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扶贫论述在民族地区的实践与启示

2020-04-07 03:35潘志华
新丝路(下旬) 2020年3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启示实践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习近平扶贫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构成,是指导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理论法宝。民族地区地处偏远,民族众多,面积大、范围广、贫困形态复杂,扶贫任务艰巨,能否在2020年之前实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整体脱贫,使其与全国其他地区一道同步迈进小康社会,这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也是全国脱贫攻坚战的“硬骨头”。笔者以习近平扶贫论述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贯彻落实为例,探究扶贫论述在民族地区贯彻落实的实践成效及发展启示。

关键词:习近平扶贫论述;民族地区;实践;启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习近平扶贫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构成,是指导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理论法宝。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攻坚时期。在这关键时刻,做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贯彻落实习近平扶贫论述思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既是民族地区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责任。

一、习近平扶贫论述在民族地区的实践

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精准脱贫全面启动。位于祁连山北麓脚下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国务院确定的28个人口较少民族县份之一,也是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纳入比照藏区扶持政策范围的县区之一,2013年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全省“插花型”贫困片区扶持范围和全省扶贫攻坚交通先行示范县。2014年底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5个,贫困人口69户200人,贫困发生率为0.78%,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6080.2元。

自习近平扶贫论述思想贯彻落实以来,该县按照“村有一主导产业、户有一致富门路、人有一致富技能”精准脱贫要求,突出资源禀赋特色,坚持以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快速提高为核心,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通过帮助贫困村理思路、定规划、夯基础,为困难群众增收致富找路子、选项目、推技术、育产业,加快推动富民多元产业发展,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村容村貌、人居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17年该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720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达到11876元,5个精准扶贫村所涉及的4户12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1.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绿色主导产业。从2015年起,该县陆续出台支持绿色畜牧业发展的意见,设立600万元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大力发展舍饲养殖、推进畜产品精深加工、扶持养殖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提升品牌知名度等措施促进畜牧业增值,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2017年共建成养殖小区(场)10个,创建标准化养殖示范村9个、示范乡1个,“三品一标”比率达到45%以上,形成以草为主、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实现粮、经、饲种植结构科学布局。

2.立足文化底蕴,发展三产服务业。该县依托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以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推进绿色畜牧业与特色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旅游业,大力发展牧家乐、家庭旅馆、特色餐饮等三产服务业,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在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培育农牧家乐12户,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立足特色产品,拓展电商销路。该县积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牧业”生产模式示范点创建,采取“政府+电商企业+农牧户”发展运营模式,搭建“网货下乡”和“山货进城”平台,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全面提升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创新农牧业生产模式,促。建成运行淘宝网肃南O2O体验馆,入驻企业(店铺)10多家,开通乡镇服务站网店2家,5个贫困村均建有村级服务网点,5个农民合作社建立农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平台,销售鹿产品、牛羊肉、锁阳、野生蘑菇等30多种产品,促进农牧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

4.立足三农服务,夯实金融支持。该县建成便民金融服务网点65个,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均设置便民金融服务点,实现了金融服务组织全覆盖。截止2017年底,全县累计发放2年期草食畜牧业贷款8911.5万元、3年期精准扶贫专项贷款300万元、支农再贷款5500万元。为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发放扶贫贷款1300万元,其中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60户300万元。

5.立足脱贫帮扶,提供技能培育。该县坚持扶人、扶智更扶志,紧扣各乡(镇)产业发展实际,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扎实开展各类科技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7期282场(次),开展现场培训指导210场(次),聘请、抽调市县专兼职培训教师45人,培训农牧村劳动力7423人(次)。在5个精准扶贫村举办畜禽养殖培训班9期,培训贫困劳动力135人,使80%以上的劳动力普遍接受了3-4次培训,80%以上的群众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群众思想观念有了突破性转变,巩固脱贫成果的愿望更加强烈、行动更加自觉,自我发展意识不断提高。

二、民族地区脱贫困境和瓶颈

受历史、自然等因素综合作用,民族地区多维贫困特征明显,从全国贫困分布状况看,全国4个连片特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就占11个,占总数78.6%;全国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片区贫困县为839个,民族地区就有458个,占总数51%,贫困人口多,分布范围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短板。

1.基础设施薄弱化。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远贫瘠的山区,地形地貌复杂,高原、荒漠、山地纵横交错,自然、气候条件恶劣,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区。由于生存条件恶劣,生存資源匮乏,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空间有限,很难形成支撑区域发展和农牧民小康的支柱产业。如肃南县地处偏远山区,人口居住分散,基础设施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讯难依然存在。

2.产业结构单一化。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大多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体系不完善,发展条件差;主导产业以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畜牧经济为主,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水平低,特色产业不能形成规模,产业基础弱;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减贫任务重;科技投入不足,人才严重匮乏,劳动力素质不高,掌握的生产技能少,脱贫致富能力弱。如肃南县经济总量偏小,优势产业还处在成长期,新兴产业开发不足,后续产业缺乏支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面临着增加经济总量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双重压力,发展转型难度较大,加之受自然条件制约和消费观念影响,该县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和非消费性现金支出过大。

