创业理论研究分为八大学派。其中,管理学派、风险学派、领导学派、创新学派、战略学派、机会学派的创业研究偏重于从个体行为到组织行为的创业全过程,反对仅从创业者个人特质的视角开展创业研究。认知学派则恰恰是从创业者个体特质——心理特质的视角开展创业研究,聚焦于认知视角、品质特征、冒险精神、创业动机等方面。社会学派的创业研究也涉及创业者的个体“特质”,但更多地是从创业者个体所嵌入的社会结构入手,从个体嵌入的宏观社会结构到微观个体社会网络对创业行为的影响展开研究。虽然对创业者个体特质、素质、创业精神等方面的研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创业研究的重点,但Biriey[3]、Ulhai[4]等指出,随着新经济社会学“嵌入性”理论和社会网络研究的兴起,个体视角的创业研究已经逐渐从对创业者心理特质的研究向创业者个体所嵌入的社会结构、社会网络对创业行为的具体影响过程转移。

信息不对称是再分配经济的本质特征[5],特别是在转型经济中,市场竞争程度日益提升,市场规则仍然模糊不清,此时社会网络的作用会更加凸显,能够为网络主体带来比较性优势[6]。我国社会学者边燕杰等[7]曾非常形象地用新创企业“托生”于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这样的描述来指明,在中国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中,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在新创企业创建与初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前,在体育管理体制改革逐渐深入的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正在经历转型与升级,体育资源逐渐向市场释放,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然而,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已经落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步伐,路径依赖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一现实问题导致当前我国体育市场中正式制度(formal system)的规制能力较弱,而作为第3种资源配置方式的社会网络[8],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必然会在政府与市场正式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新创企业的成长有其特殊性,体现在新创企业的创建与初期成长更多地取决于创业者个体特质而非企业组织的属性与特征。在新创企业创建与早期发展阶段,企业组织存在声誉低、行业经验不足、市场信任度不高等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企业组织的社会网络[9]。并且,在创业初期,创业团队中会存在典型的创业者个体起主导作用的现象[10],创业者在企业创建与经营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这一时期,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几乎就是新创企业组织网络的全部内容[11]。因此,创业领域的个体社会网络研究主要以创业者个体的社会网络为研究对象,以创业过程为时间轴线,以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与核心创业资源获取、新创企业的运营管理与绩效的相关性为重点研究内容。

由社会学发展而来的新经济社会学“嵌入性”理论及其个体社会网络研究方法为创业领域中的个体社会网络研究提供了成熟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如果说,社会中所有的行动者都嵌入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之中,体育创业活动中个体社会网络作用的空间可能进一步加大、加深,那么针对市场中个体创业类体育新创企业在初期发展阶段,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是否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推进体育新创企业初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何种作用等问题,新经济社会学“嵌入性”理论及其个体社会网络研究方法能够对其给予社会学层面的关注与阐释。

2 新经济社会学个体社会网络研究的理论回顾

社会网络理论将社会结构视为一张人际社会网络,强调人际关系、关系内涵与网络结构对社会现象的解释。社会网络研究分为个体网络与整体网络2个研究领域[12]。整体网络研究以 Freeman[13]的社会心理学小群体研究为代表,主要分析人际的互动交往和交换模式,以社会结构中行动者相互间关系的综合结构为研究对象。新经济社会学的个体网络研究则主要以自我中心网为研究对象,分为2种研究取向,即关系取向和位置取向,具体研究社会行动者个体社会网络的关系内涵与结构特征以及它对处于网络不同位置的个体行为及其组织所产生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罗家德[14]认为,社会学理论应由大型理论发展到中层理论,再发展到清晰的、可验证的因果模型,并环环相扣,成为可证伪的理论。新经济社会学社会网络理论正是这样一个具备大型理论、中层理论以及可验证的因果模型的典范。汪和建[15]指出,格兰诺维特于1985年发表的论文《经济行为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不仅标志着新经济社会学纲领性文献的产生,并且他对波兰尼“嵌入性”概念的发展也为社会网络对经济现象的研究提供了合理性,奠定了采用社会网络视角研究个体经济行为的理论基础,阐明了新经济社会学社会网络研究的大型理论。格兰诺维特在其文中提出“经济行动嵌入在社会(网络)结构”的假设,认为经济行为有其非理性的一面,而人际关系及其所带来的信任、情感因素、他人影响、信息不对称和社会结构位置都会影响个体经济行为的选择[16]。

