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活动空间的去自然化及自然环境的教育价值

2020-04-10 06:49顾璇王博黄碧钰

顾璇 王博 黄碧钰

摘要:伴随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儿童逐渐远离自然环境,集中表现在儿童的活动与学习空间从田野自然转向人工化的室内游乐场。自然环境充满丰富而新奇的自然元素,并为儿童提供多元的感官体验和冒险的机会,因而儿童在自然环境中的活动具有创造性,能够促进儿童认知、情感和品格的正向发展。儿童长期频繁地与自然接触,有利于其身体、心理和精神的全面发展。面对儿童与自然疏离的现状,研究者和教育者可以通过改造学校和社区的物理环境,创建自然化的儿童游戏场所,也可以采取形式丰富的基于自然的教育,使儿童重新回归自然。儿童通过重新回到自然环境中活动与学习,可增进与自然的连结,进而降低问题行为发生的比例,并增进环保等亲社会行为。

关键词:自然缺失,儿童游戏空间的变迁,儿童重返自然,基于自然的教育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现代人接触自然的时间越来越少,其中儿童群体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正日益引起研究者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各国有关儿童的调查研究均显示,他们越来越少走出家门,走进自然。美国学者理查德·洛夫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指出,当前的儿童普遍患上了“自然缺失症”,即儿童与自然的割裂。儿童缺乏对自然的渴望、缺少关于自然界的知识,皆因缺乏时间到户外,特别是极少到乡野田园所致。洛夫认为,自然缺失症虽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临床疾病,但是儿童依然要为远离自然付出代价,这些代价包括儿童对自然界缺乏起码的尊重,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儿童抑郁症和肥胖症等身心疾病的发病率上升;儿童注意力缺失,进而导致学业成绩下降等。

儿童逐渐远离自然的情况在中国同样存在。目前大部分中国儿童的生活都是围绕着电子产品和网络,他们几乎没有机会接触自然,或是在自然中玩耍游戏。中国儿童中心2012年发布的《中国城市儿童户外活动蓝皮书》显示,在5座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合肥)的5441位小学生中,27.5%的儿童周一至周五课后户外活动时间不足1小时,其中71.7%的儿童只是在小区附近的空地进行户外活动。该中心2017年發布的《中国儿童参与状况报告》,通过对7个城市(北京、无锡、安阳、贵阳、广州、哈尔滨、德阳)的8847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儿童生活主题单一、生活范围偏于狭窄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中61.4的初中生放学后几乎没有和朋友玩耍的时间,即使那些有机会和朋友玩耍的中小学生,每次玩耍的时间基本在1小时以内。以上这些数据都间接地表明,如今在中国有大部分城市儿童的生活已经远离自然环境,他们几乎没有机会走到户外去接触大自然,儿童的健康状态令人担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在低龄人群中普及,可以预期未来我国儿童在自然中活动的时间将会进一步缩减。

不同时代的儿童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远离自然的?儿童究竟如何在自然中通过玩耍、活动进行学习?自然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哪些意义?回答这些问题后,才能找到应对“自然缺失”的教育途径。

一、儿童活动空间的去自然化

游戏是儿童期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儿童高度参与的一种探索和理解世界的方式。自1959年起,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性通过联合国儿童权力公约得到国际承认。它不仅影响儿童身体、心理、情绪、道德、社会性等领域的发展,更深远地影响着儿童进入青少年期、成年期之后的学习和成长。儿童的游戏与学习无时无刻不联系在一起,在游戏的过程中,儿童认知和理解周围的世界,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判别是非曲直,学会与人合作和竞争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儿童的游戏活动在空间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乡野间的自然环境过渡到精致的都市空间,儿童与自然的接触被逐步压缩,儿童与自然的连结被逐步割裂。这种变化过程中,儿童被动而茫然地丧失了真实的体验,身体和精神都被捆绑和束缚起来。具体地来说,在城市大规模扩张之前,大部分儿童可以在广阔的乡野田间等自然环境里自由地活动。活动场地宽阔,地形条件多变,自然元素丰富,这些都刺激和激发着儿童的创造力与好奇心。这种原始的自然环境没有精巧的设计和边界,但有着丰富的空间形态,是一个混沌的开放地域。儿童进人自然环境不需要带有任何目的,也不会受到任何空间法则的制约。儿童在自然环境中的活动通常是生成性和创造性的。这种乡野的自然环境,在空间上连接着儿童的生活区域,也在时间上连接着儿童的记忆与成长。儿童的生活世界、情感体验、玩耍乐趣等共同交织成儿童丰富的童年世界,也注定在其精神世界里打下深深烙印。

