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环境的构建策略

2020-04-07 17:53章小英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0年2期
关键词:教育生态家校合作

【摘要】家校共育环境的构建直接关系着家校合作的成效。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只有不断搭建平台,引领家长与学校平等沟通、参与共建项目,在情境中了解信任学校、感悟教育艺术,才能获得合作动力,生成无限精彩。

【关键词】环境育人;家校合作;磁场构建;教育生态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5-0011-04

【作者简介】章小英,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江苏如皋,226500)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品德与社会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工作者。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关联的,只有家校紧密合作、协同一致,形成和谐“共慧”的良好共育环境,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每一个家庭落地生根,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家长朝向美好,我们的教育才是有质地、有未来的。

一、平等沟通中走向认同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针。若想家庭教育健康、绿色、有生命力,学校就得不断引导家长澄清观念,更新认识,让科学育子观统领思维、指导言行,进而为孩子成长输送正能量,为家校协同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1.线上直通,微课奉献。

江苏省如皋市教育局充分运用“如皋教育发布”微信公众号,面对全市15万家长,邀请市内优秀校长、教师为全市家长线上授课。所选话题关注教育热点、契合实际,如“切莫忽视孩子生活习惯的培育”“劳动———孩子不可或缺的营养”“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怎么办”等,真正做到了坚持需求导向、坚持同生共长、坚持创新发展。每期微课出炉后,学校德育处都会组织教师先行观看,根据本校实际制定“导看单”,然后及时发送给每个家庭,鼓励引导他们亲子共同观看。学校要求家庭看完后,亲子共同反思并填写“自我对照提醒单”,家庭成员共同学做,拍成微视频后进行评比。通过这样的具体要求,每一期微视频都能走进家庭,真正发挥传播引领价值。

2.亲子沙龙,倾听心声。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与孩子要能倾听彼此心灵的声音,这是家庭教育得以有效实施的基本原则。为此,学校努力创设情境,搭建平台,让家长在真实现场感受倾听的魅力,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比如,为了让家长更真切地感受“阅读”的重要,我们开展了“共慧阅读沙龙”。首先,我们在家长群里发布沙龙活动公告,请有意愿与教师在两个星期内共同认真读完一本书的家长自主报名,我们给自主报名的家长发放共读书籍,由他们边阅读边摘录推荐书中精彩段落,与其他家长即时分享;共读结束后,我们会邀请报名家长与学生代表、教师代表一起举办阅读沙龙。沙龙由四个环节构成:一是“考”,从书中选择表达核心观念的语句,以填空的方式让学生考查家长,从而聚焦关键理念,明确“读”的迫切性与价值;二是“思”,让学生说说“最不喜欢家长哪些督促阅读的言行”,让家长说说“最不满意孩子的哪些阅读行为”;三是“议”,在聆听了彼此心声后,我们就围绕问题组织教师、家长、学生三方畅谈,请两名特级教师逐一剖析评点;四是“读”,请现场家长朗读书中自己最有感触的一段文字,共同回味咀嚼。这样的沙龙,直击家庭真实生活,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实效性。

3.个性互动,直面困惑。

每个家庭遇到的教育问题也会有不同,这就要求我们重视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于是,我们有了“校长热线”,每个年级一个蹲点校长,家长可以来电咨询,可以预约面对面交流;有了“公益咨询”,学校全体行政人员和优秀教师组成志愿服务团队,利用周末时间对有困惑的家长进行个别指导;有了“家教导师”,我们鼓励全体任课老师担任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导师,建立起稳定的指导和服务关系,给予“私人定制”式的持续关注,让专业支持浸润到日常的家庭教育服务中。

二、半日开放中赢得信任

“老师,我家孩子课上会举手发言吗?”“我女儿在班上有朋友吗?”“我儿子中午在食堂能吃饱吗?”经常会有家长向老师咨询这些问题,一方面表达着他们对孩子成长的关注,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的担心与焦虑。于是,我们开始了“半日开放”体验活动,开放日里,家长们和孩子一同走进校园、走进教室,一起学习、活动。

