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70 周年阅兵先进武器大盘点
——“导弹王牌”

2020-04-08 02:35石稼
黄埔 2020年2期
关键词:长剑弹头巡航导弹

石稼

2019国庆70周年大阅兵中,最抢眼、最让人震惊的莫过于那些先进武器装备的集中展示。在陆上作战、海上作战、防空反导、信息作战、无人作战、后装保障、战略打击等七大模块的集中展示中,每个模块都有让国人和中外媒体惊讶的亮点武器,集中展示了70年来中国在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水平和军队武器装备发展方面脱胎换骨式的巨大进步,体现了中国军队在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基于信息系统联合作战能力的大跨度提升。

被媒体誉为“王牌”“底牌”的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也是中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每次阅兵都能引起中外各界的广泛关注。此次火箭军先进武器装备的展示,集中在由“东风”家族导弹方队构成的战略打击模块中,主要包括东风-17常规导弹方队、长剑-100巡航导弹方队、东风-26核常兼备导弹方队、巨浪-2导弹方队、东风-31甲改核导弹方队、东风-5B 核导弹方队、东风-41核导弹方队等。

一、东风-17 常规导弹(DF-17)

此次阅兵是东风-17常规导弹的首次公开亮相。在东风导弹家族成员中,常规导弹作为火箭军战略打击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东风-17新型常规导弹,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制,能够全天候、无依托、强突防,可对中近程目标实施精确打击,普遍具有机动灵活、精准打击、快速高效等特点,是新一代中近程打击力量的尖兵利器。

公开资料显示,东风-17是一款中程、弹道式、单级、常规导弹,发射方式为垂直发射,大部分飞行轨迹按抛物线飞行,根据作战需要可在再入大气层前后进行滑翔变轨飞行。该型导弹属高超声速导弹,这与普通的弹道导弹的再入大气层段有很大的不同,它可以数倍于音速的速度作规避动作,飞行过程中可以转换攻击目标,突破反导弹拦截系统能力极强。据外媒报道,该导弹射程在1800—2500公里,速度高达10马赫,对敌方目标的打击精度低于5米。

该导弹虽属常规导弹,但其技术含量并不普通,主要是其采用的高超音速技术。高超音速武器是指以高超音速技术为基础,飞行马赫数大于5的武器,这意味着超音速武器可以每秒飞行一英里,而现代战斗机仅可以以马赫2或马赫3超速飞行。

外媒报道,东风-17的飞行轨迹大致分三个阶段:一是助推飞行段,这一阶段与传统的弹道导弹完全相同,红外特征明显;二是自由飞行中段,即所有助推器关机后的、向弹道最高点的爬行阶段和从弹道最高点向下飞行的下降阶段,这个阶段由于处于大气层外,飞行环境十分“干净”,而且飞行时间比助推段长一些;三是自由滑翔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在临近空间顶层飞行,飞行环境十分复杂,且弹头在大气层内外不停地高速机动滑翔、跳跃,再加上诱饵的释放使拦截变得极其复杂,是最难拦截的飞行阶段。

从东风-17的飞行轨迹可以看出,该导弹对敌人的最大威胁是弹道诡异。这种导弹的弹道除了不能预测拦截外,甚至对打击的目标到底是谁,往往都无法提前预测。有媒体报道,因为打击目标可以在500公里以上的距离内任意选择,也就是说东风-17的水漂弹头,可以滑翔弹跳5次下落,也可以滑翔弹跳10次才落下来,完全不可预料和提前防御。除此之外,该导弹系统还采用了十分复杂的制导技术,尤其是末端复合导引头,不但可以区分目标,还可以高速跟踪移动中的车辆、舰船等,打击能力极强。

/ 东风-17 新型常规导弹。

目前,国际社会和军事专家对东风-17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它使用了高超声速滑翔技术,二是可以携带核战斗部,核心是高超声速滑翔技术。从目前世界各国高超声速导弹的发展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采用冲压发动机,由飞机机载到高空发射,如美国研制的X-51高超声速巡航导弹;另一类采用火箭助推—滑翔的方式,如美国的HTV-2型高超声速导弹,东风-17导弹应该与美国的HTV-2类似。两类导弹的主要区别是高超声速巡航导弹采用冲压发动机作为动力,而助推—滑翔导弹采用无动力滑翔技术,关键技术点包括:(一)热防护技术,由于再入弹头不同于传统的弹道导弹弹头直接穿越大气层击中目标,而是一种较平滑或跳跃式的弹道在大气层内滑翔更长时间,因此对再入弹头的热防护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二)飞行控制技术,为了满足再入弹头反复进入大气层内外所带来的复杂控制需求,要求再入弹头采用气动控制与直接力控制复合控制技术;(三)弹头布撒技术,助推—滑翔高超声速导弹可携载布撒型弹头等多种弹头,为了实现对子母弹头的布撒以成功突防和击中目标,导弹必须在高速飞行与准确击中目标之间寻找平衡;(四)制导导航技术,主要采用惯性+GPS+雷达或红外末制导等复合制导技术;(五)推进系统技术,将采用非爆震的新型固体推进剂等;(六)飞行中通信技术,这种技术使飞行中的目标重新瞄准和捕获、毁伤评估成为可能;(七)目标毁伤技术,包括对各种固定和移动目标的毁伤技术等。

