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学习空间:发现最美的生长

2020-04-07 17:45朱燕芬
江苏教育 2020年4期

【摘要】空间,既是学校的硬件也是软件,对外展示形象,向内满足学习需求,只有开始没有结束。一个空间在建造意义上的告一段落,恰恰是全新的开始,即“生长”思维。教育空间中自古以来就有“非正式学习”,而现代学校中“非正式学习空间”更重视在公共空间规划更多的设施设备,以满足社交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不同需求。

【关键词】学校建筑;非正式学习空间;最美的生长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0-0044-02

【作者简介】朱燕芬,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161)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一所有灵魂的学校,处处充满着生命的律动,建筑关照到人性,才能与文化融合,才会高度契合学校的教育哲学、教师的职业追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空间之美与办学之道:重新认识学校的非正式学习空间

学校空间由正式学习空间、非正式学习空间以及混合空间(包括对话交流空间)整合在一起。所以,对我们的感官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不管是墙面的色彩,还是光源的品质,空气的质量和温度,有完美的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学校,具有灵活性,能顺应多种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和组群规模,能从学习空间的角度、学习空间的搭配以适应不同学习的需求,从而带给学生最生态、最直接、最舒适的体验。

1.非正式学习空间,教育哲学的落地生根。

校長的空间领导力,诠释了教育哲学的落实与变迁。笔者对建筑设计一向比较敏感,很喜欢日本的民宿,干净、整洁,小巧而精致,很有设计感,因此欣赏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建筑设计理念———让美丽的光线与生活的体贴等元素融入建筑空间。所以,在校园空间改造的时候,融入这种与自然的息息相通的理念,彰显学校的教育哲学———“教育即生长”,让校园建筑空间能够叙说校园生活的动人情节,让学生获得秩序感、场所感、参与感,在不经意间打动人心,从而影响一个人,或者一所学校的品性。

2.非正式学习空间,育人目标的直观体现。

建筑在本质上是视觉和空间的符号,它以各种方式组织内外空间,并以自身的客观实体和外在表现折射出对学校现实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我校由于最初的建筑布局的固定化,在改造空间时,基于“活泼泼”这个育人目标,将整个学校打造成学习社区,灵活的家具元素以及允许学生移动家具的规定,可以满足学生按自己的需求,设置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学生在这里,可以找到或者互动,或者安静,或者专注的学习环境。

3.非正式学习空间,校园地域的文化表达。

2016~2017年,学校在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了学校停车场的改建,真正实行人车分流的同时,辟出秘密花园,从而享受晨曦和黄昏中的一路花香,丰盈内心;改造校园,补充经典故事,提供三四年级学生大课间活动空间,拓展内心视野;改造五楼阁楼,创建一个观摩教室和一个烙画工作坊,丰富动手实践;创建“拾光里”,师生交流研讨,从而发现最美的生长,丰润内心世界;投入较大经费改造整个学校网络,创建“E学习空间”,随时随地无时空学习,丰富学习生活。

二、空间整合与学习方式: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学习探索

学校重点打造3大空间,重在重设、变革和对学生的长期影响。满足5个元素:师生共为设计者,支持建构与创造,自然合作与协同,无处不在的分享与展示以及安静与自主,从而让每一个空间都具有生长性、存在感。

1.变“过渡空间”为“专业学习社群”。

如今,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信息记忆,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有效沟通等素养成为学习的重点,这种深层次学习意味着教师要放弃控制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空间替代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教室,这就使得我们需要关注学习者的空间需求,让学生走出教室,让学习随时随地发生。其实,良好的非正式学习空间也可以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改善教学形式,为学习者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提供客观条件。

2.变“个体娱乐行为”为“群体娱乐行为”。

20世纪70年代,大部分学生的娱乐方式是和同龄孩子一起玩,一起消磨休闲时间,在共同玩耍过程中获得娱乐的体验。20世纪80年代,电子游戏逐渐进入普通家庭,和学生近距离接触,到如今,学生的娱乐时间,已经大量使用Ipad、互联网来进行娱乐与玩耍,而这过程中,学生的社交能力在弱化。今天的学校都在不断压缩学生的娱乐空间,安全性已经成为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独生子女政策变大家庭为小家庭,使得群体娱乐的可能性减少。

3.变“严肃学习”为“诗意混搭”。

设计可以超越现实。校园空间的改造,可以率先突围,逆推教育变革。如今的社会,信息、创新、网络早已颠覆了旧的生产方式,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不同的教学模式对校园空间有着不同的需求。素质教育要求校园空间有判断的多标准和功能的多元化,对话式教育对校园空间有更高的要求,研究性课程要求整合正式学习空间和非正式学习空间,将学习区、研究区、交流区、展示区、故事区等统整在一起,形成“多项互动学创结合”的诗意混搭。

4.变“固定场所”为“讲述学校生命故事”。

学校马莉老师是一位英语老师,是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有激情,有理想,有创意,她的笔名叫田字格。学校为她装修了一间童诗工作坊,七彩靓丽的窗帘,炫紫梦幻的甜甜圈,整墙充满想象的童诗,让她在诗的田字格里尽情遨游,带着学生每天写,在微信圈时刻交流,一有灵感,一有收获,一有创意,就跑来和笔者交流分享,笔者也感受到她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