在城市不断扩张的进程中,自然环境被高楼大厦所取代,儿童的游戏空间被钢筋水泥所阻断。城市里车多人多,出于对安全的考虑,儿童不再有机会自由玩耍,逐渐退居于高楼林立的狭窄空间之中。大部分的活动空间变成了街道弄堂、社区公园或游乐场。由于空间变得相对固定,能够开展的活动类型也大幅减少。一些游乐场所或公园,借助机械游乐设施来刺激儿童的身体感官,但这种体验是被动的,并且缺少情感的交流和丰富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儿童的活动逐渐成为一个独立事件,与生活慢慢割裂。空间清晰的功能化区隔直接作用于儿童身体和精神世界,儿童时刻感知着空间中的界限,各个感官与自然环境的接触被阻隔,对身边的自然元素越来越不敏感——这也是儿童越发以自我为中心的源头。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家长对儿童安全的焦虑和担心,儿童的活动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大量的儿童活动空间转移到了餐厅或商场,在这些狭窄、不见阳光的空间里,儿童被钢铁、塑料组成的玩具设施所包围;这种缺少自然参与的成长境况,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特别不利于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共情能力。此外,电子产品的普及让儿童更习惯在家中,儿童的活动进一步虚拟化、去同伴化、去情境化。于是,儿童的活动越来越多地使用脑力,而精神审美和情感体验慢慢消失。儿童与自然中的阳光、气息和生命的联系也日渐被切断。

儿童活动空间的不断压缩、不断去自然化,也许折射了城市化发展和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弊端。近年来,儿童友好城市的标准就是提倡儿童需要有更多的能够自由玩耍的空间,这亦是对城市化无限发展而挤占儿童活动空间的一种抗争。然而,很多教育者和教育机构,依然在不断推行和夸大科技化的教育技术和学习方式,例如在有些城市,平板电脑几乎成了现代课堂的标配,这不禁令人担忧。我们虽无意将自然与科技对立起来,但我们需要警惕儿童与自然疏离的弊端,要认识到在大自然中的学习和生活才顺应儿童成长与发展规律。

二、自然环境对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自然环境中的元素是自然物,如各种形态的生命以及阳光、空气、岩石、溪水、土壤等,它区别于人造的空间与环境,如写字楼、房间、川流不息的街道等。当然,在我们周围,没有人造痕迹的原始自然荒野十分稀少,因而本文所探讨的对儿童身心发展有益的自然环境,既包含原始的荒野,也包含一些人工改造过的自然景观如森林、公园等。而且自然环境与户外环境并不完全一致,区别在于:户外环境可能是高度人工化的,如铺满塑胶的操场;而自然环境里应包含尽可能多的自然生态和自然元素。那么,为什么在自然环境中的游戏和学习能够促进儿童的发展呢?自然环境中的哪些因素顺应了儿童学习的天性和规律呢?