参照美国HTV-2一类的助推—滑翔导弹,可以看出助推—滑翔式高超声速导弹的工作过程:助推器点火升空后,助推滑翔导弹持续进行有动力飞行,并在三级或两级助推器陆续关机后,导弹(滑翔弹头)开始进入大气层外的无动力飞行阶段。当飞行到弹道最高点后,开始向下沿抛物线飞到临近空间,之后滑翔弹头开始在临近空间进行远距离的滑翔飞行,并最终俯冲和攻击目标。滑翔段从进入临近空间(距地表20公里至100公里的空间)的上层时开始,整个滑翔段分为两种,一种是较平滑的,跳跃较少的,另一种是大起大落的,全程跳跃的。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在最后阶段突然向目标发起俯冲攻击。这类导弹一般采用乘波体弹体设计,这种独特的气动外形设计,完全摒弃了传统飞机的气动升力原理,其布局不依赖于传统的气动升力,而是通过机身前部的倾斜平坦机腹、楔形机头共同作用,将前方高速气流进行压缩,把高速飞行中产生的超声速激波压在机腹下,利用激波的反弹力为飞行器提供足够的升力,HTV-2则像小船一样,乘着激波之上“破浪”前行。这种乘波体布局,不需要在飞机布局中突出传统的升力面,同时也能很好克服高超声速飞行时急剧增大的阻力。

从国外的发展情况来看,助推—滑翔高超声速导弹从一开始就被归属于常规武器,重点用于对高价值目标的远程精确打击,而不是大规模杀伤。但随着现在核弹头的小型化,高超声速武器也有可能携带核弹头执行战略打击任务。这也是西方国家关注东风-17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情报部门人士评估说,东风-17属于全新的中程弹道导弹,能携带核弹头或常规战斗部,并且可能配备可变轨的再入飞行器。

美国军方对东风-17的发展一直高度关注,认为“东风-17是世界上第一种专门为在实际作战中使用高超音速滑翔器而设计的导弹。这种新武器能携带常规弹头或核弹头,因特殊的飞行轨道而极难被反导系统拦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情报中心发布的报告称:“弹道导弹助推器提供的高超音速滑翔器是一个新兴的威胁,将对导弹防御系统构成新的挑战。”台湾中时电子报引用分析人士的话称,美国情报认为东风-17除了拥有再入大气层变轨技术,其高超音速弹头也缩短了对手导弹防御系统的反应时间,该导弹打击效能比“东风-21D”和“东风-26”更优越,该武器能极大改变中国与其他主要竞争对手之间传统军事力量的平衡,与60年前相比,美国与中国已经拉开新的差距。

二、长剑-100 超音速巡航导弹(DF-100)

长剑-100超音速巡航导弹又被称为“东风-100”,是长剑系列的最新型号,是中国精打要害、克敌制胜的“撒手锏”武器。主要特点是射程远、命中精度高、反应速度快、突防能力强、威力大。此次阅兵是首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公开资料显示,长剑-100是在长剑-10的基础上研发的超音速巡航导弹。长剑-100为中国第三代巡航导弹(第一代是长剑-10,第二代是长剑-10A)。该型导弹在飞行速度、飞行弹道方面实现了全新的技术跨越,被称为中国火箭军巡航导弹战斗力的一次飞跃式进步,标志着火箭军中远程常规精确打击作战能力新的提升。对长剑-100的技术参数外界不得而知,但其作为长剑系列最新型的巡航导弹,从媒体对长剑-10的报道中可以想见其基本轮廓:长剑-10巡航导弹长度为8.3米,弹径0.68米,弹重2.5吨,最大巡航速度0.75马赫,有效射程1500—2500公里。长剑-10导弹采用三联装地面导弹车机动发射,制导方式为惯性制导加卫星制导,有着很高的打击精度,圆周率误差只有20—30米。该导弹的威力很大,可以根据需要搭载不同的战斗部。据推测长剑-10导弹可携带4种不同类型的弹头,即500千克重的弹头、350千克重的高爆弹、350千克重的子母弹和350千克重的钻地弹。其中500千克重的弹头威力最大,另外3种350千克重的弹头可执行多种任务。

