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健身教练”上海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创新指导模式实践研究——以杨浦区四平路街道为例*

2020-04-02 08:32戴根泉沈何为戴含章
体育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指导员街道教练

戴根泉 沈何为 戴含章

“家庭健身教练”上海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创新指导模式实践研究——以杨浦区四平路街道为例*

戴根泉1沈何为2戴含章3

(1.上海理工大学体育部,上海 200093;2.上海大学体育学院,上海 200444;3.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上海 200241)

文章对现行的上海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模式的存在问题、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开展“家庭健身指导员”的指导模式实践进行分析,提出“家庭健身教练”上海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新模式。

家庭;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在中国社会改革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产物,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在高速稳步的增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每年都在逐步提高,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上海作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龙头城市,上海市民的健身热情与日俱增,上海体育呈现出飞速的发展势头。

《2016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简称“300指数”)数据显示,2016年上海全市共举办了9703场各级各类赛事,组织了8052场群众体育活动,参与各级各类赛事和群众体育活动的人(次)超过千万[1]。上海市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从2015年的40.8%增加到今年的42.2%,参与体育项目前十名的分别为跑步、快走(健步走)、骑自行车、羽毛球、游泳、篮球、力量健美、徒步登山攀岩、乒乓球、舞蹈类[1]。84%的上海市民参加体育锻炼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自身体质、增进身体健康[1]。在“科学健身素养”项目测评中,市民的平均得分为50.8分[1]。其中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最高,但测评得分为最低。这反映出市民科学健身总体水平不高,健身指导需求较大。而承担着上海市民健身指导工作的主要力量是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也说明了当前上海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已不能满足当前上海群众体育的健身指导需求。因此,对现行上海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很有必要。

本文对现行上海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模式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实地调研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开展“家庭健身指导员”的指导模式实践。提出“家庭健身教练”上海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新模式,以适应当前上海群众体育的健身指导需求,更好地为上海市民体育活动服务,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推广上海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新模式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和可操作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和校内外图书馆查阅与课题有关的各类体育报刊、期刊中的相关文献资料。全面深入地了解当今上海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模式的情况,为本课题的调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方法。

1.2 专家访谈法

针对上海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模式创新建设的一些问题和观点,与相关领导、教授和学者进行各种形式的咨询和访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1.3 实地考察法

对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街道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模式的实地考察,取得第一手实践资料。

1.4 问卷调查法

在上海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发放问卷调查表,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4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为378份,有效问卷率为94.5%。

2 上海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模式存在问题

2.1 是否公示自己指导工作的相关信息

图1 是否公示自己指导工作的相关信息(n=378)

图1显示,比例为4.2%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通过楼宇公示了自己指导工作的相关信息,比例为65.6%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通过街道乡镇活动中心、站、点公示自己指导工作的相关信息。比例为30.2%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没有公示自己指导工作的相关信息。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健身群众要了解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信息一定要去街道乡镇活动中心、站、点,在楼宇里很难获取指导信息。

2.2 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的主要场所

图2 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的主要场所(n=378)

图2显示,比例为52.4%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场所在街道乡镇活动中心、站、点,比例为7.4%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的场所是在学校、单位场所和公共体育场馆,比例为27.5%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的场所是住宅小区,比例为9%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的场所是公园、广场,比例为2.9%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的场所是在树林河边街道空地,比例为0.8%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的场所是在家里。调查表明:街道乡镇活动中心、站、点和住宅小区已成为社区健身的主要场所,公共体育场馆、学校、单位的免费开放力度也在逐年增加。

2.3 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人群

图3显示,比例为83.1%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有固定的指导人群,其中比例为2.7%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人群是少年儿童,比例为10.1%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人群是青年人,比例为70.3%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人群是中老年人。只有比例为16.9%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无固定的指导人群。调查表明: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的主要人群为中老年人。

图3 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人群(n=378)

2.4 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形式

图4 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形式(n=378)

图4显示,比例为83.3%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形式是团队指导,比例为2.9%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形式是个别指导。比例为13.8%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形式是团队指导个别指导都有。调查表明:大多数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形式为团队指导。

2.5 上岗指导服务率

“300指数”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底上海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为55211名,占常住人口比例为2.29‰[1]。上海共有828个体育社会组织,其中有354个体育类社团,2个体育基金会,472个体育类民非组织[1]。上海共有45813个在册体育健身团队,其中有34767个社区健身团队,11046个学生体育社团,平均每10万人拥有健身团队186.8个[1]。目前有2165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经常参与健身团队的日常科学指导,占总数的39.2%[1]。