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同样提倡加强经济生活与社会结构相互作用的本土化研究[17]。中国的社会结构体现出的是一种差序格局,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由个人往外層次递进与发展。随着社会中个体行动者相互联系的增加,这些由个体联系所构成的社会网络就组成了整个社会的结构[18],这与西方新经济社会学“嵌入性”理论关于社会结构的认识和观点不谋而合。梁漱溟[19]也曾指出,与西方社会结构相比,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的,由伦理组织社会。因而,在中国这种差序格局、伦理本位的社会结构中,人际关系对于个体行动的作用更加突出,社会网络对嵌入在社会结构中各类资源的获取也势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新经济社会学个体社会网络研究的大型理论概念架构包括:①经济行为嵌入于社会网络,人际关系会影响经济行动;②人在经济决策中有其非理性的一面,信任与情感因素会左右个人的经济行动;③信息是不完整的,信息的流转会受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结构的影响;④个人效用不是孤立的,会受他人影响而改变其效用函数;⑤个人社会结构位置会影响其资源、信息获取及所受的社会制约。在此框架下,新经济社会学社会网络中层理论成果主要集中于个体社会网络中关系性变量与结构性变量对个体经济行为的具体影响方面。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个体社会网络研究中层理论产生了一批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如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边燕杰的“强关系”理论、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以及布特的“结构洞”理论等[20]。在社会网络大型理论的架构下与中层理论的指引下,近年来,众多社会学者以社会网络关系、网络关系强度、社会网络结构、个人结构位置等因素对信任、情感支持、资源获取、信息传播、人际关系等中介变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个体经济行动这一过程为因果模型(图1),在包括创业研究的诸多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社会网络实证研究[14,21]。其中,对于个体行动者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对稀缺资源的差别性占有和结构性分配影响的研究正日益成为个体社会网络研究的重点领域。

3 体育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研究的2个方向

3.1 资源配置视角下的体育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研究

新创企业如何有效获取创业所必需的资源,实现成功创业,不仅是经济学、管理学派创业研究关注的重点,也是社会学派创业研究关注的重点。Wasserman等[8]认为,社会网络是一种与市场、政府并列的资源配置机制,个体行动者间的关系性联接是物质资源、非物质资源传递或流动的渠道。新经济社会学社会网络研究最具代表性和跨学科性的研究视角就是将社会网络与市场、政府并列,视为一种重要的、值得研究的资源配置方式[22] ,认为社会网络具有资源配置的功能,能够配置各类经济资源[23],是克服市场失灵和企业内部组织失灵的制度性方法,是企业获取经济资源的重要渠道以及获取社会资源的捷径[24]。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在持续推进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攻坚克难,体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时刻面临矛盾与困难的挑战。现阶段,在体育市场管理体制与机制尚未成熟、市场规则尚未健全、市场监管尚未理顺的创业环境中,相较于政府与市场,社会网络在市场资源配置方面的能力有进一步加强的可能性。在差序格局、关系本位的中国社会中,人们更倾向于接受和使用“熟、亲、信”原则约束个体行为、与他人互动,中国人情社会、关系社会的社会结构特征使得体育创业者创业资源获取过程的网络嵌入程度可能进一步加深。体育创业者从其个体社会网络中获取和调动所需资源的能力、社会网络资源的质量与创业行为效果间的关系可能更加密切,体育创业活动中个体社会网络作用的空间可能进一步加大。

以往研究表明,新创企业早期的生存、发展与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息息相关,当市场信息模糊不清时,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是企业获取资源的一种重要渠道和方式[25-26],为降低资源提供方和获取方信息的不对称性提供有效途径[27],是降低资源获取交易成本、减少交易风险的有效手段[8]。通过资源交换、帮助协同等方式,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能够作用于新创企业创建与初期发展的全过程,缩短企业的生存周期,促进新创企业快速成长[28-30]。因而,在我国体育创业市场蓬勃发展的早期阶段,在中国这种差序格局的社会环境之中,以个体社会网络的资源配置功能为视角,探索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推进体育新创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豐富的理论价值与较强的现实意义。