1.课堂观察哨。

上课了,家长们也正襟危坐,一边聆听教师的教学,一边不时瞄着自家孩子。看到孩子举起了手,眉眼里满是欣慰;看到孩子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毫无反应,不由透出焦急;看到孩子们小组讨论自然有序、合作展示精彩纷呈,不由得啧啧赞叹……就这样,在情绪的起起伏伏中,家长们与孩子一起朗读、思考、计算、表达,与老师一起倾听、点评,见证着孩子们的认知走向清晰、思维走向纵深。一节课结束,有的家长搂住了孩子,迫不及待地交流观课感受,或表扬或建议;有的则围住了老师,开始从孩子的课堂表现谈习惯、聊思考。当然,我们也发出“课堂反馈表”,恳请家長们直抒观察感受,提出中肯建议。可以说,这样的课堂观察犹如一粒火种,激起了家长们的关注与思考。

2.活动直播场。

每次开放日,学校各年级都会精心安排主题活动,让家长参与其中,感受活动的真实价值。比如,三年级组织了亲子游戏,幕布后面伸出十多只家长的手,让孩子们迅速辨认自己爸妈,由此引导学生观察家长的手,讲讲“手的故事”,感受家人的爱;五年级组织“生态盆栽展评”,上百盆盆栽全都是学生们的劳动结晶,他们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做成不同形态的花盆,种上绿植。家长们参观、评选,惊讶于孩子们的创造性之时绿色生态观也悄然走进每个人的心田。家长们由衷感叹道:“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些活动能培养他们的各项能力,向所有辛勤付出的老师们致敬!”

3.事务共议厅。

每次开放日我们都会组织参加活动的家长围绕需家校协同的事务交流、商讨。比如,一年级有一百多位家长来了,年级组长就围绕“如何引导孩子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和他们谈开了,大家各抒己见,很快便形成了决议:(1)让孩子每周做一棵“汉字树”,比比谁的“汉字树”枝繁叶茂。(2)举行识字“闯关赛”,评选“识字小能人”“识字小达人”。这样的事务共议,营造了良好的民主氛围,让家长也成为管理主体,彼此在聆听与碰撞中达成了共识。

可以说,半日开放体验活动,让家长“走进来”,不仅能促进教师规范教学言行、提升专业素养,而且能促进家长感悟教育理念、探寻育子艺术,能增强家校之间的了解与信任,有效推动彼此之间的合作,达成共赢。

三、项目共建中生成价值

家庭与学校的关系,一定是同盟协作的关系。作为学校,我们要努力让家长参与学校的一些“项目建设”,让他们在行动中强化“我是学校一分子”的角色认同,在付出中体验“和孩子共成长”的自豪之情,在引领中彰显“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的示范作用。于是,在开学初,我们就出炉“共建项目单”,号召家长们自行选择、积极参与、倾情奉献。

1.爱心护学岗。

每天学生上学、放学时段,聘请家长志愿者和我们教职员工一起导护,保障孩子们的安全。开工了,每天轮值家长早早到岗、迟迟离开;每位志愿者热情履职,拉开车门迅速把孩子带入学生通道,接过书包领着孩子过马路,引导接送车辆有序停放;微信群内主动交流值班体会、互相提醒,偶有事务缠身,便群内互相调换、确保歇人不歇岗……家长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担当,表达着“做学校同盟者”的坚定决心。学校行政人员每天都会抓拍志愿者们的美丽瞬间,用照片、短视频向教师、学生、家长传递美好。

2.午间故事吧。

学生在校就餐,充裕的午间时光是开展阅读的极好机会。为此,我们要求各班教师在观察、访谈中了解亲子阅读的现状,然后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午间故事吧”共建项目,和他们探讨“一起读”的不同方式。最后形成的方案是:每家选择一篇经典的作品,以童诗、童话、故事为主,用轮读、对读、猜读等适合方式,和孩子一起读,充分练习后录制成音频(时长控制在5至8分钟),交年级审核合格后,在午休时通过校园广播播放,并同步发送到班级微信群。我们坚信,每一个故事定能在孩子心中播下一颗幸福的种子,每一个榜样家庭定能引领更多的家庭共同领略亲子共读的美好。