从访谈得知,截止到2017年10月上海社会体育指导员全年120小时的实际上岗指导服务率为60%,二级、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指导比例比国家级、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要高很多。尽管上海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指导服务率每年都在不断地增加,但从上岗指导服务率来看还不是很高,与市民实际健身需求有一定差距。

3 上海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3.1 部分街道乡镇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工作的相关信息不公开,管理不到位

目前,在上海除了四平路等几个街道在楼宇公示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工作的相关信息外,有的街道乡镇只在街道乡镇活动中心、站、点公示,有的街道乡镇根本不公布。虽然上海在全市222个街道乡镇都建立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指导站,但截止到2017年11月底,上海还有6个区县没有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有的街道乡镇指导站有名无实,无办公地点,无人员,无经费,无指导站牌子。有的街道乡镇指导站日常社会体育指导工作无人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相关信息也无从查找。有的街道乡镇指导站填写考核评估材料临时雇人填写,由于填写人员不是搞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没有按考核评估要求填写,因而填写的情况不客观、不真实,因而也就无法真实反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真实情况。

3.2 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的主要场所在室外、上岗指导服务率不高

由于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的主要场所在室外的街道乡镇活动中心、站、点、空地和部分学校开放场地,现有的街道乡镇活动中心、站、点等室内场地不能满足这些指导团队的需求,故绝大部分健身团队只能在室外场地活动。室外活动,第一受天气影响较大,遇上刮风下雨等天气不好时只能暂停活动;二受活动时音响等声音影响附近楼宇居民休息和学校上课等因素而放弃活动,最终导致上海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指导服务率提不上去。

3.3 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人群单一,指导形式以团队为主

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人群单一,主要是以中老年人群为主体,这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项目和指导形式有关。目前,上海的指导项目绝大多数是拳操和舞蹈类等项目,对市民积极参与的球类、跑步、快走(健步走)、游泳等项目开设较少。指导形式还是以团队指导为主,很少有个别一对一形式的指导服务。

4 “家庭健身教练”上海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模式创新实践

4.1 “家庭健身教练”指导模式的构建

4.1.1“家庭健身教练”指导模式创建背景

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街道是全国社区群众体育先进单位,随着“体育生活化”工作在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街道不断推进,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把“体育生活化”渐渐地从“一个概念”“一句口号”逐步转化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终发展成为市民理想的生活模式。四平路街道于2013年,首创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进家庭”的指导模式,创建“家庭健身教练”(注:四平路街道现改称为“家庭健身指导员”)这一新概念,让四平路街道社会体育指导员成为“家庭健身教练”,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创造一个影响面广、信息量大、更加便捷的工作平台,让“家庭健身教练”能够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体育健身指导服务。有针对性地纠正社区居民在日常体育锻炼中的认识误区,推广个性化的科学健身“运动处方”,因地制宜地带领社区居民开展各类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让体育运动随时、处处皆可进行,真正把“体育生活化”渗透到每个家庭。

4.1.2“家庭健身教练”指导模式的创建机制

“家庭健身教练”指导模式的创建机制:一是组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四平路街道分管领导任组长,负责领导、协调、主导创建工作。由四平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具体实施创建工作,制定“家庭健身教练”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服务公约、工作台账等;二是成立管理工作组,具体承担各类体育健身组织、宣传、培训、指导等工作。工作组由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任组长,部分“家庭健身教练”骨干和志愿者组成。在创建初期工作组会定期召开创建工作组例会,通报创建工作实施情况,细化完善工作模式,最终建立覆盖整个四平路街道五个中心片(东、南、西、北、中)23个社区指导点的指导机制和网格化管理模式。“家庭健身教练”由四平路街道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通过上门技巧、技能指导、运动伤害预防和处理等内容的再培训后,经过考核合格,从中择优选出。在填写“家庭健身教练”登记表注册后,方能上岗参与上门指导服务。

4.1.3四平路街道“家庭健身教练”概况

四平路街道目前有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287名,其中有“家庭健身教练”资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102名。由1名站长和5名块长负责23个社区指导点的指导、联络和管理,使指导点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地有序开展社区体育指导工作,以确保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全民健身条例》在四平社区贯彻实施。同时,建立了各社区指导点网上工作平台,把各社区指导点的“家庭健身教练”信息进行录入,方便工作组管理社区“家庭健身教练”的指导状况,同时也方便“家庭健身教练”之间及时交流信息和总结工作经验。