3.2 创业能力视角下的体育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研究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明国家将继续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总体思路,并从解决企业内部问题和主观问题的视角,对民营企业负责人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练好企业“内功”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31]。目前,我国体育创业市场仍处于早期的探索与试错阶段。体育创业市场中契合国情、体育市场发展行情以及企业自身资源禀赋的创业项目难寻,具有一定创新价值、盈利空间与市场竞争力的体育新创企业难觅。上述问题的出现既与体育创业市场环境等外部因素有关,也涉及创业者个体、体育新创企业组织的内部问题,与创业者个体与企业组织的能力有关。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相对有利,国家对体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为体育创业市场的蓬勃与兴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因而,如何练好体育新创企业“内功”是解决其快速、健康成长的关键问题之一。体育新创企业“内功”既涉及组织层面,也涉及个体层面。创业者个体“内功”的练成、体育新创企业组织实力的增强是推动体育新创企业成长的关键性因素,两者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而这种相关性也是近年来创业领域个体社会网络研究的重点内容。创业者个体实施创业行为的能力是新创企业发展与壮大的内驱力[32],创业行为的有效实施与推进、企业创新价值的实现均需要创业者坚实的创业能力予以保障。由于创业者个体在新创企业的创建与初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10],因而,此时新创企业组织的创业能力更多地反映为创业者个体的创业能力,其对企业的创建与初期发展所起的作用更为明显。

以往研究表明,在创业早期阶段,来自于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的信息、知识资源以及人、财、物等创业资源水平与其创业商机的识别与开发、企业早期发展战略选择与实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33-38]。那么,体育新创企业创业的早期阶段,创业者从个体社会网络获取创业资源的能力、水平与其个体核心创业能力是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进而对体育新创企业组织的经营绩效施以影响?针对上述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对于从理论和实践2个层面有效指导体育创业者、体育新创企业练好“内功”,有效解决当前影响体育新创企业创建与早期生存、发展的现实问题,也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4 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推进体育新创企业成长研究的路径

4.1 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创业资源获取与体育新创企业绩效

创业的本质是创业者对商机和资源的掌控与使用,创业资源的匮乏是创业成功的最大障碍[39]。近年来,我国体育新创企业在体育产业发展的“迷雾”中不断摸索前进,而大浪淘沙后,体育创业各“赛道”中鲜有个体创业类 “独角兽”企业的涌现,各类创业资源的匮乏是制约这些个体创业类新创体育企业从市场中快速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体育资源由政府部门向市场释放的速度和水平受制于体育发展的整体环境,市场配置体育资源的能力明显不足,创业资源获取的确可能成为制约体育新创企业早期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虽然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具有配置经济学意义上“稀缺资源”的功能,资源能够通过个体社会关系和网络流动,但社会网络中个体行动者获取资源的能力是不同的[40]。应该看到,这样的创业环境蕴含着巨大的创业商机与创新空间,为率先掌握核心资源的体育创业者和体育新创企业提供了施展才能和实现创新价值的空间。

创业者个体所掌握的资源是促使创业者实施创业行为、走上创业之路的重要因素[41]。企业创建初期,企业的资源禀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业者个体。除了创业者个体已有的内部资源外,创业者通过个体社会网络获得的外部资源也是影响新创企业资源禀赋的重要因素。除创业者个体先赋性的关系外,大部分网络联系人与创业者都是后致性的社会关系。Witt[42]从创业过程的视角揭示了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推动新创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他认为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的经营行为是社会网络发挥创业促进作用的起点,而不同的网络构建行为又会产生特定的网络结构特征,包括网络规模、异质性、密度、关系强度等,其与社会网络的产出(具有成本优势的创业资源获取)总体上存在一种正向联系。从网络的经营到特定网络结构的形成再到网络产出,三者形成的动态关系对于推动新创企业早期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于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具有成本优势的创业资源获取水平与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的比较优势有关,这种比较优势既体现于网络的经营行为,也体现在网络的结构性特征。不对称的联系和复杂的网络蕴涵着对稀缺资源的竞争,不识别网络的结构特征就不可能获得这些嵌入性的创业资源[40,43-44]。充分识别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结构性特征是高效获取和利用网络中嵌入性资源的前提[44]。创业者借助个体社会网络的结构性优势,积极、高效地识别、调动与利用自身社会网络中的资源,对于顺利创建企业并有效提升企业创建初期绩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45-46],有助于企业在创业初期尽早确立竞争优势。