第一,自然环境中充满了各种新奇和未知,它能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的好奇心。自然环境是开展探究式学习的绝佳场所,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进而形成对已有经验的深層次理解。儿童在探究的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方法策略去观察、分析、判别,并结合过往经验与同伴展开交流、分享。相比而言,人为组织的教学材料或电子产品所呈现的学习材料,往往是预设的单一思路和经验的体现,其内容远不及大自然丰富。

第二,自然环境中的自然元素如植物、土、水等是儿童游戏的资源,能激发儿童的创造力,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相较于在人工的游乐场所,在充满自然元素的环境中,儿童的游戏更加复杂、多元,时间也更长。可供游戏使用的自然元素大多可移动,也没有明确的、规定的用途,例如棍子、绳子、贝壳、石子、沙子等,它们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材料一起使用,这些游戏材料被称为松散部件(loose parts)。显然,大自然中有诸多松散部件的原始材料,儿童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使用这些没有固定用途的材料进行自由创作,运用创新思维实现自己的游戏和学习的目标。因而,这些活动可以让他们的认知能力、创造力得到显著的提升。

第三,自然环境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情感体验。自然环境具有开放和多元化的特点,它不仅是酝酿儿童创造力的土壤,更能给儿童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自然中一年四季的变化,各种生命和自然现象的美妙和精致,可以让儿童体验到惊奇、赞叹、敬畏等深层次的情感;同时,自然的开阔壮观,可以让儿童感受到内心的平静或震撼的冲击。这些丰富的情感体验,构成了儿童审美的基础,也是儿童发展同理心的基础。

第四,自然环境为儿童提供了冒险的机会。与人为组织的教学或游戏环境不同,自然中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儿童可以在安全的范围内调动身体参与游戏和学习,并展开适度的冒险。在自然空间中,儿童的身体可能会受到一些意外的伤害,但正是这些未知风险的存在,让儿童学会自我保护,学会判断、决策以及解决问题,同时能够锻炼儿童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的勇气和独立性。这些都是在过度保护的人工空间里较难学习到的。

因此,相比在室内以脑力发展为主的学习,或相比依托电子产品的被动学习,大自然能为儿童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素材,更为多元化学习的可能性,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使儿童身体、情感和精神全方位地投入。自然环境的生活、游戏和学习场景,势必会对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诸多益处。

法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卢梭指出,人的教育应该在大自然中进行,远离城市的罪恶,以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在他看来,自然的秩序和谐美妙,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他们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静的,他们的自爱倾向转化成怜悯同情之心,这时人与人之间也就少了敌视、仇恨、嫉妒,当然也就少了争斗乃至战争。

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来看,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明,儿童多次、持续地接触自然对其发展是有益的,涵盖了儿童身、心、灵的全人发展领域。例如,儿童在自然环境中玩耍,可以收获身体上的锻炼、积极情感的发展、社会性发展、整合感、大脑结构和认知能力的改变,最终成为合格的环境友好公民。儿童与自然环境中的生命(植物、动物、昆虫等)接触,可以促进儿童的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如同情弱者、理解生命的多元。儿童与自然接触还有助于建立地方感(sense of place)。地方感是指个人对某个地方的依恋程度以及该地方对于自身的意义。地方感的建立对于人们保护和关爱这个地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接触荒野自然的青少年,可以发展出生态自我认同(ecological identity)。刀生态自我认同是生态健康的显著指标之一,而生态健康是全人健康的重要组成成分。通过对自然生态的观察、思考和体验,青少年可以深层次地理解和定义自己,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例如从自然生态的稳定与平衡、生命往复和死亡循环中,看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关于自然环境对人类尤其是儿童会产生如此众多益处的原因,目前有三个基础性的理论来解释。一是亲生命性假说。该假说认为亲近自然是人类的天性,是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因为某些类型的自然环境能够帮助人类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如躲避危险和取得食物。所以,人越多地参与到自然中,越能与自己的进化本源建立联系,进而会有许多生理层面的获益。二是注意恢复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处于自然中时使用的是无意注意,这种不需要努力就能发生的注意方式,能对有意注意产生的疲劳和能量损耗起到恢复作用。三是压力恢复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人处在自然环境中时,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对生理和心理压力有重要的缓解作用。人可以通过观看自然景观(森林或绿色景观的图像),听自然的声音(海浪声或蛙叫声),或身处自然之中(行走在户外树林里),使得注意力得到恢复、压力得到舒缓,进而会感到自己重新充满能量。