什么是巡航导弹?巡航导弹是指专门用于攻击地面目标的中远程飞航式导弹,其弹道通常由起飞爬升段、巡航(水平飞行)段和俯冲段组成。所谓巡航是指在稠密大气层内以恒速、等高度进行全程有动力水平飞行,靠发动机产生的动力克服飞行阻力,靠弹翼产生的气动升力与自身重力平衡。在巡航状态下,导弹单位航程的燃料消耗量最少。在技术原理上,巡航导弹相当于小型无人驾驶飞机,属于航空技术范畴,主要包含两大核心技术:一是推进系统。巡航导弹采用高效率、小型化涡扇发动机,这是其动力之源。涡扇发动机和涡喷发动机都属于常用的典型航空动力装置,相比之下,涡扇发动机具有燃烧效率高、推力大、单位耗油率低等优点,但在压力燃烧室等结构上更为复杂。巡航导弹使用的涡扇发动机必须实现小型化,因而综合技术难度极大。二是制导系统。先进的高精度复合制导系统是巡航导弹命中精度之本。巡航导弹通常采用惯性制导、地形匹配制导、卫星定位导航、景像相关匹配制导等组成的复合制导系统,以保证在全程飞行过程中高精度导航和控制,最终实现对预定目标的米级命中精度。

/ 长剑-100 超音速巡航导弹。

巡航导弹作为重要的防区外中远程精确打击武器,其最大射程可达上千公里,命中精度小于10米,可在敌方防空火力圈以外进行发射。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在第一波次作战中首次发射35枚AGM-86B 空射巡航导弹和54枚海基“战斧”巡航导弹(第一天共发射116枚,整个战争期间共发射288枚)。与亚音速的“战斧”巡航导弹相比,长剑-100的一个很大优势是实现了飞行速度从亚音速到超音速的重大跨越,表明中国在超音速巡航导弹推进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使得该巡航导弹的全程飞行时间大大缩短,战斗部击中目标时的动能毁伤效果显著提升,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摧毁地面或半地下固定目标,也可以用于攻击时间敏感型的地面或海上慢速运动目标,作战能力显著提升。

巡航导弹具有诸多优点:一是通用化程度高,发射方式多样。所谓通用化程度高,就是该导弹可携载核弹头,执行战略核打击任务,也可携载爆破、杀伤、穿甲、燃烧等类型的整体式或子母弹式常规战斗部,执行战役战术打击任务。发射方式多样是指该导弹可以由不同作战平台携载和发射,如潜艇水下发射、水面战斗舰艇发射、轰炸机或战斗轰炸机空中投掷、地面机动发射等,具有较强的机动、隐蔽发射能力。二是突防能力强,命中精度高。巡航导弹主要在中低空域全程有动力飞行,可以利用地形跟踪系统按预先设定的高度飞行,以规避雷达的探测和跟踪。同时,巡航导弹在作战使用时可以通过任务规划系统,精心选择攻击目标和设计飞行航线,以有效躲避敌方防空系统的部署阵地和火力范围。三是模块化结构,系列化发展。即在基本型弹体结构的基础之上,通过更换不同类型战斗部、制导模块等进行灵巧变身,以满足打击不同目标的实际作战需要。在长剑-100陆基超音速巡航导弹的基础上,未来可能还会派生出其他型号,从而构成中国军队新一代超音速巡航导弹系列,以全面强化中国军队一体化联合作战的中远程精确打击能力。

近年来,巡航导弹之所以备受世界军事大国强国的青睐,主要在于该导弹具有远距离、大纵深、高精度、大威力的特点,是发动“远程点穴战”和“外科手术式打击”的主要依托,且成功率高,极具威慑力。

