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教育体系模式及启示

2020-04-07 03:42杜作娟姜超岳建岭唐秀之黄小忠
高教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杜作娟 姜超 岳建岭 唐秀之 黄小忠

摘  要:文章主要探讨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应用科技大学教育体系及模式,通过对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创造性培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设计以及专业设置的分析,探讨其独特的发展背景和教育体系模式。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就业率为导向,为德国工业界源源不断地提供高级管理和高级技术人才,这种实用导向的高等教育方式可以作为我国高等工科教育的参考和借鉴,加强我国应用教育体系建设和创新研究,逐渐走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应用教育之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体系;人才培养;应用科技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4-0017-04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ses on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mode of th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Germa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By analyzing the creative cultivation,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as well as the professional set-up,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unique teaching method design and its uniqu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th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in the German education system. The system of Germa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llows a practical approach. It is using the employment as the guidance and continuously provides senior management and senior technical personnel for the German industry. This practical guide way of higher education could be used as a reference by the Chinese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system. It could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system of innovative research and which would help to gradually find a way to adapt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personnel training;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德國的教育体系以其世界一流的教育和一流大学而闻名,德国的高等教育传统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大学教育有着非常独特的模式和体系。德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驱者威廉·冯·洪堡(1767-1835)提出的“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思想至今仍被推崇为大学治学的指导原则[1]。德国高校不仅提供现代技术的最佳设施、多元化的专业人员,而且着重于提供一个富有启发性的课程,特别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工程师培训受到国际上的高度重视,与中国的工程师培训相比,它更具实际意义。

传统上来说,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包含三种不同类型的学院和大学,第一类是综合性大学(Universit■t),被称为技术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t,TU)或教育学院(P■dagogische Hochschule,PH),重点是坚实的理论教育,主要传授理论知识,课程以学术为导向,这些大学各自专注于特定的学科领域;第二类是艺术、电影和音乐学院,在各自的艺术领域提供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第三类是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FH),涵盖技术、经济学、科学和社会学科或医学等领域,重点是专业应用,提供以实践为导向的学术课程,非常重视实践培训,核心是公司的工作实习和较长时间的项目阶段。这种应用科技大学没有综合性大学那样悠久的历史,但有着非常独特的教育体系和发展背景,它“学以致用”的办学特色使之迅速发展,与综合性大学注重基础性和学术性的专业设置形成良好的互补,成为德国教育体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体系和模式可以作为我国高等工科教育的参考和借鉴,加强我国应用教育体系建设和创新研究,逐渐走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应用教育之路。

一、创造性及其培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德国战后经济和社会得到恢复和快速发展,随着在技术学院领域的标准化理念的确立,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应运而生,西德应用科技大学,主要建于1969年至1971年之间。随着应用科技大学的建立,联邦各州对科学和技术进步以及对它们的相关质量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科技大学在为工程教育提供了方法论和试验基地,在现有的培训设施中开展深化和细化教育,这些面向工业界的实用型的高级管理型人才和技术人才受到企业界广泛好评,随着教育需求上升,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到应用科技大学学习,应用科技大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2018年已经达到218所,相应的综合性大学只有106所,应用科技大学数量已经占到高校数量的一半以上(见表1),学生人数在2018年达到982188名,占高校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并且还在逐年增加。和综合性大学不同,应用科技大学规模较小,灵活性强,也有利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和变革。

作为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员,应用科技大学拥有独立的教育任务,以职业定位为目标,面向应用层面的研究和开发,有自己的研究计划,对研究成果的应用进行发展和推广,应用科技大学发表的研究结果被整合到企业培训中,使大学的研究成果迅速转为企业所用。研究课题通常面向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创新导向的研究与企业当前的培训相关联,国家和国家层面的招标投资资金也作为企业界研究项目的催化剂,这种以大学实践方法培养年轻技术人才的教育体系在德国企业界占据了主导地位,应用科技大学对这种跨学科的合作,促进应用导向的研究项目提供了一个支撑作用,加强了对应用科技大学和经济界,科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来说最为重要。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在人力和物力上的局限想要独立开发研究高科技项目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应用科技大学虽有大量的技术人才,但缺乏资金[4]。因此,应用科技大学和中小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合作主要包括委托研究和技术转让。

