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案例编制的原则与方法*

2020-04-10 07:15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0年4期
关键词:奎宁青蒿疟疾

袁 斌

(南京图书馆 江苏南京 210018)

图书馆信息素养案例教学是馆员根据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用户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馆员和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提高用户面对复杂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1]。将用户纳入信息素养案例情境与场景,通过各种信息、知识、情感、理智、智能和智慧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不仅能够培养用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检索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用户对信息环境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运用信息的自觉性、预见性和独立性,从而提高用户运用信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图书馆信息素养案例教学的前提是做好案例编制工作。

1 案例编制的基本原则

1.1 专家引领、指导馆员为主体的原则

专家引领是为了保障案例编制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基础理论支撑,如书目理论、文献理论、信息科学理论和认知科学理论等[2]。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起步于书目工作和文献工作,主要注重特定信息源的理解和孤立的信息检索技能,在培养用户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所欠缺[3-4]。2015年保罗·泽考斯基提出在信息检索教育中增加信息到利用的行动环节,信息转变为行动有三个步骤:信息转化成知识、知识转化成理解、理解转化成智慧和行动[5]。因此,本文在教高司[1992]44号《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的“信息—知识—情报”(information-knowledgeintelligence)信息链基础上[6-7],采用信息科学的信息—知识—智能转换统一理论模型作为基础理论(如图1所示)。分析图1智能生成机制,首先本体论信息生成认识论信息,认识论信息(语法信息、语用信息和语义信息)经过加工提炼、归纳演绎生成知识(形态性知识、效用性知识和内容性知识),知识在目标牵引下通过基础意识、情感和理智(即具备正常生理功能的人脑)参与生成智能策略,由智能策略生成智能行为,完成知识再生,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信息生态系统[8-9]。以奎宁的发现为例:金鸡纳树皮具有治疗疟疾的作用(属于本体论信息)>西班牙军人发现金鸡纳树皮可以治疗疟疾(认识论信息)>为了确定金鸡纳树皮中的有效化学成分(目标引导)>1820年法国化学家皮埃尔·约瑟夫·佩尔蒂埃等找到了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治疗疟疾有效成分奎宁的方法(知识激活,形成策略和行动)>为了探寻奎宁的化学结构(目标引导)>1944年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等组成的美国研究小组确定了奎宁的结构(形成新的知识)>1972年发明奎宁衍生物甲氟喹(知识的再生)[10]。信息—知识—智能转换统一理论模型丰富了信息素养教育在知识如何激活为智能策略和行动方面的理论,使信息检索与利用行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生态链。

另外,编制案例是为信息素养案例教学做准备的。在教学第一线的指导馆员,熟悉图书馆信息与知识服务的情景与情境,具有教育实践的经验,他们在专家理论的指引下,是案例编制的主体和践行者。

图1 信息—知识—智能转换统一理论模型

1.2 明确目标、突出主题的原则

就一个具体的案例而言,要明确理论和实践部分的具体目标,这是源于知识在人类智能生成中的惰性使然。编者只有围绕具体目标,有意识地选取所需要的信息,才可能编制出有价值的案例。目标素材的选取上需考虑将素质教育中学会做人、培养能力和勇于创新的“通识问题”与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理念、观念或原则、基础理论相结合,避免案例的编制流于技能的细枝末节。因为,信息—知识—智能转换统一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在目标的牵引下、在问题和环境衍生的情境中,从静态的“What and Why”形式转换成动态的“How”形式,表明问题状态的形态性知识转化为以显现问题求解效果的效用性知识,这个过程就是“知识的激活”,再通过反馈、调节、优化操作,知识才能转变为解决问题的智能策略和行动[11]。

1.3 尊重事实、适当加工的原则

案例的编制应围绕用户在信息获取与利用过程中所遇到的中心问题以及衍生的有关情景与情境做客观、真实的描述,不要夹入编者的观点。在对案例素材的搜集、加工和整理时,需要考虑如何将问题寓于情节之中,本质寓于现象之中,答案寓于故事之中;把案例中人物间的关系、关键事件的脉络等叙述清楚。

1.4 筛选细节、信息适量的原则

编者对搜集到的大量的、丰富的案例素材和相关信息必然有一个筛选的过程。筛选原则有三。第一,明确案例所需的素材、组成部分和细节;第二,进一步明确案例的主题及其关键问题;第三,信息适量的原则。围绕关键问题的理解,案例中显示的信息要能够触发大家思考、争鸣和启迪。如本文抗疟疾新药的研制案例的“开场白”“背景”“问题的情境及行动策略”“分析和评论”和“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均体现了上述三原则。

2 案例编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案例编制的基本过程通常划分为搜集、整理案例素材,拟写案例初稿,修改、加工完善三阶段。