比照巡航导弹的一般特点和超音速武器的作战性能,可以对长剑-100的作战能力有一个基本预估:(一)高速突防。目前,包括美国“战斧”导弹在内的世界各国装备的远程巡航导弹多是亚音速巡航导弹,飞行速度在0.8马赫左右,弱点是容易被发现和拦截。而长剑-100作为超音速远程巡航导弹,飞行速度在3马赫左右,末端高空机动灌顶攻击时速度可能高达4-5倍音速,且飞行线路为3万米以上空气稀薄的高空,也就是在临近空间飞行。这样的速度和高度无论是战斗机还是反导系统都很难有效拦截。(二)性能先进。与多数亚音速巡航导弹相比,这种超音速巡航导弹在战技术性能上要求更高,包括全程超音速巡航飞行、临近空间飞行能力、数千公里以上的大射程、抗干扰的制导能力、末段高机动飞行能力等。这样的战技术指标应该说开创了巡航导弹的新时代。(三)威力巨大。从阅兵现场外观看,长剑-100比长剑-10A 个头更大,长剑-10A 一车装有3枚巡航导弹,而长剑-100只有2枚,而发射筒却粗了一半,打击威力自然应该更强悍。(四)命中精度高。媒体报道,长剑-100使用了北斗卫星定位、红外成像制导、卫星数据库和惯性等多种复合制导技术,作战前就可以设置好导弹的飞行航线,多枚导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攻击同一目标。该导弹的命中精度有多高?在此次国庆阅兵前的新闻报道中,有这样一段话足以让内行人震惊:“就在前不久参阅官兵全力备战阅兵训练时,他们所属部队的一支发射分队,在某导弹阵地成功发射第100枚导弹,所在旅顺利跨入百发百中旅行列……新型巡航导弹性能越来越稳定,射击精度越来越高,抗干扰能力也越来越强,巡航导弹部队的核心军事能力也稳步提升。”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将长剑-100与长剑-10A、东风-17导弹配合起来攻击敌方重要目标,10分钟左右,敌方1500公里以外的地面和水面目标将全部灰飞烟灭,其威力不言而喻。俄罗斯媒体称,长剑系列导弹可突破美国反导系统,具备远程打击目标能力。

三、东风-26 核常兼备导弹(DF-26)

这型导弹被誉为中国军队的“新型战略利器”,此次是第三次在阅兵中现身。东风-26作为慑战一体、核常兼备的新型系列化导弹武器,是继东风-21D 后第二种能够遂行反航母作战任务的弹道导弹,具备跨区无依托机动发射能力,能够对多种目标进行精确打击,是火箭军中远程打击武器的骨干和核心力量。

所谓核常兼备导弹,顾名思义,即同一个弹体,既可携带核弹头对敌实施核反击,也可携带常规弹头对敌实施常规火力突击,通过“不换弹体换弹头”来实现核常快速转换。从作战任务看,就是该导弹既担负核打击任务,又可担负常规打击任务。一种导弹能同时具备这两种功能,表明的是导弹技术水平的提高,弹道导弹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精度(能够打击点目标)和快速反应能力才有搭载常规弹头的价值。

东风-26自从公开亮相以来,威名一直很盛,但外界对该导弹的装备情况、打击范围和精度等具体作战性能却知之甚少。中央电视台的公开报道称,该型弹道导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中远程弹道导弹,它核常兼备,可实施快速核反击,能对陆上重要目标和海上大中型舰船实施常规中远程精确打击。

/ 东风-26 核常兼备导弹。

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东风-26弹长14米,直径1.4米,发射重量20吨,采用两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可以携带重量为1.2吨至1.8吨的核弹头或常规弹头,并具备投送3个分导式多弹头的能力。另外,它可以不换弹体换弹头来实现核常快速转换。从外形上看,东风-26没有采用类似东风-21的发射筒设计,而是裸弹直接安装在发射车上,尺寸也比东风-21导弹大。

2015年11月23日,《 中 国 青年报》对东风-26“灵活机动”的作战性能作了介绍:一是发射准备简化。该导弹采用固体推进剂,仅依托简易阵地或不依托阵地就可发射,使技术状态完好的导弹具有较长的战备期。二是模块设计。除对弹头载体、推进系统、制导系统等进行了整体优化外,还着眼提高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等,对导弹结构进行了模块化设计,如一个运载体可适配多种战斗部,既包括核常两种弹头,也包括以不同毁伤机理打击特定目标的多种常规弹头。如对机场、港口等面状目标进行毁伤的侵彻弹,对掩体、洞库等坚固目标进行毁伤的穿爆弹,对指挥机构、计算中心等电磁目标进行毁伤的云爆弹等。这样的“一体多弹”,使东风-26能对多种目标实施中远程精确打击。

2018年4月26日,国防部新闻局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在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对该型导弹的战技性能和特点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东风-26是中国新一代中远程弹道导弹,具备四个特点,一是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中国自行研制的武器。二是战斗部核常兼备,既可遂行快速核反击任务,也可遂行常规中远程精确打击任务。三是打击目标陆海兼备,具备对陆上重要目标和海上大中型舰船精确打击能力。四是融合了多项新技术,通用化、集成化、信息化水平高。这应该是对东风-26比较完整的介绍。

