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生态文学研究拓展与创新

2020-04-10 06:49张鲁宁
关键词:教授文学植物

张鲁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近年来依托学校在环境、生态研究方面的学科优势,积极推进生态文学研究,逐渐形成学术研究特色。2019年12月27日,第四期“生态文学研究工作坊”成功举办。本次高层论坛由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中国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会和南京林业大学智库生态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联办,主题为“生态文学研究前沿选题设计与撰写”。来自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鄱阳湖学刊》《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期刊社,国内生态文学研究领域知名专家、主编就生态文学研究各抒己见,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论坛议题包括生态批评中的植物与动物研究、深层生态学前沿趋势、人类世能源叙事研究、新物质主义话语的生态维度等生态文学研究前沿热点,有效呈现了新世纪生态文学主要研究面向。本次论坛关注的热点之一是生态文学如何在新的话语语境中实现创新。与会专家们从生态文学批评选题拓展、生态批评最新理论前沿、生态文学研究论文撰写等不同层面展开积极讨论,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植物、动物、能源:生态文学批评选题的新拓展

自2010年以来,物质生态批评成为生态批评第四波浪潮的核心议题,生态批评视角更加多元化,植物、动物、能源等均成为生态批评者关切的对象。经典作家中的动物书写得到更为全面的关照;文学作品中的植物书写也成为近10年来生态批评的热点,甚至形成了生态学界的“植物转向”;能源叙事也逐渐受到部分生态学者的关注,生态文学研究维度得到不断拓展。

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闫建华教授主题发言为《植物批评研究的兴起和走向》。闫教授阐述了植物批评兴起的语境与基础,以大量理论成果展示了生态批评领域的植物转向及当前植物批评研究的目的和宗旨,归纳了植物批评的任务、特色与范式,提纲挈领地表明植物对整个人类文明的意义及植物批评研究的价值。2013年,ALSE预备会议标志着生态学界的植物转向,在植物科学、哲学领域之外,诗学和美学、后殖民生态、环境伦理学等领域出现的一系列前沿理论都为植物批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阐释空间。闫教授认为,植物批评研究的宗旨是为了开启一种跨学科对话,使哲学和文学在用一种批评意识、观念精神和伦理敏感性思考、想象、描述植物生命时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此外,对话的另一个维度需要在东西方哲学与宗教传统之间进行一种持续的研究和探讨。从伦理意义上来讲,是为了逐渐引发一种针对植物生命的文化态度变化,即从纯粹的工具性态度走向尊重生命的态度。她指出,植物批评研究是以植物为基础的一种批评形式,或是一种“以植物为导向的批评模式”,该研究关注的是各类植物在文学以及其他文化介质中的表征,任务是育化一种有别于传统植物文化,揭示和矫正文化叙事中植物的边缘化问题,将植物提升到跟人一样的高度。闫教授总结了植物批评研究的三个范式:生物共情、植物恐惧和植物视角。因此,无论在什么领域,研究对象是什么,或者采取何种研究方法,始终要将植物置于一种关系网络中来考量。闫教授的报告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植物批评研究”这一前沿选题,扩大了生态文学领域的研究范畴,为学术界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唐建南教授的报告为《能源叙事框架下的石油叙事研究》。唐教授从人类世困境下能源人文学的兴起开始,透过GDP等多种角度分析了能源在人类世中的影响力。在能源叙事建构框架下考察石油叙事研究对当前认识生态危机有重大意义。她指出,自1950年进入人类世,经济突飞猛进,而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能源是该“大加速阶段”的催动力量,石油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2014年,Dominick Boyer和Imre Szeman提出了能源人文学(Energy Humanities)。能源叙事成为其研究焦点,它致力于从人文学视角研究人类与能源关系的书写或能源叙事建构,探讨能源书写在解决化石能源危机与人类世生态危机等人类共性问题的现实意义。唐教授认为石油叙事研究折射出石油与政治话语、经济政策、文化建构、环境变化的复杂关系,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能源在生活文化中的重要性及与社会生态问题的关联性,但目前也存在研究主体单一、系统研究缺乏、研究范畴狭窄等不足,有待世界多元声音的融入,在世界文学范畴对多种能源的叙事建构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唐教授的报告由点及面,从客观角度解读了能源叙事建构框架下的石油叙事研究,为人类世困境的思考带来新的视角,拓宽了学术界的研究领域,也体现了生态文学研究的多元性与价值所在。

