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后陕西省农村反相对贫困问题研究

2020-04-10 06:46朱丹青马岳潮罗文春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相对贫困陕西省农村

朱丹青 马岳潮 罗文春

摘 要:2020年后,中国实现全面脱贫,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可以得到根治,接下来,相对贫困的问题将成为国家治理贫困的重点。因此,从陕西省农村社会消费品支出、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分配“阶层化”、陕西省内部集中连片特困区现状分析陕西省农村相对贫困现状及反相对贫困建议。

关键词:相对贫困;农村;陕西省;反相对贫困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8-0024-02

引言

贫困是世界级的问题,摆脱贫困是千百年来全人类社会共同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以来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出台各项扶贫政策,中国的扶贫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小康,绝对贫困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而在实现全面脱贫后,中国的扶贫攻坚事业并未止步,全国人民将在脱贫攻坚的漫漫长路中攻克下一个目标:相对贫困。在2019年10月31日发布的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届全体会议公报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即在解决绝对贫困的生存问题后,全国人民仍要披荆斩棘,在相对贫困中解决如何发展、如何共享的问题”。[1]在中国的14个集中和毗邻的贫困地区中,陕西省主要涉及秦巴山区、吕梁山区和六盘山地区,且三个片区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灾害多发、发展滞后、交通不便的地区,此外这些地区减贫脱贫成本高、困难重重、问题突出,因此在实现全面脱贫后,这些地区仍面临相对贫困的巨大难题。

一、陕西省农村居民的相对贫困现状

(一)陕西省农村社会消费品支出比重大

陕西省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从2013年的2 979.4元上升到2017年的5 114.7元,年均增长率为17%;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居民消费支出和服装消费支出绝对数均大幅增长。其中食品支出占比在2013年的比例约为37%,截至2017年,该比例已减少至31%,虽然消费结构有所改善,但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占人均总消费支出仍保持相对较高比例,居民收入支出结构仍有待优化,相对贫困问题依然严峻。

目前,陕西省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消费水平接近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食品支出占比大。恩格尔系数(家庭购买食物费用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反映陕西农村地区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由此可见,陕西省收入不足但消费支出高,社会消费品支出占比大,相对贫困程度严重。

(二)陕西省农村“阶层化”现象严重

陕西省农村內部社会分化导致的相对贫困问题形势严峻。在陕西省内,农民收入呈现巨大差距,10%的上层农民主要从事经营活动,如开办企业,年收入数十万甚至百万;与此同时,下层10%的农民从事普通务工、务农活动,年收入仅为2-3万元。“在村庄熟人社会中,分化已成为一种“现象级”问题”,[2]上层农民对下层农民构成巨大挤压,导致下层农民退出社会交往。“被边缘化的农民通过上访来释放怨气,成为基层治理的不稳定因素,这种村庄内部的竞争压力在陕西省尤为突出”。[3]

(三)陕南地区出现集中连片特困区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相关数据看出,汉中市、商洛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值累计增加率与全省相比居于较低水平,安康市与全省指标则较为接近,总体而言“陕南三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值累计增长率增幅较小,增长趋势缓慢”。[4]

陕南是指陕西南部地区,地处秦岭以南,包括安康、商洛、汉中三地,辖内有28个县(区),都处于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核心腹地,经济发展落后,是国家脱贫攻坚的重点扶持对象。陕西省有50个国家贫困县,其中陕南占据24个,而商洛一区六县贫困比例达到100%,安康市贫困人口约为45.39万人,其中九县一区均被评定为贫困,全市共有贫困乡村855个,贫困总量居陕西省第一位。陕南地区特殊的自然背景使得扶贫难度大大提高。据数据统计,集中连片特困区在2017—2020年要实现138万贫困人口脱贫,在国家避灾扶贫移民政策下,陕南地区虽可在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但仍面临突出的相对贫困问题。

(四)“马太效应”的加剧显示了陕西省农村内部相对贫困问题的严峻

“马太效应”指贫富两极分化加大的财富分配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它是由过度追求经济增长率和忽视公平造成的,是贫富差距的表现,是全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剥夺造成的两极分化,此现象在陕西地区尤为突出。在陕西省目前的农村社会中,已经存在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马太效应”尤为突出。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出现了财富与贫困同时累积的现象。财富、资源和权利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身上,而大多数贫困者仍然贫穷。近十年来,贫富差距仍然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反映收入分配合理性的国家基尼系数在2017年为0.467,而陕西在2017年的基尼系数为0.482,早已超出国际警戒线且继续扩大。这充分显示了陕西省收入分配的差异分化已经日益明显,相对贫困问题日渐严重。

