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密度分布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2020-04-08 16:07王江南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年24期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影响

王江南

[摘 要]本文从经济密度的视角研究经济密度和劳动生产率分布情况,以及产业密度分布特征,同时分析地区经济格局的演变过程,并根据经济密度分布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制定优化策略,以有效缩小区域经济存在的差异,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关键词]中国经济密度分布;劳动生产率;影响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24.089

[中图分类号]F127;F24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0)24-0-02

0     引 言

本文主要以2009-2019年地級市空间面板数据为基础,选择产出密度、产业密度、就业密度经济密度指标,分别估计其空间分布和变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制定优化策略,以缩小区域经济存在的差异。

1     经济密度和劳动生产率分布概述

1.1   经济密度的分布

1.1.1   总体分布和变化特征

(1)产出密度分布特征

通过对2009-2019年各个地级市的调查发现,2010年国内地级市产出密度平均值达到303 206 183元/平方千米。而到了2019年,平均值则达到736 310 498元/平方千米,增长率提升9.28%。同时在2009-2019年,各地级市形成的密度差越来越大,这充分证明很多地级市产出密度值和平均值形成的差异逐渐拉大,经济产出并不集中。

(2)产业密度分布特征

2010年,第二产业密度值达到17 293 340~1 201 423 687/

平方千米,平均密度达到159 057 790元/平方千米。而到了2019年,最高值达到2 764 776 313元/平方千米。通过调查研究可知,年增长率为9.13%。整体上看,第二产业密度标准差稳中有升,这充分证明由于部分第二产业在地区间转移,第二产业产值在地级市的分布差异逐渐下降。与第二产业密度分布相比,2010年第三产业密度最高值达到555 043 692元/平方千米,

而到了2019年,最高值则达到2 634 719 756元/平方千米,最小值也上升为38 642 689元/平方千米,且第三产业密度达到318 147 168元/平方千米,增长率达到10.23%。由此可知,和第二产业密度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第三产业产值的提升速度更快,区域分布差异性在个别地区表现明显。

(3)就业密度分布

2010年,国内地级市的就业密度是2 511人/平方千米。而到了2019年,就业密度呈下降趋势,和以往相比降低了163人/平方千米。在2009-2019年,就业密度标准差分布总体上为先下降再上升趋势,充分证明就业密度区域分布差异慢慢增大,幅度并不明显。

1.1.2   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

(1)产出密度

在2009-2019年,东部、南部地区具有高产出密度值,主要位于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而西部、北部则是低值区,主要位于陕西、甘肃一带。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京津冀地区的经济不断发展,其余地方和这些地方相比,由于工业化比较落后,在经济产出上效果不佳。东部区域高产出密度值逐渐往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靠拢,造成东西、南北间的差异逐渐加大。另外,中西部区域工业化不断进步,长江中游地区的产出密度值不断升高。

(2)产业密度

在2009-2019年,第二产业密度值大的地区基本位于东部、西部地区,主要在辽中南、京津冀等地。低值区则位于西部、西南部等区域,主要包括甘肃省西北部、云南省等地。而沿海地区,基于其所具有的区位优势而获得了明显发展,第二产业密度增长明显。而伴随中西部第二产业的发展、东部第二产业逐步往中西部地区偏移,东部地区的产业密度不断增长,不过该地区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中西部则主要由传统产业构成。

(3)就业密度

2014年,地级市就业密度高值区主要位于东北部、东南部等地,低值区则位于北部、西南部等地。之后,这种分布特点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劳动力比较青睐经济发达的地方,但是经济落后和发达地区附近的区域,就业密度方面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从而逐步变成了低值区。另外,东北部经济水平下滑,加大了该地方的就业难度,导致就业密度下降。

1.2   劳动生产率的分布

1.2.1   总体分布特点

2013年,劳动生产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不断提升,差值达到69 484元。其中,差值最大的是北京,为95 030元;差值最小的是黑龙江省伊春市,为25 546元,这说明地级市间的差异比较明显。同时,国内所有地级市劳动生产率在2009-2019年提升了12.20%,总体生产率呈上升趋势。

1.2.2   空间分布情况

①空间分布不平均,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在2009-2019年,国内地级市劳动生产率分布没有太大的变化,劳动生产率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属于低值区,南部的劳动生产率一般比中北部大。在长三角一带,劳动生产率偏高,其余的地方则偏低,且差距越来越大,总体上呈现不平衡的态势。中西部区域劳动生产率偏低,没有高值密集区,和沿海城市相比,差距十分明显。②空间极化特点明显。和东部地级市相比可知,中西部地级市发展时间较晚、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增长极的关系,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呈现出较大的空间极化格局,再加上增长极经济没有充足的潜力,导致极化格局进一步拉大。长江中游地区生产率较大,但是其他地区则偏低,存在空间极化现象。川渝地区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掠夺了周边城市的发展资源,也出现了十分明显的空间极化情况。