结合当前我国体育创业市场发展的实际,并遵循以往创业领域个体社会网络研究的方法,赵轶龙[47]通过对体育创业者的深度访谈以及对体育新创企业的跨案例研究,认为体育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的确可能成为体育新创企业创建初期获取各类资源的有效通路。他从结构化的视角提出,以“强关系”为特征的特殊信任关系的建立,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在规模、异质性、密度等方面的结构性特征与体育企业创建初期间接、直接资源的获取(包括信息传递、知识获取、情感支持、商誉传播,以及人、财、物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体育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探索个体社会网络在促进体育新创企业成长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在以往研究中,新创企业成长一般都以企业绩效为评价指标,因而,体育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资源获取水平是否在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与体育新创企业绩效间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应是体育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在促进体育新创企业成长方面的价值体现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创业者个体不同的社会网络经营行为会产生特定的网络结构,在特定网络结构与社会网络产出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基础上,网络产出若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改善,便会激励创业者按照某一特定规律实施更加积极的网络经营行为,以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从图2可见,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推进体育新创企业成长研究路径构建的焦点之一就是有效探索与把握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经营、社会网络结构特征、社会网络产出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传导机制与规律性特征。

4.2 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个体创业能力与体育新创企业绩效

以往研究[40,48-49]认为,除了有利于创业资源获取,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与新创企业成长间可能存在复杂的传导机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的创业资源获取水平不是社会网络推动新创企业成长唯一的媒介,因为即使通过网络获得了充足的创业资源,企业经营活动的效果也不一定会发生显著性的提升,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还可能存在其他中介变量[35]。

当前,我国的体育新创企业,特别是处于体育服务行业的个体创业类企业,既很难如高新技术类行业那般依赖技术壁垒在市场中快速确立竞争优势、实现创新价值,又无法像部分公司创业类体育企业那样依靠母公司的强大资源优势垄断行业“头部”资源,快速形成行业资源的垄断优势。因而,更现实地看,对于个体创业类的体育新创企业而言,其创新价值和创新空间更多地依赖于创业者个体对市场中创业商机的有效识别与快速开发,对国内外各领域与行业中的成熟商业模式的学习模仿与本土化落地,以及在对自身资源禀赋合理评价与利用基础上的战略选择。可见,体育新创企业的成长既涉及创业资源的问题,也涉及创业者个体对创业机会的识别与开发能力、创业初期的战略选择与实施效果。

新创企业通过开辟市场新空间、创造市场新需求、提供市场新产品等方式积极参与市场竞争,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盈利空间、改变资源整合方式实现创新价值,这都有赖于创业商机的有效识别与快速开发。Kirzner[50]认为,创业商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的创业者能够发现被他人所忽视的某种资源的价值。林嵩[51]则更为明确地指出,创业商机识别的实质就是创业者对创业活动是否有足够资源支持的一种判断能力。可见,创业商机能否有效转化为创业行为并实现创新价值与创业者个体的机会识别能力有关,而识别机会的能力就是识别资源的能力,创业资源既是创业商机的来源,也是创业商机开发的基础条件。

创业者战略能力的缺乏也是创业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各类创业资源的获取不仅是形成企业战略的资源基础[52],也与创业者个体战略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53-54]。Alvarez等[33]认为,受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资源水平影响的新创企业资源禀赋,不仅直接影响企业创建初期创业商机的识别与开发,也影响着企业的战略选择。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资源是新创企业战略选择的资源基础,凭借在个体社会网络中获取的高质量创业资源,创业者能够将捕捉到的创业商机迅速转化为创业行为,帮助新创企业在创建初期获得持续的竞争性优势,提升战略柔性能力。Man等[55]从创业能力的视角提出,创业者个体的关系能力、机会能力与战略能力是影响企业初期成长最重要的3种能力。作为企业的资源连接节点,创业者将个体社会网络资源向企业内部转化,实现企业组织资源的集聚是创业者关系能力的集中体现。以产生创新价值为目标,创业者将内、外部资源有效整合的能力,需要其通过识别商机、开发商机、运筹帷幄、合理决策来表达与实现,而这些能力均与其个体社会网络资源获取水平有关,反映为创业资源的转化效率。