除了植物、能源书写等路径,动物书写也一直是生态研究者的关注对象。一些经典作家被置于生态理论视角中重新观照,如艾米丽,迪金森、海明威、福克纳等,作品本身的内涵得以挖掘,经典重读也成为检验文学批评理论价值的重要路径。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方红教授在题为《拟兽、拟人与读文听音:吐温<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的文化讽喻》的主题发言中,以美国经典作家马克,吐温《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以下简称《跳蛙》)中的动物书写为切入点,借助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挖掘动物书写的文化内涵,拓宽了马克,吐温的研究维度。方教授报告开始引出一个问题,即“如果植物研究、动物研究成为文学研究的一個维度,如果生态文学批评要在整个文学批评中取得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那么生态文学研究、动物研究以及植物研究是否可以用于拓展我们对经典文学的理解?”,引导与会者思考动植物研究对于理解经典文学的解读作用。她以《跳蛙》为切入点,从拟人、拟兽等方面揭示了故事中隐含的对人类文化、教育文化和政客文化的讽喻。从拟人的母马、拟人的小斗狗、拟人的青蛙以及拟兽,分别谈及动物身体和生命文化对人类文化的讽喻,动物文化对人类教育文化、政客文化的讽喻,暗示动物文化或许有意恢复人的自然天性,重建个体之间的忠诚伙伴关系。方教授通过动物批评的视角对经典文学进行重读,深入挖掘了动物书写的文化内涵,为生态理论视角重新观照经典作家作品提供了参照。

二、“新物质主义”与“深绿色宗教”:21世纪生态批评理论前沿

“物质生态批评”是21世纪以来国际生态批评领域的重要前沿话题,美国著名生态学者斯洛维克认为新物质主义与生态后现代主义联合推动了生态批评的物质转向,因此把握“新物质主义”等理论前沿的核心内涵对于理解“物质生态批评”有着重要意义。

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韩启群教授做了题为《新物质主义的前世今生》的学术报告。韩教授起初从物质文化研究入手,认为“对物的共同关注使得物质文化研究和日常生活、消费、空间等理论话语形成交汇,逐渐生成一个指向一切物品研究的、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新的学术空间”。之后,意识到多学科领域的“物转向”趋发明显,她将“物转向”列为西方文论关键词,首次归纳了物转向批评话语的主要议题与路径、研究范式与特点,为我国学界宏观把握“物转向”批评提供了重要借鉴。报告中,韩教授指出了新世纪以来新物质主义等前沿理论的发展背景,认为在21世纪,科技创新、人工智能、气候变化、细胞变异、基因修改等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危机和伦理困境促使人类重新审视自己与周围物的关系。她分别从前世和今生两方面勾勒了新物质主义发展的总体趋势。韩教授认为,西方20世纪下半叶不同学科领域的重要学者对客体产生共同兴趣,推动了文化研究领域的早期“物转向”,为“物转向”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勃兴创造了条件;其次,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物质文化研究”(Material Culture Studies)促进了20世纪末多学科领域“物质文化研究主题的广泛复兴”;第三股力量,也是最为重要的理论则是哲学领域对于“物”的探索与研究推进,尤其是现象学、德勒兹等哲学思想的影响。韩教授认为,各种与物相关的话语,包括“物论”(Thing Theory)、“新活力论”(Neovitalism)、“思辨实在论”(Speculative Realism)、“行动元网络理论”(Actant Network Theory)等,塑造了“物转向”(The Material Turn)。而近五年来,“新物质主义”这一概念越来越趋于广义,学者们越来越倾向用这一术语概括所有与物相关的“物导向”话语。韩教授的报告引用了大量国外学者的经典观点,以清晰的思路、准确的术语、翔实的资料分别阐述了新物质主义的前世和今生,并提出了对新物质主义的几点反思,为学界呈现了一个逻辑完整的理论体系。

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席教授谭琼琳阐释了前沿理论“深绿色宗教”,引发与会者浓厚兴趣。她的报告《深绿色宗教在美国生态文学中的调适研究》详细阐述了布朗,泰勒“深绿色宗教”的核心思想和理论原则,并指出这一概念为重审美国生态文学、生态运动和绿色政治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理论和实践范式。“深绿色宗教”是一个创新性概念,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哲学系教授布朗·泰勒于2010年提出,逐渐发展成为环境哲学研究领域的前沿理论。谭教授梳理了“深绿色宗教”的核心理论体系,依据维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原理,泰勒将“灵性”“自然宗教”“绿色宗教”“深绿色宗教”置入“宗教”范畴中进行整体考虑,不仅区分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异同,同时系统提出“深绿色宗教”的理论原则,逻辑论证了宗教、生态、文化和文学之间的内在关联。遵循泰勒关于“深绿色宗教”的哲学思想,她以当代美国作家特丽,坦皮斯特·威廉姆斯的回忆录《心灵的慰藉:一部非同寻常的地域和家族史》为对象进行个案研究,考察深绿色宗教在生态叙事过程中和体现生态主题过程中是如何在文本中进行有效调适,探寻全球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进而为美国生态文学研究提供新路径。谭教授在生态文学研究领域建树颇丰,发表了《<心灵的慰藉>:记忆的复调性与风景的多维性》《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新创获:“生态诗学、绘画诗学暨加里,斯奈德研究国际研讨会”述评》等研究成果。她对“深绿色宗教”的系统解读拓宽了学界的研究领域,引入生态文学领域最前沿的理论,促进我国生态文学与国际接轨,拓宽了与会者的研究视野。