东风-26作为一种核常兼备的中程弹道导弹,其威慑力在于有核导弹的威力和常规导弹的精度。此次国庆阅兵式上强调该导弹具有“核常兼备”的特性,而201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上解说词则强调,该款导弹“具备打击大型水面舰艇”目标能力。众所知周,一款导弹要保证对包括航母在内的大型水面舰艇目标的毁伤威力,说明除了必要的目标情报信息外,导弹本身要至少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命中精度要足够高;二是突防能力要足够强;三是射程要足够远。一般而言,导弹的圆概率误差就要小于30米,如果要准确打击通信指挥控制中心、雷达站等小型点状目标,那么导弹圆概率误差就必须达到小于10米的精度。从一些零星披露的报道中可以得知,东风-26具有很强的“快速反应”能力。为提高反应速度,该导弹系统对引导、测地、目标信息输入等各方面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在这些紧密系统的配合下,导弹发射准备过程中,耗时较长的校准陀螺仪、测地、目标信息输入等环节都被缩短到数分钟,甚至一分钟之内。同时,东风-26不需要传统的固定水泥平台发射阵位,可随时大范围机动转移,一旦接受命令可直接水平瞄准发射,具有无依托快速发射的特点,这样既有高度机动性,又对发射阵地没有严格要求,既有利于导弹力量隐蔽机动、全域机动,又有利于作战单元快速展开、快速发射、快速转移,使导弹力量的生存能力和打击能力得到同步提高。尤其是对水面舰船这类时敏目标,一旦捕捉其机动信息即可临机打击,使其“避而不及”。

另外,东风-26再入大气层之后据称可达18马赫的高速度以及近5000公里的射程等,都足以使该导弹对广阔的西太平洋上航母形成真正的战略威慑。2015年第8期《中国科技奖励》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广袤无垠 气动人生——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研究员朱广生》的文章,首次披露“新型导弹实现了带空气舵机动飞行器由马赫数12向马赫数18的技术跨越和战略武器实战能力重大突破”,主动段飞行采取“压低弹道、非连续助推直接起滑”、级间段“瓜瓣分离”、滑翔飞行器变形翼分离等多项关键技术。这表明东风-26导弹可实现马赫数18的高速末端突防。

美军对东风-26导弹情况一直高度关注。早在2014年,美国《华盛顿自由灯塔报》就引用美国国防部官员提供的消息称,东风-26导弹是一种射程超过4000公里的中远程弹道导弹,可以携带核武器攻击关岛。随即,美国军方确认了东风-26导弹具备精确制导能力,能对付海上活动的高价值目标。该导弹的打击范围表明,如果中国周边有事,东风-26可以在东北方向打击包括阿留申群岛到日本全部领海内目标的任务,在东部也就是西太平洋方向可以打击第一岛链外1500公里的海上目标,在南部方向可以覆盖东盟所有海域,在西南部方向能将印度洋北部包括迪戈加西亚群岛纳入威慑范围。难怪东风-26被军迷戏称为“关岛快递”,言下之意就是该导弹可对关岛形成确实的威慑,且能快速而准确到达。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网站报道称,东风-26除了执行核反击任务之外,还可以对海上航行的中大型舰船实施常规中远程精确打击,它使解放军能够以第二岛链或关岛的美国海军编队为目标。美国媒体评价说:东风-26核反击能力强悍,不只是航母杀手,也有多用途,是中国“以攻助防、应对挑战”的重器,并称“应该提醒华盛顿的国家安全部门领导人考虑一下美国在太平洋面临的长期挑战”。

四、巨浪-2 导弹(JL-2)

巨浪-2导弹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装备的新型潜射战略导弹,此次阅兵是首次公开亮相。该型导弹是中国第二代洲际潜射远程弹道导弹,部署在094战略导弹核潜艇上,是中国“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二次核反击的主力,具有隐蔽性高、威力大、突防能力强等特点。

有资料显示,094核潜艇是中国海军隶下的一型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二代弹道导弹核潜艇。自核武器问世以来,如何让本国的核武器在核大战背景下具有“二次核反击能力”一直是大国核力量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其中,海基核力量,搭载潜射洲际导弹、巡航在茫茫大洋深处的战略核潜艇具有最好的隐蔽性和生存能力,是“二次核反击能力”的主要构成。因此,一个国家只有拥有搭载潜射洲际导弹的战略核潜艇,才称得上名副其实的核大国。094核潜艇及其携带的巨浪-2就担负这一使命。

据媒体报道,巨浪-2由航天一、二院联合研制,2012年年底设计定型装备海军。2014年,094战略核潜艇首次携带巨浪-2进行战备巡航。该导弹是陆基型东风-31导弹基础上衍生的潜射战略导弹,设计为三段固体燃料推进火箭,弹长约13米,直径2米,发射质量小于40吨,最大射程7400—12000公里,可携带单个或3—10个核弹头(25万吨级),每艘094潜艇可以搭载12枚,也有媒体根据094潜艇的龟背结构升高的图片,猜测可搭载16枚巨浪-2,威慑力可谓强大。巨浪-2导弹分两种型号,分别是巨浪-2甲和巨浪-2乙,其中巨浪-2乙是巨浪-2甲的改进型。巨浪-2乙最大射程为12000公里,质量为40吨以上,可携带1枚25万吨热核弹头或3枚4—6万吨级分导热核弹头。相比起巨浪-2甲,巨浪-2乙射程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可以携带的弹头当量和数量也有所提升,战力进一步增强。

