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河文化的形成与演进

2020-04-10 10:58唐黎标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0年1期
关键词:运河区域文化

唐黎标

中国的运河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运河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变迁,运河文化的积累,推动历史,改变生活,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的转移,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促进运河文化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号召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项目,也从正面证实了这一点。

最初的运河文化发源

中国的运河文化,自春秋战国起就有记录。一条运河要具备其完整的区域文化,不但要有合适的地理环境,而且要经历漫长的历史演进,最终取得区域文化认同。

(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分为两大类,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每一条运河建好后,会形成以运河港口为中心的扩散型的经济文化体系,但较早期的运河因修建水平的限制,长度较短,功能较少,且不是完整的系统。因此,这些运河的影响区域十分有限,大多流经的面积都十分有限,故而所受的文化影響也十分单一。当然也有一些长距离的运河,如曹操运河,从黄河北岸开始,向北至滦河,全长几万米,但很可惜这条运河通河时间并不长,抗击曹操北伐后,运河的其他部分被陆续摧毁,文化积淀也近乎消失。

(二)历史演进。早期运河修建一般都是源于军事需求,在战争结束后,部分运河会因没有效用而成为普通的河渠,但也有一部分运河会继续用于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运河周边也会愈加繁荣,起到促进文化和谐的作用。例如春秋时期建的沟通长江与淮河的邗沟,在春秋时期,邗沟所在地淮安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春秋末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其文化影响却很单一。东汉时期,邗沟被用于漕运,其文化意义开始逐渐丰富,至元末明初达到鼎盛,直至今日邗沟依然有很重要的文化意义,得到了区域文化的认同。

隋唐宋元时期运河文化的雏形初现

较之前的时期相比,隋唐宋元时期的运河,所修建河道更加稳定,建造、修缮、管理的能力更加完善,修建的河道实用性也更强。隋炀帝杨广利用丰厚的人力物力去疏浚旧河道,修建大运河,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通过运河交叉互融,相互影响、相互交流,运河沿岸文化差异的出现,也促进了运河文化的形成。

运河文化的形成,主要原因是运河的效用发生了改变。在以往的时代,运河的主要作用在于军事漕运,汉代之后,虽然运河也承担着漕运的责任,但更多的中心偏向黄河流域,人们务农的区域也集中在黄河下游地区,魏晋时期则对运河运货的需求更低。然而,在隋唐宋元时期,因为经济中心的改变,漕运成了不可或缺的运输方式之一。运河的开挖、治理得到了更高的重视,也得到了更高更快发展。唐代建立的三省六部制,工部中就有特意设立的水部郎中、员外郎用来专门管理漕运,宋朝沿袭了唐朝的这一制度,并且追加了河渠司用来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运河的管理区域逐渐扩大,而它的文化气息也愈发浓厚。

随着运河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重要,运河两岸也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城市,贸易往来越来越多,经济更加发达,沿河的城市也越来越繁荣,如今天的无锡、绍兴等;随着运河的不断建设和发展,漕运越来越通畅,南北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南北方文化互融、人口持续流动。此阶段的运河虽然已经比之前成熟许多,但因战乱等因素,仍旧不够稳定,尤其是元朝新修的漕运运河,虽全线贯通,但因水源分配等问题,却容易引起阶段性的供水不足。

运河文化的鼎盛时期——明清

明清时期运河文化达到鼎盛,与之前的朝代不同,漕运在明清两代,不局限于军事要道与文化经济交流,而是一项治国大计。

以京杭大运河为主要代表,运河全线不仅有间隔分布的公私码头,码头上更是有可以直接控制水量的装置,而且河岸边集市、园林等可供休闲娱乐的场所,间或分布的繁华城镇鳞次栉比。政府部门更是设立有专门管理水利的官员。

明清时代运河文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各地商人之间的沟通联系,通过南北漕运沟通交流,人们的价值观念也逐步交流融合。不同的文化通过运河交流融入原住民本来的文化,演变成别有特色的运河文化。

现如今,运河发展得越来越好,建立了运河博物馆,组织了专业的水利研究机构,培养出了众多的专业水利人才。运河文化建设将更加丰富,体系将更加完善,制度将更加合理,也必将助推运河城市更好更快发展。

猜你喜欢
运河区域文化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谁远谁近?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