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设计

应用科学大学非常注重科学知识的应用,与行业经济紧密结合。应用科技大学的学习阶段一般分为基础学习阶段和实践阶段,共6-8个学期。基础课程阶段一般为前2-4个学期,以学习专业基础课为主,基础课程完成以后,学生可以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程,实际的学习时间为3-4年,其中应用科技大学的学士学位(Bachelor)学习年限3-4年,硕士学位(Master)学习年限2年,在这期间要有一个学期以上的工作岗位的实习,有的甚至包含两个实习学期。在实习期间,学生必须在公司或机构工作,获得工作经验,通过两个学期的实习缩短了学校教学和企业应用的距离,在公司或机构的实习往往是学生在大学毕业后找工作的好机会。

除了实习以外,应用科技大学课程还包含各种讲座、研讨会和实地考察,较少采用讲授法,课程常常以小组的形式呈现,训练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广泛而多样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职业选择和发展上有所帮助。

应用科技大学与企业的联系主要通过三种途径:

(一)培训整合

企业专门部门可向学校提供毕业设计的研究课题,解决企业新产品开发,生产流程的改革以及技术难题,与指导教授一起帮助学生完成论文,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出样品和参与安装加工和调试。相应地,应用科技大学设置的专业契合企业的需求,并根据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型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实践整合

学生将接受企业提供的应用性培训并完成实习,获得应用领域的经验。将理论和实践知识相结合,学生融入企业,了解企业整体规划、控制参数和生产流程,企业向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并参与实习生的指导和考核,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这种合作学习课程,大多数时候需要与公司签订合同。

(三)就业导向

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根据培养目标而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均面向职业,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5]。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与企业有紧密的联系,一般设在知名大公司的周围,表3列出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数量和学生排名前三位的联邦州及其应用科技大学的数量和学生数量。巴登符腾堡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和拜仁州是德国经济最为发达,大型和中小型企业最多的三个联邦州,相应的也有数量最多的应用科技大学,特别是作为大型企业戴姆勒、博世、保时捷、SAP、伍尔特(Würth)和通快集团(Trumpf)的总部所在地的巴登符腾堡州,是德国工业密度最高的州,同时也是欧洲经济实力最强大、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还有数千家中小型企业,应用科技大学几乎遍布全州,达到了40所之多。

三、以波恩应用科技大学(FH Bonn-Rhein-Sieg)为案例进行专业设置分析

波恩应用科技大学建于1995年,2017学年大约有9000名学生,大学分为三个校区:圣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校区、莱茵巴赫(RheinBach)校区和亨内夫(Hennef)校区。圣奥古斯丁校区以理工学科为主,莱茵巴赫校区以经济管理为主,化工系和自然科学院亦在莱茵巴赫,亨内夫校区主要是社会学方向。該校开设有5个系别,35个本科和硕士专业,优势专业为应用科学和经济学。

第一,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从图1可以看出波恩应用科技大学本科设有应用科学、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和技术新闻、计算机科学、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和经济学5个系别。以应用科学系下设专业作为例子来分析,在应用科学系里有6个专业方向:分析化学与质量管理、应用生物学、生物医学科学、化学与材料科学、材料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方法和科学取证。其中分析化学与质量管理、生物医学科学和材料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方法可获得硕士学位,其它三个可以获得学士学位。相比于综合性大学来说,应用科技大学的系别设置较少,但非常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专业方向以工程、化学和材料为主。随着全球化及其企业专业化分工的加强,企业需要大量机械、生物等技术人才,波恩应用科技大学开设了新的专业方向,如材料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方法、生物医学科学等新专业。