/ 巨浪-2 导弹。

该导弹在整体设计上有很多技术亮点,比如采用头部双整流罩、水下尾整流罩、水中主动空泡减阻、水面点火等。

一是采用双整流罩。目的就是同时拥有水下和空中的最佳流体性能和气动外形,导弹离开潜艇时,先使用流体性能最佳的水滴造型整流罩,导弹跃出水面后,水滴造型整流罩抛离,露出里面超音速性能最佳的圆锥型整流罩,出大气层后,再把圆锥型整流罩抛离。

二是使用水下尾整流罩。这是巨浪-2的独创,目的是用来减少导弹水下尾部阻力,尾整流罩也是跃出水面后抛离。

三是利用水中主动空泡减阻。这一技术原理类似于“超空泡”现象,导弹上带有空泡发生器,可以产生大量空泡包裹住弹体,这时弹体表面接触的介质就会从海水变成气体,从而大大减少了弹体摩擦阻力。目的是通过空泡水中减阻的方法,把导弹的出水姿态约束在第一级发动机矢量喷管的伺服系统可控范围内,这样做既可以规避水下导弹不可控的风险,减少水中阻力,又可以大大减少第一级发动机的纠偏角度,节约燃料,提高射程。

巨浪-2能把这些技术有机组合在一起,确保“弹艇合一”,是西方军事观察家非常震惊的,他们称巨浪-2是“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使用了最复杂减阻增程技术的一款潜射弹道导弹,没有之一,堪称传奇”。战略核潜艇在水下发射弹道导弹是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影响发射成败的因素很多,比如潜艇、导弹、发射筒、海水、空气、水中空泡等一系列非线性相关的耦合事件集合中的任何一项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发射的失败。

另外,巨浪-2在壳体材料、固体燃料推进剂、电子设备、投掷重量和最大射程上都不逊于美国和俄罗斯。如,壳体材料采用了最先进的第四代碳纤维,固体燃料推进剂使用的是第四代NEPE 固体燃料推进剂。国外媒体估计,巨浪-2在携带8枚10万吨当量的分导弹头的情况下,可以实现12000公里的射程;如果携带12—14枚10万吨当量的分导弹头的情况下,可以实现8000公里的射程;在携带单枚100万吨当量核弹头时,应可实现14000公里最大射程。

/ 东风-31 甲改核导弹。

外军评论:巨浪-2的成功试射,显示中国已具有吓阻美国的军事力量,在未来军事冲突中,若中国遭到美军核打击,中国有足够的核攻击力量覆盖整个美国进行第二次攻击,这才是真正具备战略意义核反击力量的杀手锏,也才是能让美国忌惮的真正的战略威慑武器。美国五角大楼表示:“一旦这款JL-2和094型核潜艇进入南太平洋,美国反导系统将无法拦截。这款导弹不仅反应速度很快,而且隐蔽性能也很强,打击的范围很广,可以快速地实施核反击。”英国《每日邮报》援引《大众科学》月刊报道称:“巨浪-2的导弹射程可从本土基地打到几乎整个美国,甚至覆盖全球。”

五、东风-31 甲改核导弹(DF-31AG)

该导弹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二代固体洲际战略核导弹,由东风-31甲(东风-31A)核导弹改进而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数型战略核导弹武器之一。这次阅兵是该型核导弹第二次亮相,此前曾在2017年朱日和沙场阅兵中首次亮相。该型导弹是中国大国地位、国防实力的显著标志,被称为“震慑对手的王牌、底牌”。

东风-31甲改核导弹作为东风-31弹道导弹的新型导弹,其战技性能目前无法看到,但从媒体对东风-31导弹的各种报道中,可以看出东风-31甲改的基本轮廓。东风-31弹道导弹1986年开始研发,1999年8月2日试射成功,1999年在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出现,2006年9月服役。该导弹是一款三段固体推进剂洲际弹道导弹,也是中国首种远程固体弹道导弹。

据媒体报道,东风-31 导弹弹长13 米,直径2.25 米,发射重量42 吨,载荷1050—1750 千克,单弹头100 万吨TNT 当量,或3-6×MIRV(9-20 万 吨TNT 当量),射程10000 公里/12000 公里(东风31-甲),命中精度300—500 米,采用惯性制导,激光制导,北斗导航,部署方式为发射井和公路机动。改进后的东风-31甲,可携带至少三枚弹头或诱导弹头以及重返大气层载具。