赵轶龙[47]通过跨案例研究指出,体育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资源优势的确可能对创业者个体机会能力、战略能力等核心创业能力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推动体育新创企业的建立与早期发展。依托于体育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所带来的异质性信息、知识,以及人、财、物等核心资源优势与其个体机会识别和评价能力、企业战略的选择和实施能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本文认为体育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推进体育新创企业成长研究路径的构建,除需要将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影响下的创业资源获取水平作为网络产出引入个体社会网络研究的模型之中外,受体育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影响的创业资源获取能力、水平与创业者个体机会能力、战略能力的相关性,以及这种关联机制对于体育新创企业创建初期绩效的影响,也应成为体育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研究所關注的重点内容。这样才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推进体育新创企业成长的机制与规律性特征(图3)。

4.3 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推进体育新创企业成长研究路径的构建

鉴于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与新创企业成长可能存在复杂的传导机制,且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影响下的资源获取能力与新创企业绩效提升的关联机制在不同产业间的横向对比可能会产生不同结果,体育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研究不能仅参考一般行业或企业的研究结论,还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充分考虑我国体育新创企业自身特点以及体育创业市场发展的实际。为有效探索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在推进体育新创企业早期成长中发挥作用的机制,笔者将受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影响的创业资源获取水平以及创业者个体机会能力与战略能力,共同作为个体社会网络产出引入创业者个体社会网络推进体育新创企业成长研究的路径之中,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有益借鉴(图4)。

5 结束语

冒险精神与体育情怀是体育创业者创业所必备的个人精神品质,但正如社会学者边燕杰等[7]所言,成功的创业者不应仅满足于做一个敢于冒险和富有情怀的开拓者,还需做一个社会网络的“掘金人”。体育创业者科学构建自身社会网络,在其个体社会网络中有效把握、拓展、挖掘和获取有利于企业初期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创业资源,借助高质量的社会网络资源有效识别、开发商机、合理决策,在体育产业发展的“迷雾”中尽快摸清自身前进方向,在保持企业持续生存的基础上获得快速发展,这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也是体育创业者成功创业的必经之路。

作者贡献声明:

赵轶龙:提出论文选题,设计论文框架,调研文献,撰写、修改论文;鲍明晓:审核、指导修改论文;朱凯迪:参与修改论文。

参考文献

[1] 李克敏,苌庆辉,崔凯峰.体育创业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基于1991—2015年的数据[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6,31(3):185-190

[2] 林强,姜彦福,张健.创业理论及其架构分析[J].经济研究,2001(9):85-96

[3] BIRLEY S.The role of networks in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85,1(1):107-117

[4] ULHAI J P.The social dimensions of entrepreneurship[J].Technovation,2005,25(8):939-946

[5] 边燕杰,张文宏.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1(2):77-89

[6] 边燕杰,张文宏,程诚.求职过程的社会网络模型:检验关系效应假设[J].社会,2012,32(3):24-37

[7] 边燕杰,张磊.网络脱生:创业过程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6(6):74-88

[8] WASSERMAN S,FAUST K.Social network analysis: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4

[9] 石秀印.中国企业家成功的社会网络基础[J].管理世界,1998(6):187-196

[10] HMIELESKI K M,ENSLEY M D.A contextual examination of new venture performance:Entrepreneur leadership behavior,top management team heterogeneity,and environmental dynamism[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7,28(7):865-889

[11] HANSEN E L.Entrepreneurial network and new organization growth[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5,19(4):7-19

[12] 黃谦,荀阳,丁建岚,等.中国专业运动员整体社会网络特征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7):77-83

[13] FREEMAN L C.Cenirality in social networks:Conceptual clarification[J].Social Networks,1977,l:215-239

[14] 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

[15] 汪和建.新经济社会学的中国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0(2):141-152

[16] 罗家德,王竞,张佳音.社会网研究的架构:以组织理论与管理研究为例[J].社会,2008,28(6):15-38

[17] 刘豪兴.旷世的忧思:费孝通的经济社会学思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7-18

[18]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4-30

[19]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70-73

[20] 黄谦,张晓丽.社会资本理论在我国体育研究中的现状、特点与展望[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3):17-22

[21] 张晓丽,黄谦.社会资本对体育健身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理论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8,35(6):657-662

[22] 彭文兵.经济社会学理论方法与运用: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企业研究[D].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1:29

[23] 张其仔.社会资本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64-65

[24] 程恩富,彭文兵.社会关系网络:企业新的资源配置形式[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2):79-89

[25] 汪军良,项国鹏.网络理论与竞争优势[J].当代财经,2001(8):39-41

[26] GRANOVETTER M.Coase revisited: Business groups in the modern economy[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5,4(1):93-130