第二,专业设置的跨学科性。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特点,应用科技大学主要不是按照学科而是按照工程领域或技术领域划分专业,与企业需求相对接。从图1可以看到波恩应用科技大学的系别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和技术新闻在一个系别里。现代科学技术的急剧发展正在改变社会,对日常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技术新闻的领域也日益广泛,从能源、环境和移动等主题到媒体技术、IT、游戏和虚拟现实,再到工业自动化等,技术记者需要解释和质疑,也需要测试和评估技术,然后通过文字和图片,音频和视频,以及各种社交媒体等渠道专业地撰写和发布内容。这个专业设置的目的是将实践为导向的新闻教育与科学和技术基础相结合,使毕业生能够快速熟悉新的技术主题,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报道。同样的在应用科学系里也可以看到科学取证专业,专业方向是法医分析技能、犯罪现场和法律等科学教育,重点是对化学、材料科学和生物学的应用。由于各门学科间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复杂性,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模式相对于传统模式,跨学科研究在解决重大综合性问题的过程中具有越来越明显的优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研方法的多样性以及科研目的的综合性,人们逐渐认识到依靠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已无法更深入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成为一种新的趋势,现代很多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课题具备跨学科特征,解决这些综合性复杂问题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科学研究模式而必须从不同的学科领域运用不同的科学理论进行跨学科研究才能实现。

第三,专业设置的地域化特色。应用科技大学大多由各州创办,所以专业审批和设置由各州自行管理,各州根据本州的实际情况和企业需求控制专业设置,这就使应用科技大学带着明显的地方特色,与地区产业结构、自然资源结构或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注重校企合作,体现了应用科技大学灵活性的特点。波恩应用科技大学所在的北威州是传统重工业基地,以著名的鲁尔工业区闻名于世,也被誉为欧洲最大的工业区,主要工业领域包括化学工业、机械制造业、金属制造及加工业、汽车制造及配件业等,波恩应用科技大学的专业设置也体现了明显的地方特色。

四、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启示

近年来,由于欧盟教育体制改革,德国的教育体系也正在经历不断的变革,如高中改制从九年制到八年制,此外,作为博洛尼亚改革(Bologna-Reform)的一部分,学位系统也相应转为学士和硕士学位[8]。这些变革也说明了德国传统教育体制在不断的革新和调整,以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高校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除了对综合性大学的定位以外,也应从企业需要出发,特别是在“大眾创业、万众创新”[9],双创升级[10]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要从制度设计上与社会、企业密切结合,贯穿到组织管理、教学和科研每个环节。首先,在高等教育的学生就业观念和能力方面,以就业为导向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更早地树立自己的职业观,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有个更好的认识。其次,改革高校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加强实践课程,让学习到的理论部分可以在现实中实践和证明。这也要求高校各个专业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应该更加灵活,在课程结束时,学生根据他们的期末考试、演讲、作业以及实际项目的结果获得成绩。最后,加强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高校教育不仅是传授一般知识内容,更多地是需要培养一种思考能力,一种对不确定性和高度复杂环境的思考能力。产业转型和升级离不开大学教育的配合,针对面向应用的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缺乏,大学生参与度低等诸多问题,还需要一个长期改进,完善的过程。积极借鉴德国的应用教育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改进存在的问题,加强应用教育体系建设和创新研究,促进高校和企业间合作,逐渐走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应用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别敦荣,张征.教育理念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7):7-14.

[2][EB/OL].https://de.statista.com/statistik/daten/studie/247238/umfrage/hochschulen-in-deutschland-nach-hochschulart/.

[3][EB/OL].https://www.destatis.de/DE/Publikationen/StatistischesJahrbuch/_inhalt.html.

[4]王怡然.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与就业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4.

[5]谢勇,方宇,管旗.电子信息类专业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2(21):55-57.

[6][EB/OL].https://www.destatis.de,Statistisches Bundesamt Deutchland 2017.

[7][EB/OL].https://www.h-brs.de/.

[8]国务院以国发〔2015〕32号文件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6/16/content_9855.htm

[9]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9/26/content_5325472.htm.

[10]徐理勤.博洛尼亚进程中的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启示[J].德国研究,2008,23(3):72-76.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