2.1 搜集、整理案例素材阶段

作为拥有高等智能系统的人类,其大脑在社会实践中必然要面对两个基本问题:客体信息是如何转变成为知识(认知)的;面向目标的知识是如何生成智能策略(再生)解决问题的[12]。《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指出: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任务是使学生……懂得如何获得与利用文献情报,增强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4]。自学就是解决认知的问题,研究能力就是解决知识再生的问题。搜集、整理案例素材阶段需要体现获取信息、解决认知和知识再生。如信息素养概念,2006年美国大学及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ACRL)定义为识别信息需求、获取信息、评价信息以及不断优化策略并以符合伦理和法律的方式去利用获得的信息,并致力于终身学习的一系列能力的总和[13]。2015年ACRL在《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一文中对信息素养的定义主要着重于信息的反思发现、审辨式思维、信息如何生产与评价以及利用信息进行知识再生、合理参与学习社区的一组综合能力。美国南俄勒冈大学图书馆认为信息素养的使命是教会学生审辨式思维并将信息用于学术、专业和个人生活。致力于预测和接受信息和教学环境的变化,在追求终身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信息共享和赋权感[14-15]。这种信息素养教育使命的变化需要体现在搜集、整理案例素材,挖掘、整理相关的细节背景信息上。本文案例从搜集、整理编辑了640余方的《疟疾单秘验方集》,到从200多种中药中筛选出380多个提取物组织鼠疟筛选,及阅读青蒿一握、绞汁服的语法信息时的反思,为拟写案例初稿阶段打下基础。

2.2 拟写案例初稿阶段

依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情境、主要人物和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拟写初稿。案例要具备故事性、戏剧性,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认识主体与环境客体之间相互作用,在不断“反馈、学习、优化”的过程中达到目标。案例中确定信息需要、有效地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跌宕起伏的全过程要素都需一一具备。同时,在检索策略之上,还有问题解决策略,这是信息素养案例教学中容易忽视的一个方面,主要有算法式策略和启发式策略。本文案例将中国和美国在此时期研发抗疟药新药的策略和结果对比描述,还原问题解决过程的情景与情境。

2.3 修改、加工完善阶段

审视整个案例的叙述是否已经超越了表面现象,因为案例的作用是把零散的信息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抓住关键,找到规律,看到本质。如果案例叙述停留在表象,就需要重新审视基本思路、结构安排和信息的充分性,并做适当增删、调整。所以,信息素养课案例教学,需要克服简单的信息源和孤立的检索技能叙述。如果割裂信息—知识—智能之间内在的转化过程和联系,就无法达到案例教学培养用户对信息环境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运用信息的自觉性、预见性和独立性[16]。本文案例中对中医文献资料的获取、整理,是为了获得中国传统医学中预防和治疗疟疾方面的经验知识,是筛选青蒿等备选草药的策略,在文献内容信息青蒿一握、绞汁服的启示下,完成了提取方法的关联性创新突破。修改、加工完善阶段的最后是对案例具体的字、词、句修改、润色。

3 案例的结构与类型

案例的结构以叙述方式划分有实录式案例和条列式案例二种:实录式案例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条列式叙述方式是按照事物所涉及的素材以背景、问题的情境、解决的策略、分析和评论等类别组织结构。条列式叙述方式通常设置段落小标题,使层次与节奏清晰可见,比较适合审辨式思维的培养。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条列式案例的撰写。

3.1 条列式案例

题目、开场白、故事发生的背景、问题情境及其行动策略、多角度的分析和评论以及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构成其基本模式。借助案例情境,帮助读者融入角色,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从而得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明确解决问题所需获取的相关信息。角色、现场、问题、信息构成案例编制的四要素[1]。

3.2 案例的类型

文献检索首先是获取文献,文献是记载一切知识信息的载体[17],这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获得文献中的信息和知识并非信息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获得信息和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利用信息生成知识、知识激活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因为有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够凭借策略的实施来解决问题。根据知识内生态演化的过程划分,有三种知识类型,即经验知识、规范知识和常识知识。案例的类型可依据三种知识类型的激活来划分[18],为经验知识激活案例、规范知识激活案例和常识知识激活案例。本文案例中青蒿截疟的记载属于经验知识,青蒿素抑制鼠疟原虫的发现属于规范知识。最后经验知识青蒿完成了向规范知识青蒿素的转化、再生。

4 条列式案例编写实例

【题目】抗疟疾新药的研制

【开场白】此案例在环境衍生的问题情境中阐述了信息转换知识、知识转换智能策略与行动的全过程,有助于读者对信息素养定义和知识激活的过程有深刻理解。

【背景】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期间,当地流行的疟原虫对氯喹、奎宁产生了抗药性。越南北方部队在南方战场的行军与作战过程中,感染疟疾后非战斗减员严重。1965年侵越美军疟疾年发病率达50%,1967—1970年感染疟疾的美军人数高达80万人。研制抗疟疾新药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10,19]。