二、反相对贫困建议

(一)整合资源,优化秩序

通过缩小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抑制精英捕获现象,继而解决稀缺资源的分配中忽视贫困群体的相对弱势者的问题。通过分析贫困群体中相对弱势者陷入贫困的原因,将贫困群体中的弱势群体细化分类:针对内生发展动力弱的贫困群体建立财政兜底保障制度;对于一般贫困群体建立健全公平分配扶贫资源制度,解决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即 “将资金、信息、资源倾向于较弱势但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贫困者”。[5]不应只为了彰显扶贫绩效,将稀有资源集中在贫困群体中的相对优势者手中。优化扶贫长效机制,整合扶贫资源,聚集资金合力。在未来相对贫困的道路上,必须树立系统优化观点,根据陕西省脱离绝对贫困后各地实际情况,长远规划扶贫开发,提高分散在各支线的资金使用效率,统筹各方力量,改进单项目作战的短板。

(二)紧抓优势,带动发展

以陕南地区的相对贫困问题的解决为例,陕南地形崎岖,平原面积狭小,因此要加大建设力度,紧抓优势区域,以汉中盆地、安康盆地为中心,合理布局生产力,建设陕西汉江上游沿岸地区农业经济走廊,形成具有内引外联多功能的农业经济核心区,带动秦巴山区的农业经济发展。

由于土地資源分散,大量土地资源闲置,可根据作物生长习性的不同,实现跨季节种植作物。丘陵也为土地梯级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梯田种植可有效缓解土地资源闲置问题,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调动农民积极性,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务农。

秦巴山区降水充沛,而陕西汉江上游沿岸俗称“小江南”,热量垂直分异明显,可提高林地利用率,加强管理,充分发挥秦巴山区植被覆盖率高的优势,增加经济效益。同时,还要注重渔业发展,可建设陕西汉江上游水产品基地。

(三)政府帮扶,积极引导

合理利用省财政厅整改资金,加大对相对贫困地区实行小额贷款的支持力度。有偿使用小额贷款,优化扶贫资金规模,提高了深度贫困户的发展动力和生产动力,使其使用效益优于财政资金。经试点,小额贷款能有效降低贫困脆弱性,是一种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优良形式。

未来坚持试点扶贫小额保险制度。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发挥商业保险优势,通过分散贫困农户因病导致或因意外伤害引起的返贫风险,进而有效巩固扶贫成果。鼓励专业保险公司建立“农村小额扶贫贷款人寿险(定期)”、“农村扶贫小额贷款人意外伤害险”等险种,通过财政给予补贴,建立健全小额扶贫保险机制,继而稳步推广。

(四)完善机制,加强监督

完善并深化改革扶贫工作考核机制及方法,健全科学问责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规划相对贫困工作时,引入长效有力的方法,如项目逻辑框架管理法,针对各种扶贫措施的产出和效果引入指标衡量,相关部门按指标实现与否进行监查监督,切实树立“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是硬道理”的思想,打响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新胜利,让贫困群体更好享受到改革的优良成果。

结语

研究当下的陕西省农村贫困,相较于绝对贫困,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导致伴生的相对贫困现象不断凸显。本文从相对贫困的视角来测量农村贫困,2012年陕西贫困发生率为21.4%,截止去年年底,陕西省贫困发生率下降至3.18%。从存量与增量双角度剖析,陕西省在普遍脱贫攻坚战中完全有机会大获全胜。

新世纪以来,陕西省整体经济崛起,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然而,趋同于中国的大趋势,陕西省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共同富裕中先富带后富环节效率低下。从城乡层面看,具体表现为城乡二元对立,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处于深度贫困。随着脱贫攻坚战的不断深入,到2020年,陕西省将紧随步伐,实现全面脱贫,但这并不意味着贫困的消失,我们仍需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攻克相对贫困这一堡垒。

参考文献:

[1]  杨宝国.精准扶贫视域下陕南避灾扶贫移民的困境与路径[J].安康学院学报,2018,30(2):86-90.

[2]  郭亮.政府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20):10-13.

[3]  傅雅慧.关于拓展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6,(1):2-3.

[4]  杨宝国.精准扶贫视域下陕南避灾扶贫移民的困境与路径[J].安康学院学报,2018,30(2):86-90.

[5]  马会.农村人均收入对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消费的分析[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5,3(5):5-10.

猜你喜欢
相对贫困陕西省农村
太阳第一家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的指导意义
123的几种说法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马克思贫困化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总工杨建军被调查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改革以来中国贫困指数的测度与分析
似“定”而非巧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