[27] VENKATARAMAN S.The distinctive domain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Advances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Firm Emergence and Growth,1997(3):119-138

[28] STUART T,HOANG H,HYBELS R C.Interorganizational endorsement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entrepreneurial venture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9,44(2):315-349

[29] HERRIOTT R E,FIRESTONE W A.Multisite qualitative policy research: Optimizing description and generalizability[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3,12(2):14-19

[30] BRUSH C G,CHAGANTI R.Businesses without glamour?An analysis of resources on performance by size and age in small service and retail firm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9,14(3):233-257

[31] 習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12-30].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3 41047.htm

[32] CHANDLER G N,JANSEN E J.Founder's self-assessed competence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2,7(3):223-236

[33] ALVAREZ S A,BUSENITZ L W.The entrepreneurship of resource-based theory[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27(6):755-775

[34] SEVIRAU T,WERNER A.How exactly do network relationships pay off the effects of network size and ship quality on access to start-up resources relation[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3,38(3):501-525

[35] 林嵩.国外创业网络理论研究进展及述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64

[36] 林嵩,姜彦福.创业网络推进创业成长的机制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8):109-118

[37] BATJARGAL B,LIU M.Entrepreneurs access to private equity in China: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J].Organization Science,2004,15(2):159-172

[38] 徐静,茅宁.创业者主观性、异质资本与创业判断:基于主观创业理论的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8):178-183

[39] HITT M A,IRELAND R D,CAMP S M,et al.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ial strategies for wealth cre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6-7):479-491

[40] GRAN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3):481-510

[41] 杨俊.创业决策研究进展探析与未来研究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36(1):2-11

[42] WITT P.Entrepreneurs networks and the success of start-ups[J].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2004,16(5):391-412

[43] 边燕杰.社会资本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6(2):47-48

[44] 布迪厄.布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亞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89-211

[45] BATJARGAL B. The dynamics of entrepreneurs' networks in a transitioning economy:The case of Russia[J].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2006,18(4):305-320

[46] BATJARGAL B.Internet entrepreneurship:Social capital,human capital,and performance of internet ventures in China[J].Research Policy,2007,36(5):605-618

[47] 赵轶龙.体育新创小微企业成长研究:基于个体社会网络视角[J].体育科学,2018(8):26-37

[48] 蔡莉,单标安,刘钊,等.创业网络对新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组织学习的中介作用[J].科学学研究,2010,28(10):1592-1600

[49] CHRISTIANA W, JAN K.Social entrepreneurship,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value creation:A quantitative analysis among social entrepreneurs[J].Entrepreneurial Venturing,2013(3):217-239

[50] KIRZNER I.Perception,opportunity and profit: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79,47(3):871

[51] 林嵩.创业资源的获取与整合:创业过程的一个解读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07(6):166-169

[52] GARTNER W B.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the phenomenon of new venture cre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9,10(4):696-706

[53] CLARYSSE B,TARTAN V,SALTER A.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ial capacity,experience an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on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J].Research Policy,2011,40(8):1084-1093

[54] RUGY V D.Small business impact:Myths and reality[J].New Hampshire Business Review,2006,28(1):22-23

[55] MAN T W,LAU T,CHAN K F.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A conceptualization with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2,17(2):123-142

Direction and Path of the Research on Promoting the Growth of Sports Start-ups by Individual Social Network of Entrepreneurs

ZHAO Yilong1,2, BAO Mingxiao2, ZHU Kaidi3

Abstract: The theory of "embeddedness" of new economic sociology,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individual social network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individual social network in the field of entrepreneurship are synthesized, focu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ports entrepreneurship market development and the growth dilemma of sports start-ups in China. From two perspective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ources acquisi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formation,th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entrepreneurs' individual social network are pointed out promoting the growth of sports start-ups, preliminarily explaining the path of the early growth of sports start-ups by entrepreneurs' individual social network in the structural dimension.

Key words: entrepreneur; individual social network; sports start-up; new economic sociology; entrepreneurship resource; entrepreneurship abibity

Authors address: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2.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f Sport Economy,China Institute of Sport Science, Beijing 100061, China; 3.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Anhui,China

猜你喜欢
创业能力创业者
人道酬诚
2018年最值得关注的女性创业者新锐榜
2018年最值得关注的女性创业者榜单
数据中的创业者
高职生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的探讨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产学研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TRIZ理论的女大学生创业能力与精神培养研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互联网创业者
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创业实训课程体系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