三、对话与创新:生态文学研究选题设计与撰写

和往届生态文学研究论坛相比,本期论坛选题和形式较为新颖,尤其是主题发言后的圆桌论坛环节,有效促进了专家学者和与会者的交流。《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专职主编朱凯副编审、《鄱阳湖学刊》主编胡颖峰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韦清琦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姜礼福教授,方红、谭琼琳、唐建南等论坛嘉宾就生态文学研究前沿选题设计、生态文学论文撰写与投稿等议题进行了对话。各位教授发表自己的见解,朱凯和胡颖峰两位主编回顾了生态栏目创刊的经历,包括刊物的生态定位,不但分享了“生态转向”对杂志发展的意义,还从主编视角对生态文学批评选题设计、撰写、投稿等提出了新颖见解。

方红教授就自然文学、环境文学、生态文学、绿色文学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辨析。在她看来,自然文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特指长散文的类型,如今仍存在。环境文学源于第二次生态文学批评后劳伦斯,布尔提出的环境文学批评。狭义上来说,环境指人造的空间。环境伦理、环境美学、环境文学等理论发展拓宽了“环境”一词的使用范围,并形成了一种将传统上的自然文学也称为环境文学的趋势。生态文学涵盖了所有可用生态文学批评视角解读的文本,有生态文学主题的文学作品都可属于该范畴。绿色文学包含上述三者文学,泛指与绿色批评、棕色批评、深绿色批评等生态批评术语相应的研究文本。

生态文学研究如何创新也是本次论坛的关注点。朱凯主编建议大量研读文献,从生态学宏观背景考量研究选题,由点折射到面,以小見大,融会贯通。胡颖峰主编从主编角度强调深入挖掘相关历史社会背景对生态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她呼吁研究者要强化问题意识,在大量研读文献作品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进而寻找相关理论来解决问题并支撑自己的核心论点。谭琼琳结合自己研究斯奈德的经验阐述了生态文学研究应该如何创新——基于核心观点,触类旁通,跨学科研究就是方法之一。最后,针对传统生态选题如何突破和创新问题,她认为跨学科研究在解决突破和创新上有一定益处,但需先将目光聚焦到研究中的某个点,以小见大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如果要创新,文史哲艺要相通。谭教授建议细读文本,深入挖掘,并强调充分利用中国元素,走中西结合的中间路线做出新意。

此外,专家们还聚焦了中国学者如何构建中国生态批评话语等话题,从而与国际同行对话与交流。韦清琦教授阐述了具有外国文学研究背景的生态学者与中国生态文学研究结合的机遇与途径。他指出,生态批评是当前国内人文学界与国际进行平等对话的一个重要而又独特的领域。因此,生态批评有必要紧扣中国特色,立足于中国深厚的传统生态资源或自然哲学观,积极推介中国的生态思想。在他看来,把传统文学的生态美学范畴和西方的生态批评理论进行对接、对话、比较研究,可帮助研究者立足中国与国外学者对话,进而在国际生态研究领域发出中国的声音。唐建南结合自己的研究反思了生态批评本土化过程中国内相关学术根基的欠缺,强调了中国传统自然思想在构建中国生态批评话语的过程中的重要性。

本次论坛在专家学者、与会者之间热情互动中圆满结束。无论是植物、动物、能源等生态批评选题的拓展,还是新物质主义、深绿色宗教等前沿理论的阐述与应用,有效开启了新世纪以来生态文学批评的研究空间。专家们对于生态文学批评前沿选题的把控、如何实现创新的探讨展现了他们在生态研究方面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启发我国生态文学批评学者对生态批评领域前沿话题给予积极关注并与国际学者展开对话。此外,与会专家、主编们开放、严谨的治学态度,体现了生态批评学者极强的社会责任感。本次论坛的诸多议题非常契合当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给南林外国语学院未来在生态文学领域的研究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

(责任编辑 朱凯)

猜你喜欢
教授文学植物
我们需要文学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