【问题的情境及行动策略】1967年5月23日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抗疟药研究开发规划会议(代号“523项目”),参加人员500多名,西医和中医全方位开展大协作研究。西医部分对症开展预防与治疗研究。中医药预防与治疗研究方面,筛选出4万多种备选抗疟疾的中草药及其化合物,按照抗疟相关度排序主要有常山、乌头、乌梅、鳖甲、青蒿等,但实验均未获得满意的效果[19-22]。

1969年1月,39岁的屠呦呦挑起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课题组长的重担。课题组搜集、整理编辑了640余方的《疟疾单秘验方集》,从200多种中药中筛选出380多个提取物组织鼠疟筛选,最后将研究焦点锁定在青蒿上。屠呦呦用乙醇加热提取青蒿提取物190次,鼠疟筛选评价只有40%甚至12%的抑制率。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在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绞汁服的启示下,改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1971年10月4日分离获得编号191号的青蒿中性提取物样品,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为100%,发现了抗疟疾新药青蒿素[19-20]。

美军开展抗疟新化学药研究的策略是根据奎宁和氯喹化学结构知识,在类似的化学结构中筛选。1972年,华尔特里德研究院从候选药物分子库中初筛了21.4万种化合物,最后从中筛选出有效的抗疟单体奎宁衍生物甲氟喹,抗疟作用与奎宁相似,但药效较慢[21]。

【分析和评论】此案例在解决问题的情境过程中,让用户认识与理解信息获取到利用的转换统一全过程。越南疟原虫对氯喹和奎宁产生抗药性的问题属于本体论信息,如何解决疟原虫抗药性造成了越南北方部队和侵越美军严重的非战斗性减员,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属于认识论信息。解决问题就需要思维策略,思维策略是指个体在信息加工活动中,根据一定要求和情况而采用的一些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它要求用户明确在何种时候应使用哪些知识。中国制度优势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中西医全国大协作,属于算法式策略。屠呦呦承担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课题项目,采用了从中医药的文献中获得治疗疟疾的经验和知识的策略,减少了工作量,加速了科研的进度,属于启发式策略。东汉以来中医药文献的产生、保存与传播是采用此策略的基础。根据研究的目标,屠呦呦从380多个提取物组织鼠疟筛选,因青蒿曾出现过68%的鼠疟抑制率信息最接近研究目标,所以重点研究青蒿的有效提取物。长期乙醇加热提取青蒿抗疟成分的动物评价疗效不理想的情景,使屠呦呦阅读到青蒿一握、绞汁服的语法信息时,文中绞汁服的描述,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和选择”(感知选择)。屠呦呦大脑中的生药学形态性知识和内容性知识使其悟及“绞汁”可能与忌高温或酶解等有关,并启动了大脑中改用低沸点乙醚提取的效用性知识。从古代文献记载青蒿有截疟作用到青蒿素的发现,此问题解决过程中认识主体与环境客体、信息之间相互作用,在不断反馈、学习、优化的过程中达到目标。

针对越南疟原虫产生的抗药性的问题,美军开展抗疟新化学药研究的策略是根据奎宁和氯喹化学结构知识,在类似的化学结构中筛选,采用启发式策略,这是1944年美国研究人员确定了奎宁化学结构的知识积累决定的。因为,他们没有古代草药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无法借助古代文献典籍做初步筛选,而奎宁化学结构知识是研究团队能够迅速入手的策略。

【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结合案例理解ACRL《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信息素养标准》标准二“有信息素养的能力表现为能有效地获取所需信息:选择最合适的调研方法或信息检索系统来获取所需信息”,请结合本案例做情境解读。《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一握绞汁服,属于本体论信息还是认识论信息?与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再生知识有什么区别?若要编辑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如何搜集资料和管理资料?

5 结语

案例编制在信息素养教育中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工作,若以专家引领、馆员为主体的案例编制工作能在图书馆充分展开,就能够在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帮助用户、图书馆员顺利地跨过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鸿沟”,也是提升图书馆员学术研究、专业发展的一种好方法。

猜你喜欢
奎宁青蒿疟疾
中国荣获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无疟疾”认证
五月雨
白米青蒿社饭香
奎宁手性催化合成苯并噻唑氨基酸酯反应机理研究
与青蒿结缘 为人类造福
太空技术预测疟疾暴发
能迅速杀死传播疟疾蚊子的转基因真菌
冰心规矩中的智慧
复杂天然有机物合成的开拓者—伍德沃德
输入性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