4.1.4“家庭健身教练”指导模式的工作方法

每个“家庭健身教练”先将自己的信息写到公告牌上,并把公告牌挂到社区里楼宇的外墙上、楼道内、门卫旁和活动点进行公示。公示信息分别包括:姓名、级别、指导项目、联系电话等内容。让有健身需求的居民可以通过电话有的放矢地尽快找到符合自己兴趣的健身团队,和服务本社区的“家庭健身教练”。

“家庭健身教练”在公示的指导时段挨家挨户上门动员居民走出家门进行锻炼,把有锻炼意向的居民请到户外参加锻炼,并在固定社区指导点指导社区居民进行锻炼。对不能外出锻炼的社区居民,约好时间,上门在居民家里进行“一对一”个别指导。在每次指导结束后,将自己在社区服务的情况填在工作手册里的“家庭健身教练”指导服务情况表中,便于检查和总结。

实地调研得知:“家庭健身教练”亮点在于吸引了一些退休、独居、平时不锻炼的老人和有潜在健身需求的中青年居民(包括一部分新上海人和外来租房的务工人员),这些人群如有健身需求,只要打电话给“家庭健身教练”,“家庭健身教练”就会约好时间上门服务。他们在“家庭健身教练”个性化的指导下,按“运动处方”开始在家里或走出家门来到社区进行健身。

4.1.5“家庭健身教练”管理制度

(1)须持“家庭健身教练”证上岗服务,进门前,先自我介绍、亮明身份。

(2)指导时要面带微笑、礼貌用语、贴心服务。

(3)指导前应详细了解指导对象的身体状况,如:是否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和身体是否受过伤等情况,然后为其制定个性化的科学健身“运动处方”,以确保指导安全。

(4)应制定指导工作计划。

(5)要求每周上岗指导服务次数至少要三次以上。

4.2 “家庭健身教练”指导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4.2.1探索公益补偿机制,落实活动经费来源

由于“家庭健身教练”是属于公益性质,任何指导活动都是无偿、义务的,没有活动经费,有的还要自己贴钱。虽然有的街道(如四平路街道)给“家庭健身教练”购买了保险,提供了服装,在夏季发放了高温费和毛巾等生活用品,但这些补贴方式已无法满足“家庭健身教练”在实际指导时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因此,探索公益补偿机制,落实活动经费来源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活动经费可来源于政府拨款,也可来源于社会(如福利彩票、各类基金赞助、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等)。同时鼓励社会力量采取多样化的奖励方式来激励“家庭健身教练”,如对在职的“家庭健身教练”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其单位应适当给予经济补贴、表彰、奖励和破格晋级职称职务等奖励方式,鼓励他们奉献的行为,为其公益性活动保驾护航。

4.2.2加强与相关各类组织机构的合作,增加培训次数,丰富培训内容,提高指导水平

应充分发挥各类组织机构的作用,让其参与到“家庭健身教练”队伍建设中去。通过深化购买政府服务的方式,委托相关的各类组织机构参与“家庭健身教练”的培训工作,增加“家庭健身教练”培训的次数,分担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的工作压力,让“家庭健身教练”每年有多次参加再培训的机会。

“家庭健身教练”指导对象是社区居民。社区居民活动的特点是人数多,爱好广,年龄结构跨度大。“家庭健身教练”要对不同阶层、年龄、性别、职业和健身目的需求不同的人群进行指导,这就需要自身具备多项技能的能力。因此,对“家庭健身教练”的培训目标要明确,要针对不同等级和指导项目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着重增加专项化运动技能培训。特别要和卫生医疗、高校等相关机构学校的合作,加强在慢性病干预、运动损伤、人才培养等专业领域的指导和培训。使“家庭健身教练”具有多项指导项目的能力和水平,能用培训中学到知识,去解决在指导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能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去组织与管理指导社区健身居民,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整体指导水平。

实地调研得知:目前,四平路街道在今年开展了社区“体医结合”工作模式。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手,对社区里慢性病患者进行医疗健康的体育干预,通过对现有的4个卫生站(点)、5支家庭医生服务团队、17名全科医生、102名“家庭健身教练”以及居委会现有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组长等资源进行整合,经专业培训和辅导后,组建成若干支“体医结合”服务团队,深入社区、走进家庭,推广非医疗健康干预,对糖尿病、高血压、颈椎病等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健身运动指导,干预管理和服务,已取得初步成效。