3.家长微讲坛。

家长从事各行各业,他们中有的是能工巧匠,有的是某方面的专业人士,即使是普通人,他们在生活阅历中一定也积累了一些故事或感悟,这些其实就是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他们纷纷应邀走上了家长微讲坛。一位班主任无限感慨地在教育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这群神秘的‘老师,他们周五上班,带领孩子们认识书本以外的美丽世界,收获让孩子不一样的惊喜;这群有爱的‘老师,教室因他们的到来,格外充满活力;童心因他们的到来,格外欢欣雀跃;校园因他们的到来,共慧更显力量。”

每学期,学校都会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由孩子代替共建中表现突出的父母领取奖状,回家再给父母颁奖,让孩子为爸妈点赞。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与教师抱成团,真切体验到“家校同盟”的动人价值、“共生共长”的诱人成效。

四、案例剖析中看见生长

只有对各种事件深入剖析,才能知晓其中的得失成败,并使之成为营养,指导今后的生活。同样,我们在与家庭携手的过程中,也充分挖掘事件背后的意义,让彼此从中有所顿悟,获得启迪。

1.教育故事播报。

校园里,每天都会上演教育故事。我们就会选择一些典型故事,通过微信推送、儿童讲述等不同的方式,与各个家庭分享。比如,为了养成不乱丢垃圾的习惯,我们开展了一系列行动:请学校保洁阿姨列举学生给打扫带来麻烦的行为,录成微视频;班主任利用晨会时间对本班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并开展“给垃圾袋瘦身”活动;我们把随手丢的醒目垃圾拍成微视频,播送“寻主人启事”,请大家共同寻人;有时还调取监控,截下学生乱丢垃圾的镜头,请乱丢垃圾的学生担任校园卫生巡查员,并把每天捡到的垃圾送交德育处,谈谈捡拾的感受……街道环卫处送来了感谢信,说我们学校附近街道上的垃圾越来越少,打扫轻松多了,感谢开发区实小的每个孩子。我们传递这个故事,就是要让家长明白: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需要坚持不懈、一丝不苟,任何事情只要认真就会赢。

2.共性问题聚焦。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会敏锐捕捉一些共性问题,引导家长共同关注反思,改进家庭教育。比如,有一位语文老师在阅读学生日记时,发现有些学生的语言很粗暴,动辄就是“我真想把他揍成肉饼”,或“我想一脚把他踢到太平洋”等。于是他通过学生访谈、查阅数据、现状分析等方式,透过这一“文字表象”,探寻产生的根源,并形成一篇研究报告提交给家庭开展亲子阅读。在这样的剖析中,家长们知道了孩子观看的动漫和玩耍的游戏是需要引导的,知道了自身急躁、易怒、居高临下的情绪表达是孩子“心理暴力”倾向潜滋暗长的催化剂。

3.成长护照展评。

我们设计了学生“成长护照”,即根据各个年级学生发展的素养点,设计出一个个情境性项目,引领学生参与实践、积极探索,并及时记录小结,让成长留痕,为成长喝彩。每隔两个月,我们就对成长护照进行统计,评出若干名“明德共慧好少年”。我们不仅截取“成长护照”中的相關图文,做成展板,张贴到学校大道两侧的宣传栏,还把这些少年的事迹推送给家长。通过这样的展评,传扬故事,树立榜样,让家长更直观地感知到孩子的成长,激励他们更科学地引领孩子反思自我、不断超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学校只有通过多种路径,创设多种情境,让家长自动自觉卷入其中,感知教育的最好“发生”,才能构建家校彼此信任、乐于合作的和谐生态环境,才能激活家长不断追寻教育艺术的潜能,进而家校携手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保驾护航。为此,我们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都要竭尽全力、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教育生态家校合作
以文化人 品格提升
浅析自由意志对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基于城乡结合部小学家校合作问题的调查研究
关于深化心理危机管理中家校合作的建议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教育生态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