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功能训练治疗视疲劳在青少年屈光不正防控中的作用研究

2020-04-05 09:25宋莉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20年2期

宋莉

【摘 要】目的:分析视功能训练治疗视疲劳在青少年屈光不正防控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76例青少年屈光不正视疲劳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实验1组与实验2组,每组88例。实验1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措施,实验2组患者实施视功能训练,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2组患者一年后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明显高于实验1组85.2%,实验2组眼视力、症状积分以及眼屈光度数明显优于实验1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青少年屈光不正视疲劳患者时应用视功能训练,不仅能够有效的控制青少年屈光不正进展,还能够在青少年屈光不正的防控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屈光不正;视功能训练;视疲劳

【中图分类号】R77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2-0281-01

屈光不正不仅是一个全球性医学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已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而青少年群体屈光不正发生率正呈现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小,社会、家长以及老师应当引起高度重视[1]。本次研究主要分析视功能训练治疗视疲劳在青少年屈光不正防控中的作用,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期间,共收治176例青少年屈光不正视疲劳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实验1组与实验2组,每组88例。实验1组男性48例,女性40例,平均年齡为(12.5±1.4)岁;实验2组男性41例,女性47例,平均年龄为(12.6±1.7)岁。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P>0.05,可进行临床对比。

1.2治疗方法

实验1组:采取常规矫正屈光不正治疗方法。

实验2组:基于实验1组治疗方法基础上,加入视功能训练,主要操作包括:(1)患者于每晚睡前滴一次滴眼液(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2]。(2)采用推进法对眼部进行调节训练:在每次进行阅读时,将阅读距离调整为40cm,将2个Ds镜片水平放在眼前看文字,当文字从模糊转至清晰后,将轴杆翻转,再次看文字,将这作为一个周期,每分钟应当翻转20个周期,且双眼与单眼都应当进行训练,而双眼的差别应当不大于2个周期。(3)实施聚散球训练,对患者双眼的集合运动能力进行训练,提高患者的集合运动能力,有效缓解患者的疲劳症状。(4)实施同视机训练,使用两个镜筒来分开患者的两眼视野,左眼观看左画片,而右眼则观看右画片,利用凸透镜把物像投射至患者两眼视网膜中的一定位置之上,再利用患者视中枢传送至视皮层中,并进行综合的分析与加工,促使患者的双眼在看物像的时候,可以合二为一[3]。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眼部指标。

1.4评价标准

(1)治疗效果:共分为3个等级,即无效、有效与显效。①无效指的是患者视疲劳症状并未得到改善,且矫正视力降低、屈光度数上升;②有效指的是患者视疲劳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而矫正视力并没有变化,屈光度数也没有进展;③显效指的是患者视疲劳症状已消失,且矫正视力上升,屈光度数下降。

(2)治疗前、后眼部指标:①症状积分:采用问卷方式进行评分,分值越高,则代表患者症状越重;②屈光度:使用对数视力表以及综合验光仪进行测量,患者屈光度越高,且视力越高,则代表病情改善的越好。

1.5统计学

本次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分析,以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T值进行检验;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用x2进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一年后的治疗效果

实验2组患者一年后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明显高于实验1组85.2%,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部指标

治疗前,两组眼部指标并无明显差异;在经过1年治疗后,实验2组眼视力、症状积分以及眼屈光度数明显优于实验1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屈光不正的出现并非是一种偶然因素,它存在着如视疲劳等前驱症状,从而延伸成为屈光不正。一旦患者出现视疲劳症状,可导致其发生屈光不正,增快患者屈光不正的进展,而且还会伴随着出现视物模糊、头痛等症状,使得患者无法长时间看书、阅读,进而对患者的生活及学习造成影响[3]。而视功能训练通过采用推进法对患者眼部进行一系列的视功能训练,如同视机训练、聚散球训练以及眼部调节训练等,以此来改善患者睫状肌速度、力量、幅度等指标,改善睫状肌状态,以此来提高患者眼睛疲劳能力,改善眼部的不适症状,降低其屈光不正的度数。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2组患者一年后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明显高于实验1组85.2%,实验2组眼视力、症状积分以及眼屈光度数明显优于实验1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治疗青少年屈光不正视疲劳患者时应用视功能训练,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不仅能够有效的控制青少年屈光不正进展,还能够在青少年屈光不正的防控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战名书,王晹. LASIK术后视觉训练对视疲劳和视功能的效果观察[J]. 生命科学仪器,2017,15(05):45-47+55.

[2] 李春敏. 视功能训练在儿童弱视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 25(10):1637-1640.

[3] 郭亚宁. 双眼视功能训练在巩固弱视治疗中的作用[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 2(34):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