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就业中的困惑及对策

2020-04-10 06:46任芃蕾孟庆军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国外经验女大学生困惑

任芃蕾 孟庆军

摘 要:女大学生就业难题关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改善女大学生就业中困惑的现状,保护女性与用人单位双方合法权益势在必行。针对女大学毕业生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及定位不准等困惑,结合我国国情及国外经验,分析女大学生就业的困惑现状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如政府支持、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用人单位转变用人观念,以及女大学生提高自身就业素质等,以期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保障女性就业公平,真正促进女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困惑;原因;国外经验;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6-0179-04

引言

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制定并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标志着全球妇女发展战略的目标进一步明确。各级妇联不断探索,积极作为,多项举措促进女大学生就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李克强总理在第六届全国妇女儿童会议上强调了政府对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

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9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76亿人,这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由图1可见,2019届高校毕业生预计834万人,比十年前增加了26%,相比2004年增加了197%,加上中专技校、往届毕业生或超过1 000万,其中女大学生数量占据半数之多。在高校,女生的签约率低于男生约 8%,未签约的毕业生中,70%是女生。用人单位对男性的偏爱,使得女毕业生在求职路上频频遭拒。在2018年,不少企业已传出了停止社招、启动缩招、裁员等消息,自然让2019年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面临考验。就业状况关乎国家社会和谐共建、学生自身发展。

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女大学毕业生承载着女性丰富的知识,承担着家庭以及健康等壓力,在推动我国的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民生与社会稳定、科学技术进步、女性平等权益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综合性、系统性地研究女性,尤其是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尤为重要。

一、国内女大学生就业中的困惑

我国女大学毕业生资源配置机制已完成转向市场配置,顺应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趋势。当前处于我国体制改革加快的经济转型期,劳动力市场仍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必须充分认清当前优势,理性面对机遇和挑战,正视女大学生就业中的困惑。

(一)社会存在一定的就业歧视现象

1.用人单位为女性设置了更高的就业门槛。用人单位提高了对于女性的就职门槛,给女毕业生提出了高于男性的要求和条件。自古以来的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长期影响着社会大众。除此之外,也有由于生理和心理素质较弱造成的负面影响,给求职女生带来限制。要求女大学生具有更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职业道德素养甚至出众的外形,但“高分女”求职不如普通男的社会现象仍然存在。

2.女生就业于国企的比例明显低于男生。就业于民企、外企、政府和事业单位的比例高于男生。数据统计显示,互联网行业在第三季度的招聘量和去年相比下降51%。华为公司男女员工比例为4∶1,阿里巴巴男女比例为54∶46。国企裁员,政府和事业单位人员精减,民营企业成为吸纳毕业生的重要渠道。由图2可以看出,在各类用人单位中,国有企业是2014届男女毕业生就业比例最不平衡的。有29%的2014届就业的本科男生就业于国有企业,比本科女生(15%)高14个百分点;22%的2014届就业的高职高专男生就业于国有企业,比高职女生(9%)高13个百分点,国有企业里有较多涉及能源、建筑、交通运输等行业。

3.男生和女生在晋升机会的获取上并不完全平等。2011届毕业的本科女生毕业三年内平均获得职位晋升的次数是0.8次,低于本科男生(0.9次)。2011届毕业的高职高专女生毕业三年内平均获得0.9次晋升,低于高职男生(1.1次)。有专家表示,从智力因素上来说,女性并不逊色于男性,是观念的开放“解放”了女性,但社会在某些方面甚至对女性更为“苛刻”。

(二)政府逐步重视女大学生就业环境改善

虽然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法律政策对女性的平等就业权进行交叉保护,但就业政策法规尚不完善。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发展纲要》在女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并不广泛,对于用人单位在女性就业权益方面的奖惩力度并不突出。

2016年我国正式全面放开实施二孩政策,女大学生今后要承担更多的生育、家务等,用人单位以生育为由减少对于女性人才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女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二、国内女大学生产生就业困惑的原因

第一,政府就业政策待改善。女性婚后生育需要3—5个月的工作暂停期,在这段时间内的额外成本支出仍由用人单位支付。女性职工自己不缴费,政府没有给予必要的补贴。生育保险基金也没有实现社会统一化,存在地区差异大、收缴费用不合理等问题。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完善,二孩政策实施后未能及时发挥生育保险政策的调剂作用,缺乏对女性生育的社会价值所做出的合法补偿,因此未能降低企业使用女大学生人力资源的成本,使得女大学就业问题无法缓解。

第二,高校教育体制待改进。当今社会对人才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但我国教育模式仍未发生太大变化。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要求工作经验丰富而非应届毕业生。而部分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落后,忽视了对于学生动手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改革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要。无差别的男女大学生教育模式对女毕业生不利,高校缺少根据女性特色而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和专业培养课程。就业指导内容流于形式,未能实现从理论到现实的转变。为学生提供模拟现实实习的机会有限,因此在校生社会适应能力也较弱。

第三,用人单位有歧视行为。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不可避免的扮演双重角色。女大学生毕业不久即面临结婚、生育和哺乳等一系列问题,生育和抚养孩子要消耗女性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此期间女性不能与男性一样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用人单位考虑到女毕业生的家庭责任和婚育时带来的人力资本损失,对女性产生排斥情绪。除此之外,用人单位对男女毕业生持不同录用标准,尽管女生学历成绩、表达技巧等方面优于男生,用人单位仍选择男毕业生。招聘会上许多单位和公司的招聘岗位都明确表明不要女生,或者在应聘岗位上注明“男生优先”或“此岗位更适合男生”的字样。