4.2.3建立评价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落实激励机制

目前,“家庭健身教练”评价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建立完整,体育总局和上海市的“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实施办法制度”也不够完善,具体落实还有缺陷。现有的激励方式都是以精神奖励为主要手段,没有明确提出对“家庭健身教练”进行物质奖励或其他形式的奖励方式。要保持“家庭健身教练”队伍的活力,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明确奖惩淘汰制度,进一步完善落实激励机制。如设立岗位津贴、绩效津贴、福利津贴和上海社会体育指导员基金等方式。调动“家庭健身教练”指导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社区健身居民服务,使更多的健身居民在运动中享受快乐、收获健康。

5 结论

2017年是“十三五”规划的第二年,上海体育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重大契机,全面贯彻《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满足广大市民体育健身需求,推动全民健身工作发展。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创建的“家庭健身教练”适应了当前形势的要求,走在了改革创新的前沿,该项目正逐步在上海市杨浦、虹口、黄浦、闵行和嘉定等区推广实施。实践表明,“家庭健身教练”这一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新模式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5.1 能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激发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活力

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一名社区“家庭健身教练”,在居民楼宇设立公示牌,将自己的信息在公示牌上进行公示,可以更好地督促自己勤奋工作,无私奉献,把自己的掌握体育健身知识和健身技能传播到社区每户家庭,真正成为“宣传健身锻炼、指导健身技能、组织群众健身、引领健康生活方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让社区成为时尚、运动、健康、充满活力的温馨家园。

5.2 指导方式灵活,可以不断地增加指导人数

“家庭健身教练”指导方式灵活,既可以在室外社区指导点进行指导,也可以在社区居民家中进行指导。既可以组队进行指导,也可以上门“一对一”进行个性化指导。弥补了因天气不好和活动时扰民而不能指导的局面,增加了每周上岗指导服务率。由于指导点驻扎在社区里,指导对象大多数是楼宇居民,这样可以不断地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健身活动,增加了指导人数,让“体育生活化”在社区里形成氛围,形成气候,真正达到就近锻炼,全民参与、全民健身的目的。

5.3 提高“家庭健身教练”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四平路街道从2013年起每年一次开展最感人“家庭健身教练”评选活动,对其优秀事迹进行深度追踪报道,并在社区广泛宣传展示,使社区居民都了解都知道。这样做既可以激发社区居民的健身意识,自觉地去寻找身边的“家庭健身教练”接受指导锻炼,又可以提高“家庭健身教练”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通过他们的优秀事迹感动更多的人,让有奉献精神的社区居民加入到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来,在居民当中将“要我锻炼”转变为“我要锻炼”,不断激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4 “家庭健身教练”指导模式实施效果显著

四平路街道现有居民10万多,其中老年人口超三分之一以上,还有部分新上海人和外来租房的务工人员。“家庭健身教练”指导模式经过4年的实践,“家庭健身教练”人数从当初的52名发展到现在的102名,指导家庭从2013年的100多户到现在的1500户,去四平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健身的居民从开始的每天30人(次)到现在的500人(次)。

目前,在四平路街道里科学健身理念已渗透到每户健身家庭,健身居民越来越多,健身项目也越来越丰富。经过锻炼,居民们增进了健康,陶冶了情操、增加了友情。“家庭健身教练”现已成为社区居民体育生活的“贴心人”,为社区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幅和谐安康、活力四射的社区在四平路街道绽放。

[1] 2016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EB/OL].http://www.shsports.gov.cn/General/MassSportsDetail/930e6a86-9f49-4f9f-a8c7-e2487273c755.

[2]全民健身计划(2016年—2020年)[EB/OL].http://www.tjtyj.gov.cn/index.php/Home/Index/content/cate/sjdt/id/12761.html.

[3]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EB/OL].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2/content_2131992.htm.

[4]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33193/n33208/n33418/n33598/1876963.htm.

Research on “Home Fitness Coach” , Practice Innovative Guidance Model of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 in Shanghai--Taking Sipinglu Street in Yangpu District as an Example

DAI Genquan, etal.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2017年度上海市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研究课题,立项编号:TYSKYJ2017015。

戴根泉(1965—),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训练、社会体育。

猜你喜欢
指导员街道教练
热闹的街道
觉 醒
犀利的机器人教练
街道生活
同江市 严把三关 促“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作用发挥
睡着了
盼头
加油
风居住的街道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