东风-31与其前辈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相比,应用了许多新技术,主要有13项关键技术,包括:全弹总体技术、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技术、小型化弹头技术、复合材料与结构技术、弹上电子设备小型化技术、高精度惯导技术、快速机动发射技术、突防技术、制导控制系统误差分离技术、新一代试验遥测技术等。总体看,东风-31与东风-5相比,在体积、打击精度、生存性能和突防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突破。尤其是东风-31分导式多弹头技术的应用,增加了该导弹的威慑力。

/ 东风-5B 核导弹。

美国国防部评估报告认为,中国正试图将分导式多弹头技术应用到东风-31甲洲际弹道导弹上。相关研究指出,当弹头数增至5到15个时,导弹突破防御的几率趋近于100%,也就是说完全拦下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东风-31甲尚且如此,那么在此基础上改进的东风-31甲改只会性能更先进、威慑力更大。此次阅兵解说讲的该型导弹具有科技含量高、机动性能好、生存能力强、部署转换快、打击精度高等特点,无疑是对该型导弹作战能力最全面的诠释。

六、东风-5B 核导弹

东风-5B 核导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装备的一型洲际弹道导弹,是中国主要的战略核导弹武器,是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的坚强盾牌,突出特点是携带弹头多、突防能力强、毁伤威力大。

东风-5B 是在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东风-5是中国第一代洲际地地战略导弹,1965年开始研制,1971年首次试验,1980年5月18日全程飞行试验成功后,于1981年开始服役。显然,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服役后,作为唯一的洲际打击力量,在中国核威慑力量中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占据主导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说,东风-5系列核导弹,是中国火箭军最为成熟、最为庞大的洲际导弹。

从国外媒体的报道看,东风-5B 导弹弹长32.6米,弹径3.35米,起飞重量183吨,采用二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固定发射井发射,最大射程15000公里,可携带1枚3000公斤的威力为300—400万吨TNT 当量的核弹头,或6—10枚分导核弹头,命中精度500—2000米,具备全球无死角打击能力。在设计上,东风-5B 属二级液体弹道导弹,第一级为四台发动机并联,第二级为单台发动机加姿态控制发动机。东风-5B 导弹的制导控制技术比较先进,包括高性能惯性气浮陀螺稳定平台和数字式弹载计算机,配合新的液压伺服系统,使得导弹的精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从外观看,东风-5B 的运载车上没有发射筒,导弹直接裸露在外,主要原因是该导弹是固定在发射井中发射的。东风-5B的弹头和弹体分开运载,一枚东风-5B 需要两辆运载车,在直观上就反映出东风-5B 体积之巨大。

在东风-5系列导弹中,东风-5B 的最大优势是采用分导式多弹头技术,这一点从东风-5B 整流罩形状的变化就能看出端倪。东风-5的整流罩是一种典型的单弹头锥形整流罩,而东风-5B 则是一种头部钝圆的圆锤型整流罩,这种整流罩可以为内部的弹头建立一个有恒定温度、湿度的空间,从而保证弹头的存放环境要求。此外,东风-5B 的整流罩上方还设置有平行分离式机构,这个装置使得导弹在初始阶段就可以开始分离整流罩,这样既可以适应东风-5B 早期机动变轨的需要,也节省了导弹载荷空间,最大限度携带更多弹头或诱饵,从而大大增强了突防能力。

国外军事专家根据其载荷推算,东风-5B 大约能够携带4—6颗分导式弹头,同白杨-M、民兵-3洲际导弹的分导能力相比,处于领先位置。东风-5B分导式多弹头放置在有制导装置的母舱内,母舱由整流罩、末助推发动机、制导装置和释放装置等组成。在分弹头母舱与弹体分离后,末助推发动机开始工作,在制导装置作用下,按规定程序对母舱的姿态、速度和位置作精密调整,尔后释放装置开始工作,每释放一个弹头后,末助推发动机重新点火,调整速度矢量,校正弹道,再释放下一个弹头,直至把弹头释放完毕。通过该技术,东风-5B 就能实现用1枚导弹攻击多个目标的任务,导弹的投送效率大大提高,在相同核导弹数量的情况下,可大大增加核打击能力,使打击效率大为提高。分导式多弹头导弹只需发展弹头数量即可成倍增加打击能力,无需增加运载工具和发射阵地,这无疑使核力量的效费比保持在较高水平。由于分导式多弹头轨道不相同,且弹头数量较多,敌方防御系统根本无法全部拦截来袭弹头。单凭这一点,东风-5B 在中国战略打击力量中的地位就不可替代。

东风-5B 导弹威力有多大?美国战略研究机构对东风-5作了估算:如果东风-5导弹携带1枚300—400万吨TNT 当量的核弹头打击美国本土,全部采用地面爆炸杀伤,那么它可能造成2500至3000万人死亡,如果采用多分导核弹头的洲际导弹杀伤能力更大。因此,东风-5B 绝对称得上是世界洲际导弹界数一数二的“杀手”,其威力让人胆寒。

