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的旅游外宣翻译策略

2020-04-07 03:50申德安
大经贸 2020年1期
关键词:良渚走出去译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文化“走出去”战略思路的指导下,良渚非遗旅游外宣翻译所应遵循的原则及经常采用的翻译策略,试图为我国非遗文化的外宣翻译提供一定的指导,推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走上世界舞台。

【关键词】旅游外宣翻译非遗文化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外联系与交流日益紧密。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不断推进,各地的跨文化传播,尤其是特色民族文化传播更是力度空前。中国努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要融入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在中西文化交流中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逆差状态,文化的输入与输出呈现极不平衡的态势。文化兴盛是国家民族强盛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建立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之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了时间和历史检验,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在国际世界中不断增强,讲好中国故事、弘扬非遗文化根脉,将中国的非遗文化搬上世界的舞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国家对外文化形象的整体提升,并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刻不容缓的任务。

2019年6月,杭州良渚古城遗址成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着“文明的曙光”之称的良渚古城遗址,正式被世界认可,标志着中华文明存世5000余年的重要例证获得国际公认。良渚古城遗址成为继西湖和京杭大运河之后,杭州又一张展现中华文明历史的国家名片。中国特色文化是否能够顺利地“走出去”,是否能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力,外宣翻译扮演着极其重要的媒介作用。准确形象的外宣翻译不仅可促进文化交流,有效地推进“中国文化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还能以塑造积极良好的国家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

二、旅游外宣翻译的目的及原则

外宣翻译,顾名思义,就是以对外宣传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活动。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宣传中国非遗文化,助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外国游客对中国非遗文化旅游资源的认知度,激起他们对到中国旅游产生强烈的感情向往。中国不仅是文化大国,也是旅游大国。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传播契机和渠道之一。通过非遗旅游外宣可以向世界展现东方文明的精髓,促进中国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与我国的名族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不谋而合。

然而非遗项目中有许多盖着中国文化特色烙印的独特表述,即中国文化专有项。文化专有项在目的语文化系统中不存在对应项,因此当原文中的功能和涵义转码为目的语是往往发生翻译困难,致使目的语文化中的读者难以理解或接受(Aixela,1996)。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在翻译时有必要充分考慮到中西文化差异。黄友义教授指出,外宣翻译需要翻译者熟知并运用“外宣三贴近”原则:一为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二为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三为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1]。这要求译者既要结合原语的特点,也要充分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需求以及思维习惯,在进行外宣翻译时,及时分辨出文化间细微的差异并调整翻译策略,已达到外宣翻译的最佳效果

三、良渚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策略分析

3.1直译

非遗文化的外宣翻译主要采用直译、意译与省译三种翻译方法。纽马克将直译定义为“即使语言环境变化也依然要尊重目的语的句法结构的翻译方法。”直译在翻译时做到了目的语文本与原语的一一对应,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语法结构等,是对原文绝对的忠实。

许多特色非遗文化词在英语中并没有对等的参照物,存在文化空缺现象,无法直接翻译。对于特色鲜明且知名度较高的中国文化专有项,可采用音译法或音意结合法进行直译。例如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瑶山玉匙便可直译为“Yaoshan Jade Spoon”。良渚博物院展厅中的译文:

例1:良渚先民围绕对神的崇拜,设计出了以琮、壁、钺为中心,以区别阶层、标识身份、反映等级的玉礼器系统。

According to their worship of god, the Liangzhu ancestors designed a jade ritual system centering on Cong, Bi and Yue, to identify social statues, to distinguish social ranking and to tel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uperior and inferior.

良渚的玉文化与中国古代礼制的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例中的玉琮、玉壁、玉钺是古代礼制活动中使用的器物,古人以玉的颜色和形状,配合阴阳五行之说用以祭祀,或在重要场合彰显身份地位,用以保持统治者的尊严。玉字可以在英文中对应的通用表达JADE,但琮、壁、钺等特殊形制的玉器在英美文化中并不存在,译文中直接采用汉语拼音Cong, Bi, Yue对这几个中国文化专有项进行了的直译处理而没有对琮、壁、钺字进行解释说明,借此向国外游客传递一个信息:玉琮、玉壁、玉钺是三件具有特殊含义的玉器,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象征,突出体现了这些文化形象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只有保存了异质因素,即鲜明的民族特色的译文才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兴趣,因为这些异质因素超越了读者原有的文化认知范畴,赋予了他们全新的文化体验(张健,2008)。这种形式的文化输出越多,外国受众就越容易接受该文化词汇的音译形式,有利于促进中国本土文化在“走出去”的同时保持自身特色,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直译或意译时造成理解上的误差。在出现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时,适当地保留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真实地再现与目的语读者文化截然不同的中国特色文化,让读者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特色很有必要。

3.2意译

运用直译手法,尤其是音译法能实现原文和译文在形式和结构上的对等性和相似性,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内涵。但是,直译具有一定局限性。由于汉语和英语语系以及中西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盲目直译容易导致译文繁冗、晦涩,反而造成理解障碍,影响跨文化信息的准确传递。当直译无法准确表达原文的含义时,一般需要进行意译。意译法的前提是两种异质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性与相通性,差异性不言而喻,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相通则为意译法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

例2:2018年6月28日,在中国东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的中国时尚大会上,模特展示了一件作品。来自中国的19位顶级时装设计奖获得者提交了受良渚文化启发的创作作品。

A model presents a creation at the China Fashion Conference in Hangzhou City, East Chinas Zhejiang Province, June 28, 2018. Nineteen top fashion design award winners from China offered creations inspired by Liangzhu culture, also known as jade culture, named after archeological sites in Liangzhu in the northwestern outskirts of Hangzhou.