综上所述,无论从哲学层面还是从实证研究层面,都推崇儿童回归自然环境,去接触自然,并在其中生活、游戏与学习。这不仅仅有利于儿童的认知发展与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环境中游戏与学习能够发展儿童的人格、情感和价值观,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且儿童也更容易发现自我和生命的意义。

三、儿童重返自然环境的教育途径

越来越多经历过儿童活动空间去自然化的欧美国家和地区,开始认识到自然环境对儿童发展的益处,反思缺失自然的活动场域给儿童发展带来的弊端,从而开启了一场让儿童重返自然的教育浪潮。总体上来看,让儿童重返自然的教育途径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增加客观物理环境中的自然元素,另一类为增设基于自然的课程与活动。

(一)增加客观物理环境中的自然元素

对客观的物理环境进行改造,增加环境中的自然元素,让儿童有更多机会进入自然化的游戏场所,从而让自然环境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自然化的游戏场域是指包含有植物、沙土、高低地形、岩石、水和其他自然元素的户外游戏空间,这些自然元素可作为儿童游戏的材料。如果自然元素仅仅作为装饰物出现,或者儿童不允许接近这些自然元素,这样的空间不能称为自然化的游戏场所。教育者可以有意识地改造学校和社区的硬件设施,将充满塑料或钢铁包裹的人工活动场域还原成自然化的活动场域。研究显示,这种对学校或社区硬件环境自然化的改造方案,显著提高了儿童的活动质量和身心健康水平。例如,加拿大温哥华两所自然环境较差的幼儿园,通过增加户外空间的自然材料和绿色植被的比例,对幼儿园进行了改造。改造后对幼儿和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基于自然的游戏和活动中,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负面情绪降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都得到了提升。在另外一项研究中,澳大利亚研究团队在6所小学游戏场域中增加了自然中的松散部件。改造后发现,与对照组的儿童相比,增加松散部件提高了儿童的身体活动水平,提高了儿童游戏的合作性和创新性。一项对美国学校自然化改造的研究项目也显示:当在学校里人工的游戏场所中加入自然的松散部件如小径、沙子、水和树等自然元素之后,不仅儿童的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能力、观察能力得到增强,儿童也自主地产生了更多合作性和建构性的游戏活动。

如何将客观物理环境进行自然化的改造呢?一些学者和设计师根据文献和实证研究,提出了儿童户外游戏空间设计的7C要素。这些要素是在设计儿童活动空间时需要逐一考量的,包括空间的质地(character)、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context)、空间的连通性和易达性(connectivity)、空间的多变性(change)、空间可提供的多元活动机会(chance)、空间的通透性(clarity)以及空间可提供的认知挑战(challenge)。根据7C要素,一个高质量的户外游戏空间的设计,其实就是自然化的、充满自然元素的设计。例如空间的质地需要让人整体感觉舒服,光线柔和,颜色搭配质朴,材料有机;这样的环境既安全舒适又可以吸收多余的噪声,让人在空间中心情平静。游戏空间与周围的环境也要有物理上或心理上的联系,比如能够眺望远方,能够有充足的光照并保持温暖,能够体验四季变化等。游戏空间应该让儿童易达,不应被电梯、楼道等阻隔。空间需要多变包容,能容纳不同数量的儿童,并满足儿童的不同需求,比如为儿童保留私密的独处空间,有随着季节或温度变化而产生明显外形变化的动植物,有充足的多用途游戏素材等。空间中可以有一些“混乱地带”,以让儿童能够用不同方式探索,甚至能驾驭自己所处的环境。空间的通透性能够让儿童获得安全感,减少认知上的消耗,自然环境就具备这种特征。最后,空间中需要有一些挑战因素,例如可以攀爬的树木,可以滚下来的草坡,水塘中的垫脚石或浮木等,这些挑战因素不会造成危险,但能帮助儿童了解自己的潜力、学习驾驭环境及在环境中管理风险。综上可见,充满自然元素的环境可以很好地满足7C原则,或者说7C原则可以很好地指导我们将儿童活动环境改造设计成自然化的空间。