第四,女大学生自身素质、经验不足。部分女大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处于弱势。相对保守和求稳的心态比较强,生理素质较差难以承受高强度、高密度的工作量,难以适应市场的竞争和发展,也是影响就业难的因素。也有部分女毕业生存在自身定位不清的现象,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收入水平而产生许多就业困惑。如专业能力方面水平不足,制约了职业方向选择。另外,我国女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缺乏自信,大多都有很强的在发达地区就业与距离家庭近等心理。

三、国外女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经验

第一,美国拥有较为成熟的就业指导系统,其女性就业率远远高于欧洲。在美国,一所学校的就业率直接影响着其声誉、地位和招生情况,因此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政府关注的重点。课程设置方面,美国设立了极具规模的就业指导机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作为副校长直属的必设机构,承担着给予学生高校、专业的就业指导。学校给予学生充分的专业选择权,帮助在校生找到自身兴趣所在。在信息传递方面,企业通过与高校沟通,针对大学高年级学生或即将毕业的研究生进行人才“预定”。此外,企业充分与高校互动,召开校内招聘会,获得与大学生人才的及时沟通。

第二,日本在政府、社会、企业、高校等多方重视下,已具形成全面的就业指导体系。2017年日本春季毕业生就业率已高达97.7%,日本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一方面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以增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制定一系列法律政策促进就业。日本中介组织作为厚生劳动省的机构,是企业与学生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发挥重要的就业指导作用。中介组织通过收集注册学生的个人兴趣、需求等信息,及时高效地将企业推荐给其服务的学生。中介组织在日本政府的管理下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极大地避免了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人才资源浪费,这也使得日本即使劳动力市场紧缺但仍保持高就业率。

第三,新加坡人力部2015年5月份发布一季度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新加坡失业率连续四季度保持较低水平,3月份的失业率甚至降至1.8%。基于新加坡国土面积小、人力资源少的特点,新加坡政府鼓励教师在社会调查的实践中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其成熟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促进了教师队伍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在校生的良好就业奠定了基础。1991年开始推行“国家技术计划”,助力高校人才与企业资金的互利共赢与信息畅通。在招生人数方面,新加坡考虑到经济需求的容纳能力,保持招生规模和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减少人才资源的浪费。

四、缓解女大学生就业困惑的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在政府部门、高校、用人单位、女大学生等多途径的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抓住關键环节,将提高全民族素质,加快实现“学历教育”向“学力教育”的转变,促进就业环境改善。

第一,政府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制定相关政策。建立科学的测量指标,承担公共信息发布的重要角色,加大就业服务工作的投入,改善人力资源市场上“人才既缺乏又积压”的现状。采取满足特定需求的激励政策调节大学生就业的流向,有效支持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战略,鼓励和引导优秀大学生投身非省会和一线城市的建设,改变“有位无人”和“有人无位”的现象。以更大的力度拓展基层就业新空间,以更宽的视野打开就业新渠道,以更切合实际的举措开发“双创”新动能,以更优的服务打造就业服务新内涵。

第二,高校方面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实现学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发挥用人单位和女毕业生之间的纽带作用,改善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高技能人才,提高女大学生适应市场能力和速度。建立与企业之间共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合作关系,为企业推荐符合其要求的毕业生。培养一批实践经验丰富、职业道德的教师队伍。培养充足的专职咨询导师,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对于教育质量和教育创新精神的培养起重要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设立专门的指导机构。为学生就业咨询提供场所,积极为学生开展个性化咨询服务,真正做到关爱和引导女毕业生就业。

第三,用人单位方面应当摒弃歧视女性的落后观念,营造行业内部间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先进的企业性别文化,营造和谐平等的企业文化氛围。加强与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与高校联合培养企业需要的专门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积极参加高校为女大学生提供的职业咨询、校友咨询网络、校园招聘、研讨会与职业小组、职业资源中心以及毕业生就业报告等就业指导和服务,为学生提供本单位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

第四,女大学生个人应当对自身有合适的定位。正确评估自己的预期收入,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摸索出自身兴趣爱好所在,调整好自身职业期望。培养强势技能,提高专业知识储备,自觉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择业意识。用人单位日渐倾向于选择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的学生以降低其培养成本,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女大学生应努力增加在校期间相关实习经历,明确求职目标,提高就业能力。除此之外,应增强对于就业信息的了解程度。在学校和政府指导下,及时关注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了解相关行业需求。

结语

女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女大学生的就业关乎国家的人力资源规划、社会稳定、家庭、个人职业理想的实现。如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34万人,其中女大学生人数占50%多一点,面临就业复杂的形势。但是随着国家经济克服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的努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需求总体将稳定,创业环境也在不断优化,可以促使女大学生就业环境逐步改善,从而实现用人单位和女大学毕业生等在合作中共赢。

猜你喜欢
国外经验女大学生困惑
国外农民职业教育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国内研究述评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国内研究述评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小学国学教育之我见
有氧健身操结合瑜伽练习对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我国儿童户外游戏发展现状及国外经验的启示
达赖的“困惑”与解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