此處如果不对良渚文化进行适当的阐释,外国观众可能很难看懂这些模特所展示的作品所呈现的文化含义。

非遗文化词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想要让译文同时准确传达表层意义和文化意义是十分困难的,必须做出一定的取舍。译者首先需要跨越源语的表层含义,准确理解其深层含义,同时在目的语中找到能够准确表达源语含义并符合目的语读者认知的对等表达,这对译者的要求非常高,译者不仅需要在两种译介范围内具备大量的知识储备,还要有丰富的翻译经验和强大的创造力。但实际上由于非遗文化的民族独特性,在外宣翻译的实践中意译的使用频率并不高。

3.3补译

传统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受到传播范围小,知名度不高的局限。在外宣翻译过程中,需要结合背景知识和双方语言表达意义的方式,作出补充翻译,从而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架起互相理解的桥梁。这种补充翻译是一种解释性的补充,一种解释性的翻译。正符合学者纽马克即认为解释也是一种翻译的观点(As a last resort, explanation is translation).

例3:博物院常规展览面积4000余平方米,分为3个展厅,1个临时展厅和若干其他功能区。

Inside the museum, therere 3 regular exhibition halls (separately exhibiting “Discover and Pursue the Truth”, “Liangzhu Ancient State” and “Liangzhu Culture”), 1 temporary exhibition hall, and other functional blocks such as dedicated warehouse for cultural relics and public leisure facilities.

中文概况部分简明扼要,对应的英译过程中增补了三个展厅的主题,解释了良渚博物院主要展厅功能,更好地宣传了良渚遗址的精髓,也能更好地吸引国外游客,达到外宣翻译的目的。

3.4省译

中文和英文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相比语言简洁,结构严谨的英语,“汉语中某些习惯表达法含有适度的冗余成分(王金波、王燕,2002)”,这是汉语在解释、修辞和语法上功能性特点。外宣翻译时,若对这些汉语的习惯性表述逐一进行翻译,必定会使译文过于冗长,影响读者的理解。

例3:良渚文化黑陶,品种丰富,形制规整,胎质细腻,色泽素雅,尤以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娴熟的轮制技术使每一件器物的制作得心应手,实用美观,给人以宁静肃穆之感。它们无疑代表了浙江史前制陶业的最高水平,同时与仰韵文化彩陶南北辉映,成为我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两座并峙的高峰。

The black pottery produced during that time was refined in shape and diverse in kinds, among which the burnished black ware is the most distinct in style.

在旅游文本中,博物场馆内展品的说明词一般文字简练质朴,鲜见辞藻华丽的修辞描述,比较注重科学性和客观性,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对照此例的中英译文,我们发现译文仅翻译了划线部分对黑陶的客观描述。而原文后半部分的评述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强烈的感情色彩,符合中文的语言特点却并不一定能在外国受众中引起共鸣,这些冗余信息在跨文化信息传递过程中会影响目的语受众的理解。对内宣传的模式不同于对外传播,外宣翻译应当对文本内容有所取舍和侧重。为了顾及国外受众对信息的需求,顺应其语言和思维习惯,本例译文简明扼要,对文本进行了预处理和有目的的选择,对主观性评述做了省译处理,符合“三贴近”原则,有利于提升外宣的效度,促进非遗文化的精准传递。

综上所述,直译、意译、补译和省译的使用都存在一定的条件限制,但这些翻译手法并不对立。每种语言都即相异又共通,每种翻译方法都服务于文化的沟通交流的顺畅进行。非遗文化的翻译应该充分考虑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和需要,考虑到英文受众的阅读习惯和认知模式,语言简洁,内容客观。外宣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翻译,目的在于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的特色文化以及优秀的民族传统,因此需要关注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差异,灵活选取翻译方法与策略。

四、结语

良渚非遗文化产作为浙江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对其进行译介传播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中西民族文化交流与合作意义重大。然而,外宣翻译作为传播媒介无可避免将会涉及到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的转换,必须充分考虑非遗文化外宣翻译过程中的跨文化因素,因时因地、根据文本特点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在确保原文语义的准确传递的基础上,也要把文化信息准确地传递出去。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要加快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步伐,相关译者依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 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 中国翻译, 2004(06)

[2]雷宇,孙艳艳,文物英译方法浅析-以良渚出土文物为例. 文教资料,2019(1)

[3]骆萍. 中国文化“走出去”之外宣翻译策略探讨.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9(4)

[4]文晓华.良渚玉文化之外宣翻译. 文教资料,2019(11)

[5]王金波,王燕.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汉英翻译的冗余现象[]]. 中国科技翻译,2002(4)

[6]张健.全球化语境下外宣翻译“变通”策略刍议[J]. 外国文学季刊,2013(1)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2014年度科研课题“解释性翻译及其在外宣翻译中的应用”--以浙江旅游外宣为例(Y201432473)

作者简介:申德安(1980-),男,湖北浠水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

猜你喜欢
良渚走出去译文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良渚保护大事记
译文摘要
“玉”见良渚
I Like 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