七、东风-41 核导弹(DF-41)

东风-41核导弹是中国自行研制的陆基机动固体弹道式洲际核导弹,属第四代战略核导弹,主要担负对强敌可靠核威慑和有效核反击作战,具有突防能力强、生存能力高、使用性能好的特点,是中国战略核力量的中流砥柱和重要支撑,实现战略制衡、战略摄控、战略决胜。此次阅兵是首次亮相,也是压轴出场,被称为“最吊人胃口”的武器。

公开资料显示,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射程突破1.2万公里(有媒体称射程超过14000公里),攻击目标偏差只有100米,且可以携带6到10枚分导式弹头,对手很难拦截。东风-41弹长16.5米,弹径2.78米,整体重量达到60余吨,采用三级固体燃料推进,采用公路机动平台、铁路机动平台、加固地井发射三种方式部署。军事专家评估,东风-41性能上与发达国家的第六代,如美国民兵-3和俄罗斯的白杨-M 洲际弹道导弹基本相当,部分技术甚至已经超过它们。

围绕东风-41的作战性能、导弹参数等,中国导弹技术专家、核战略专家杨承军,军事专家徐光裕、邵永灵等均罕见接受媒体采访,对其战技性能、特点等进行比较全面的介绍和点评,让媒体和军迷过足了瘾。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射成功率高。从目前进行实弹发射试验的情况看,东风-41试射无失败记录。美国战略导弹发射成功率大约为90%,俄罗斯的战略导弹发射成功率大约为85%。从整个世界来看,这样高的成功率是非常罕见的。

二是作战准备快。东风-41作战准备时间短、反应速度快,反应时间比以往战略导弹大幅缩短,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其生存能力。

/ 东风-41 核导弹。

三是技术先进。该导弹突破了携带多个战斗部的难题,可根据需要携带不同数量的核弹头。和现役战略导弹相比,其命中精度更高,达到了百米以内,可以对敌方的弹道导弹发射井、地下战略指挥所等加固目标实施有效打击。另外,东风-41发射所需官兵人数也是中国现有战略导弹中最少的,基本火力单元更加精干。

四是机动性好。可以在颠簸、崎岖、坡度很大的山区道路上行驶、运输,对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应性更好,在恶劣天气下也能正常发射,是全天候的战略武器。该导弹采用全新的导弹发射车,这个发射车与俄罗斯的白扬系列导弹发射车有些相似,发射车驾驶室的顶部开了大型的凹槽,导弹直接落在凹槽中,导弹头部超过底盘,这样就可以节省整辆车的长度,增强机动性。同时,东风-41采用了此前在东风-31甲改、东风-26等导弹上的成熟技术,即无依托发射技术,不需要预设发射阵地,可以在松软的地面发射,从而实现随时停车随时发射。这就是将东风-5的远射程、多弹头优势与东风-31的机动发射、生存力高等优势完美结合起来。

五是射程远。其射程可以覆盖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说,不论谁胆敢对中国贸然发动核攻击,都会遭到中国有效的报复性反击。

六是打击能力强。整个战斗部1.6吨,可以携带分导式多弹头,可以打6枚、10枚弹头,每一枚都有目标,且威力很大,破坏力达到数百平方公里。

对东风-41强大的作战能力,西方媒体从未吝啬过表扬,称该导弹是“中国新型武器中最神秘、最具威慑力的撒手锏”。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称,东风-41的综合作战能力已超过美国民兵-3导弹和三叉戟-IID5导弹,被列为弹道导弹排行榜的“世界第一”。德国《世界报》在一篇题为《美国对中国新超级导弹的恐惧》报道中称,这种从地面发射的导弹(东风-41)可以和美国的民兵-3导弹或俄罗斯的RS-24导弹以及RS24M 导弹相媲美。有媒体甚至认为,东风-41威力强悍到可以“一弹灭一国”。

美国前情报官员、美国国会下属的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委员沃泽尔认为,东风-41的确提升了中国对美国的核威慑,因为可以携带多枚核弹头,东风-41将大大提升中国穿透美国有限的导弹防御系统的能力,并且中国还可以使用机动或高超音速重返大气层载具(弹头)提升弹头的穿透力。

猜你喜欢
长剑弹头巡航导弹
热身管下小口径枪弹弹头壳材料对其膛内运动的影响规律
韩军方称朝鲜发射巡航导弹
美陆军授予动力系统公司无人机与巡航导弹防御系统合同
某9 mm 手枪弹侵彻MDF 的弹道特性*
凛凛“长剑”倚天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