还有一些学者通过分析阻碍儿童亲近自然的社会文化因素,提倡在市区建立适合儿童的自然化游戏场所,以增加儿童对自然环境的可得性,从而最大化地增强儿童的幸福感。这些在城市里的自然化区域应该让居民容易到达,以便让时间有限的儿童及父母能够更加频繁地接触自然。和上述7C要素相似,城市自然化区域应该是“野性”的自然,而不是“人工”的自然,它看上去应该像是一个自然栖息地,里面有丰富的动植物,而不是一块修剪整齐的草坪。过度人工化的自然环境不仅给儿童带来的身心益处较少,给社区带来的生态和经济益处也有限。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城市内的自然化区域能够回应家长对儿童安全的顾虑,排除陌生人和交通对儿童潜在的安全威胁,让家长可以看护儿童的游戏。同时,为了增加儿童对自然化区域的使用,应该有相应的辅助政策或措施,让家长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相处,并降低进入自然的费用负担。

(二)增加基于自然的教育

让儿童重返自然的第二类教育途径指向学校课程和活动设置,即增加学生接触自然的频率,丰富学生在自然中的体验。研究者和教育者在不断研发和推广各种基于自然的(Nature-based)課程和活动,以在物理环境的局限下更好地满足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对儿童因自然缺失而产生的不健康行为进行干预。在这些课程和活动中,一些是在学校的校园内开展的。例如学校的园艺课程将课堂学科教学与相关的园艺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植物种植、照料、收获等活动加强与自然的接触。美国农业部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已有超过4.5万所学校在开展校园园艺项目。这类项目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升消费水果和蔬菜的健康行为,增加生态知识,提高运动量,促进儿童的正向发展。教育者利用园艺进行教学,还可以与多门学科融合,包括数学、语言表达、环境和社会研究、营养学、体育等。

另外一些课程在校园之外开展。例如基于自然的环境教育活动,将学生带到户外的自然环境中,通过每周的课程,不仅能够增加儿童的环境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增进儿童与自然的情感连结,还能更好地预测儿童的环境友好行为。持续时间通常在4-7天之间的自然营地课程,也能够增加儿童对重要环境议题的理解,增进儿童与自然的连结,增强他们对环境的兴趣和责任感。一般来说,这些在校外开展的、基于自然的环境教育通常由一些自然教育或环境教育中心承接,学生在校期间或假期可以到该中心学习相应的课程。例如,狼岭(Wolf Ridge)环境学习中心作为美国第一家有学校资历的自然学校,针对幼儿园到高中学生开展了环境教育和基于自然的教育。该中心坐落在俯瞰苏必利尔湖的山脊上,占地2000英亩的校园以枫树、桦树和云杉的混合森林为特色;野生动物非常丰富,包括松貂、老鹰、驼鹿、黑熊、白尾鹿、狐狸、狼、海狸、游隼和白鹭等。该中心秉持“户外空间就是教室”的理念,根据明尼苏达州的环境教育大纲,结合该州本土、自然和文化历史以及更广泛的环境议题来研发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包括:科学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地球及其运作方式的机会;文化历史课程让学生知道前辈是如何与当地的生态系统互动;时事课程帮助学生理解新出现的环境议题;个人成长和团队建设课程培养学生应对个人和团队的挑战;户外技能课程帮助学生找到终身学习环境知识的方法。

四、结语

我们要意识到儿童与自然环境的疏离是城市化和科技化的代价,远离自然的游戏和学习方式并不适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我们呼吁让儿童回归自然,重视并欣赏儿童与自然的连结。让儿童重返自然,在自然环境中游戏和学习,这不只能带给儿童有价值的成长和发展,更能在全球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增加儿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责任感。针对儿童活动空间日渐去自然化的问题,对空间自然化的改造和基于自然的教育可以成为有效帮助儿童重返自然的途径。未来的研究可以持续地跟踪儿童重返自然前后的心理效应,最大限度地降低和补偿儿童远离自然的负面后果。

(责任编辑 张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