2     经济密度分布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2.1   影响结果

2.1.1   产出密度和劳动生产率

相关实践证明,一元线性回归直线没有使产出密度和劳动生产率间产生较大的拟合度。经过调查发现,在产出率不超过179 562 500元/平方千米的情况下,产出密度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拟合度会偏低;随着产出密度值增加,它們之间的拟合度逐渐增加,而产出密度值越来越大,它们之间的拟合度将逐渐变低。

2.1.2   产业密度和劳动生产率

相关实践证明,第二产业分布的集聚情况能够决定劳动生产率,也就是伴随第二产业空间集聚性的提升,国内地级市的劳动生产率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和产出密度-劳动生产率拟合一样,一元线性回归直线没有明确反映第二产业密度和劳动生产率间的回归关系。国内地级市劳动生产率基本位于第三产业密度和劳动生产率拟合直线周围,拟合指数达到0.423,这充分说明一线性回归直线更能反映地级市第三产业密度和劳动生产率间的关系。此外,第三产业密度和劳动生产率间的回归系数达到0.453,显著性满足了超过1%的检验,这充分说明第三产业密度可以决定劳动生产率。

2.1.3   就业密度和劳动生产率

相关实践证明,在没有别的因素干扰劳动生产率的情况下,就业密度不会给劳动生产率造成明显的影响。另外,随着就业密度值增长,劳动生产率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动,且就业密度值和劳动生产率间的拟合度只有0.003,效果并不理想。

2.2   优化策略

2.2.1   鼓励经济活动或要素的空间集聚

经济活动或要素空间不集中的情况经常出现,从而形成了空间中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但也能体现经济聚集形成的良好效应。因此,政府要根据各地方的情况,鼓励经济活动或要素的空间聚集。一方面,在发达城市,首先,避免经济总量持续集聚造成的失衡现象,根据转化集聚范围内的产业结构协调好高生产与生活性这两个行业的结构比例;改善集聚区中范围内产业生产环境和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其次,面对地区经济密度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资源不足的状况,利用聚集经济发展要素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并利用累计循环机制实现经济集聚,以提高城市专业化程度。另一方面,在经济落后地区,要遵循产业空间转移情况,把发达区域的大部分第二产业纳入当地,以增强经济活动或要素集聚能力,进而提高当地劳动生产率。此外,还要根据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特点,集聚当地资产、人才,并建立具有当地特点的产业集聚区,并以此为基础,扩充集聚空间,推动附近区域经济建设。

2.2.2   优化经济资源空间配置效率

第一,客观评价各个地区的经济资源,并将有价值的资源转换为当地的主导资源,并指引产业在空间范围中集聚,以组建产业集聚区,同时加强和其他地区的产业合作,以提高经济资源空间配置效率。第二,在发达城市,做好聚集和疏散工作,提高经济分布密度,并降低土地增量,提高对产业聚集区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三,在经济落后城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完善城市设施,以吸引资本、技术等在重要区域聚集,这样一来,就能在提高局部地区经济资源空间配置效率的情况下,全面增加整体区域的经济效益。

3     结 语

本文主要从经济密度这个全新的角度分析我国区域经济,通过研究地区间的密度差异,可以得到区域间的经济差异,同时反映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结构,了解地区紧急空间分布的演变过程。尽管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原因有很多,而且始终在变化,不过在掌握经济密度给劳动生产率造成的影响后,则能够了解经济活动或要素聚集给劳动生产率带来的影响。因此,相关机构要进一步调试空间活动或要素空间,以全面提升经济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程名望,张家平,李礼连.互联网发展、劳动力转移和劳动生产率提升[J].世界经济文汇,2020(5):1-17.

[2]张如英.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20(9):36-37.

[3]伍骏骞,阮建青,徐广彤.经济集聚、经济距离与农民增收: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J].经济学,2017(1):297-320.

[4]周俊.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密度实证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8):10-12.

[5]陈肖飞,张落成,姚士谋.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及发展因素[J].地理科学进展,2015(2):229-236.

猜你喜欢
劳动生产率影响
转移效应、增长效应与劳动生产率增长
——基于两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应该重视提高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如何影响他人
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2008年体育产业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