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艺术生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0-04-02 08:23丁洲
师道·教研 2020年3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阶级本题

丁洲

加强唯物史观在高三艺术生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是毫无疑问的,问题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与策略来加强学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有利于高三艺术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历史高考成绩的提升。

一、应用唯物史观构建知识体系

应用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观点构建世界近代史的历史知识体系。

利用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建构古今中外的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知识体系。

二、利用唯物史观进行选择题技巧的培养

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它不仅博大精深,而且高屋建瓴,对历史高考的命题和高三考生的备考都有指导意义。近年来的历史高考中频繁地出现唯物史观的相关试题,试题多以唯物史观为总纲,同时贯穿文明史观,以近(现)代化为主线,以全球化为框架。所以,利用唯物史观的相关理论,可以对高三艺术生进行选择题技巧的培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例1】(2017全国Ⅰ,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B】

本题以明代中后期饮食器具被打破为切入,在试题分析过程中体现了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基本观点。题干中“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是社会意识发生变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是明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兴旺以及社会的变动(社会存在)的变化,玉器不再拘泥于政治制度的束缚,脱离等级制度的体系,冲击了等级秩序,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阶级斗争的客观本质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例2】(2017·课标全国Ⅰ,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道:“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答案B】

本题通过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讲到的政策,试题体现了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的客观本质:就是各个阶级按照自己的利益要求,通过经济、法律、伦理、军事和政治的手段,重新调节与其他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这一基本观点。陕甘宁边区政府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题干文件内容包括“地主、资本家”的平等权利,这也是体现了“通过整治等手段,重新调节与其他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理论体现。

三、利用唯物史观进行主观题技巧的培养

利用唯物史观进行主观题40题答题技巧的培养。

【例3】(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40)以古今贯通的方式考查清代人口膨胀和压力的问题,回应了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和人口红利问题。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

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到民国……是“迟婚与节育”。

(1)……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脹的原因及其影响。

(2)……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解析】本题通过回顾清代人口的增长问题,引导考生进行多向的立体构思。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及统治者的励精图治特别是“康乾盛世”,清代引进了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等原因,尽管当时的生产工具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但还是导致了清代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影响深远。唯物史观告诉人们,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诸因素的制约,同时它对社会的发展也起着促进或延缓的反作用。当今,面对老龄化、城镇化、农村空巢化、海外移民潮等问题,中国应实施适合本国国情的人口和生育政策。

责任编辑黄博彦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阶级本题
中考英语易错题解析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
阶级不消灭 我们就要贴“阶级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