3.牧民增收困难化。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相对滞后,群众观念守旧,靠天吃饭、逐水草而居思想根深蒂固,难以接受新生事物和社会文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其次,农牧民总收入中转移性收入比重较高,依靠农牧业产业转型和发展三产服务业收入比重较低,且畜产品价格易受市场波动影响极不稳定,加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后的配套产业培育尚未形成规模,一些群众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

4.集体经济乏力化。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102个行政村中,97个村有集体经济收入(其中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达到47个,最高的达到99.7万元),但收入来源为集体草场草补费和租赁费。随着村集体草场划分到户,部分村将失去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加之大部分行政村为牧业村,山大沟深,不具备创办经济实体条件,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难度加大。

三、习近平扶贫论述贯彻落实的启示

民族地区要摆脱贫困落后,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既要依靠国家支持、发达地区支援,更要依靠自身的艰苦奋斗。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要以习近平扶贫论述为指针,精准识别自身优劣势,精准定位发展方向,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围绕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加快实施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着力补齐短板,全面提升基础支撑和保障能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的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1.完善发展规划,优化资源配置。要对现有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安排、配套规划,提高扶贫开发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地方实际,研究制定完善发展规划,建立对口帮扶常态化机制,点面结合,分区域、分片区确定特色优势产业,深挖现有优势特色产品潜力,逐年确定一批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在全面落实项目资金“五个倾斜”基础上,大力实行重点倾斜政策,加快完善农牧村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通过整村推进方式,确保农牧村实现走水泥路、用动力电、喝安全水、住小康房的目标,营造干净整洁、山清水秀的人居环境。

2.创新脱贫模式,融合产业发展。精准脱贫就是要把牢脱贫攻坚“收入”这一核心任務,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引导农牧民在舍饲养殖、订单农业、劳务经济上下功夫,着重扶持农牧民广泛参与旅游等三产服务业,不断提高农牧民创业、就业和增收致富能力,突破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小、散、乱和无资金、无市场、抵御风险能力弱的“瓶颈”问题,确保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要创新脱贫模式,改进帮扶工作方法,坚持参与式帮扶,建立正向激励机制,采取生态补奖、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办法,将帮扶措施与困难群众参与挂钩,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培养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能力。引导农牧民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结合各自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求等,挖掘整合当地的生态资源、人文资源、历史古迹、传统习俗、风土人情,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真正体现个性特色,品牌发展。

3.精准对靶定向,补齐发展“短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要对照帮扶村发展需求清单,重点围绕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农牧村环境改善、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建强基层党组织等方面抓差补缺、突出“短板”补齐,做精、做实、做细脱贫攻坚工作。要建立农牧村住房动态监测和县级财政危房改造补贴机制,及时改造符合标准的农牧村危房。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进一步完善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开展数据分析研究,针对不同类型的贫困问题分析致贫原因,根据不同贫困类型和不同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实行精准施策,因人施策,“一户一策”。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改革创新的思维推动扶贫开发,针对制约贫困村发展瓶颈问题,围绕培育主体、激活资源、降低成本、提升效益、抵御风险等,从政策、体制、机制方面入手,打造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真正使农牧村的各类生产要素活起来。

4.解放思想观念,激发内生动力。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精准脱贫要从侧重于“资金扶贫”“项目扶贫”向“智力扶贫”转变,在帮助帮扶户理清发展思路,扎实做好增收产业培育的同时,做好对帮扶乡村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和组织发动工作,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物质脱贫的同时实现精神脱贫。要根据群众意愿和发展需求,指导做好致富技能培训等工作,提高困难群众“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并以典型示范、现身说法、经验介绍等多种方式促进帮扶户思想转化,鼓励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激发贫困户参与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探索完善贫困户的退出机制,通过考察贫困户收入、住房、生产能力等具体指标使贫困人口有序退出,将返贫率降到最低。

5.发挥“兜底”作用,增强保障能力。全面落实农牧村低保、社会养老保险、新农合、“两孤一残”等社会保障政策和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农牧村特困户生活救助、临时补助和大病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村户联系”的管理服务模式,推广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信访工作模式,深入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引导群众依法合理表达诉求,做到把问题解决在源头、解决在基层,有效维护基层群众的合法权益。

6.培树乡风文明,“领跑”美丽乡村建设。要加大贫困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发动部门、企业和社会多方参与,人、财、物有机结合,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挖掘、整理和利用民族地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从这些文化瑰宝中汲取乡风文明营养,从中提炼村庄精神,弘扬乡贤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劳动光荣、勤俭持家、邻里和睦、孝亲敬老等传统美德,通过阶段性文明乡风培树,让“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教育和引导困难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光荣脱贫、勤劳致富、服务社会、贡献国家,引领文明向善新风尚。

总之,实践证明,习近平扶贫论述思想是打赢中国扶贫攻坚战的行动指南,有了这个行动指南,民族地区就能举全党全社会之力,自力更生,攻坚克难,奋力有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同步建成小康的伟大梦想!

作者简介:

潘志华(1973--)女,裕固族,中共党员,甘肃省肃南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甘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党代表。研究方向:党的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启示实践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