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2020-04-02 08:23杨琛
师道·教研 2020年3期
关键词:巴迪品析语感

杨琛

学习语言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学好语言是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促进学生语言发展呢?

一、重视朗读,培养语感——让“读”与“悟”相得益彰

1.根据物象“想象中读”

《少年闰土》一开头就给我们呈现了少年闰土月光下看守西瓜地刺杀猹的图景,景色写得优美如画,静态中富有动态的美感,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少年闰土的机敏和勇敢。在指导学生读这一精彩片段时,应先利用课文插图在学生脑海中产生画面,然后再通过音乐烘衬这种富有情趣的听读渲染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试着让画面动起来。

2.创设语境“感受中读”

语言的品位应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应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品析,切不可断章取义。教师如果可以创设语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从而带动学生理解语言的话,就要比单纯的讲解要生动、有效得多引领孩子们回到文本中联系上下文细细品味,从简单的重复中发现其丰富的内涵,从而让孩子们入情入境地读出了语言的“味道”。

3.结合生活“体验中读”

在《两只鸟蛋》中的“焦急不安”是重点词语,一年级的孩子要真正从内心去体会鸟妈妈失去鸟蛋时的焦急不安是比较难的。有一位老师的课堂上她是这样处理的:“你和妈妈在商场里走散了,你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到什么叫作焦急不安。他们在课堂上尽情地想,入境地读,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出了自己的情感。

4.比较品析“对比中读”

语感具有经验性,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得以熟练化、自动化。因而在语感训练中,必须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进行语言的比较、品析,引导学生体会语言间的细微差别,从而沉淀语感。

二、体会表达,习得语言——让“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

1.聚焦词句,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

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目的是在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如《桂林山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针对这一“典型”句式,教师应指导学生去好好品味:这样的语言形式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事物的什么特征,强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2.关注标点,体会符号的特殊表达

各种标点符号是语言表现形式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情感载体,能参与情感表达。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五个句号,你感受到巴迪等待爸爸的什么心情?实际上巴迪等待的是什么呢?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时间并不长,但巴迪却感到非常漫长,领悟巴迪等待爸爸的迫不及待。

3.把握结构,体会篇章的表达作用

任何一篇文章,是借助一定的语言形式去展现的。如课文《凡卡》,内容生动感人,但并不复杂,那么是什么使这样一个简单而不复杂的故事,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呢?主要在于作者采用了新颖、别致的表现形式——写信。正是在于这独具匠心的结构形式的运用,才使小说的内容真真切切地打动读者。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了解,在信里,凡卡可以直接傾诉学徒生活的遭遇,表达自己急切回家的心情。在信外,他可以尽情地回忆过去和爷爷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信里、信外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和强烈的反差。

三、尝试运用,发展语言——让“读”与“写”有机结合

1.在欣赏中仿写

语言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精彩之处、具有示范作用之处,组织学生进行句子仿写、片断仿写。既帮助学生学习、积累表达的形式、知识和方法,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在空白处想象

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作者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让读者循着作者的思路去思考、想象,给读者留下了发散思维的空间,这种手法与绘画中的留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独具慧眼,恰到好处地挖掘语文课本中的留白处。

3.从写法上借鉴

选准课文的训练点,注意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注意读写结合上的渗透,这样才能让学生吸收前人的经验并将其化为己有,促进知识迁移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责任编辑黄博彦

猜你喜欢
巴迪品析语感
对一道试题的品析与再探究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一起加油
一起加油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品析人物语言,感受美好情感——《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