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04-11 14:28王旭付甜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20年2期
关键词:成果成员质量

王旭,付甜

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第一录井公司(天津 300280)

质量管理小组(QC 小组)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40 年来,走过了从模仿学习到消化吸收,从拿来主义到为我所用,呈现了昂扬向上的勃勃生机。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渤钻)成立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来,QC 小组活动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仅2018 年度QC 小组活动成果达到了95项。其中,3项QC成果获得石油工业成果一等奖,2个QC小组获得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20 个QC 小组获得天津市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是历年来获得成果和荣誉称号最多的一年。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员工参与质量改进的创新意识,从长远看员工的思维方式正逐步改变,沟通组织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促进了员工岗位成才。为进一步激发QC 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保持奋发向上的热情,争创更好的QC 成果,结合近几年一些单位在QC 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管理对策,补齐短板。

1 QC小组活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重结果、轻过程

过程方法作为质量管理七大原则之一,可见其重要性,运用到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就是从小组课题注册、小组活动、成果发表到成果转化等作为相互关联、功能连贯的过程来管理,可更加有效和高效地得到一致的、可预知的结果。从近年渤钻开展的QC 活动来看,只要求上交成果报告,不上交活动记录;在评审时只进行发表评审,不进行活动成果现场评审,造成有些单位交成果报告前,组织单位的“文书”、“笔杆子”东拼西凑,华而不实;有的将科研报告改头换面,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往QC 活动报告的程序上套;更有甚者将科研报告直接上交,完成任务,应付了事。

1.2 重问题解决型、轻创新型

表1是近3年的QC小组成果类型统计表。

表1 课题类型统计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虽然创新型成果逐年提高,但与问题解决型成果相比,所占份额太少。当前,渤钻正处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质量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通过管理创新,实现质量管理提升,把渤钻的各种资源高效率、高效益地组织利用起来。不能面对新常态,还用老办法。

1.3 重精神奖励、轻物质奖励

渤钻对获得国家、省(直辖市)、集团公司优秀QC小组称号的小组,只是发一个表彰文件和一本证书,写一篇通讯报道;各二级单位只有少数单位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其奖励标准远达不到国家经贸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企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意见》和渤海钻探《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管理办法》的标准要求,纵观这几年开展好的单位无一不是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重产生的效果。

1.4 重成果发布、轻成果内容

个别单位为了博得好的第一印象,派出了“帅哥靓女”,或者是单位演讲能手来发布,发布中突出的问题仍然是念得多,讲得少,使交流效果变差。多媒体制作一味追求形式奇特、图表精美、动画新颖,为这些形式上的东西而忽略了成果发表的真正目的。为“平民”搭建舞台的舞者除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外,更应注重在生产、服务等工作岗位的一线操作人员,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力争实现“不求人人等同,但求人人发展”,使他们尽快成为行家里手,使每个小组成员的自我价值得以充分的发挥和实现。更有甚者,只发布,不安排成果交流环节,将成果发布会变成了演讲比赛。

1.5 重自主管理、轻监督指导

众所周知,QC 小组以员工自愿参加为基础,实行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方式,但自主管理不是放任自流、不是小组活动的“原生态”。个别单位只抓两头,不管中间,年初注册、年底上交成果,有的注册的QC小组“昙花一现”,不了了之。

1.6 重个人能力、轻小组力量

个别成果从小组活动计划、实施、检查、验证以及制表、制图到成果报告编写,全部出自一人之手;用个人的小聪明代替集体的智慧,忘掉了“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的俗语;违背了开展QC小组活动应遵循“全员参与”的基本原则以及“以人为本,营造整洁有序的生产或服务的工作现场,培育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的宗旨和“有利于沟通,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协作精神”的初心。变成了一个人拍脑袋法,其后果是原因分析未从人、机、料、法、环、测等方面考虑,未能展示问题的全貌,每一条原因未分析到末端,不能直接采取对策。

2 持续、有效地开展QC小组活动的对策

2.1 抓结果与抓过程管理并重

QC 小组注册后,QC 小组组长要组织好本小组成员的活动,每月活动不得少于2 次,填写活动记录,传到主管科室,主管科室每季度要对小组活动情况进行一次监督检查。检查小组活动是否按计划进行,人员出勤情况、活动内容、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是否按各自分工开展活动,是否达到预期活动目标、下一步活动安排情况等内容,并每季度在网页上公布小组活动情况。在评价QC 小组工作上更应克服“重书面、轻现场、轻实效”的做法,以原始资料和现场活动为主要评价依据,将成果发布评定的单一评定改为日常小组活动情况评分和成果发布评分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方式,并不断调整小组活动情况评分所占的权重,改变那种发表一次定高低的评选方法。

2.2 问题解决型和创新型并重

QC小组活动要紧跟新形势和新任务的变化,运用创新型思维,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创造性地开拓活动领域;以中国质协质量管理小组工作委员会提出的《开展“创新型”课题QC 小组活动实施指导意见》为指引,按照“创新型”课题的特点和活动程序要求,在实际工作中精准捕捉和洞察目标顾客需要和诉求,即他们最大的难点、痛点和堵点。并以此为依据开展立项攻关,活动中认真梳理公司各项技术特点,开展组织质量比对、会商会诊和关键技术攻关活动,解决关键的技术和业务问题。同时发挥主管领导、推进者和小组成员的智慧和潜能,开创QC小组活动的新思路;使QC小组活动与企业的各项质量管理手段相结合,注重与卓越绩效模式的推进、现场管理及班组建设相结合,与六西格玛、零缺陷、5S、合理化建议等质量改进方法相结合,促进QC小组活动求实与创新[1]。评审时适当加大创新型课题权重,促使更多小组主动投身到创新大潮中去。

2.3 单一激励方式和多元激励方式并重

成果的取得凝结了小组成员的辛勤劳动和创造力,他们需要得到承认,特别是企业领导的承认。而且大家都以其小组的成果得到大家的认可为骄傲。除现行的每年召开一次成果发布会,并颁发荣誉证书和推荐参加上级成果发布会之外,还要严格按照1997年国家经委、财政部等6个部委联合颁发的《关于推进企业质量管理小组的意见》中的奖励标准进行奖励,以及在职称评定、审核定级考核等方面作为加分项。并提供更多的培训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所付出的辛苦努力与回报和荣誉相挂钩,增强了小组成员的自豪感和荣誉感[2]。

2.4 成果发布与成果内容并重

QC小组成果发表材料写好后,首先由基层单位领导审查把关,签署意见盖章后送交企业相关管理部门。管理部门组织评审人员深入活动现场进行审核,根据实际效果进行评价。一是评价成果发表材料;二是检查小组活动情况。对成员进行抽查提问,了解小组成员参加活动的情况,检查其讲的内容是否与小组活动记录、成果发表材料内容相符合。通过现场检查了解掌握小组活动的真实情况,经过评审人员审查合格后的成果材料才能参加企业级成果发表,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并推荐参加公司参评的成果。这种做法评审出的成果经得起考验,具有很强的真实性。

2.5 自主管理与监督指导并重

QC小组是由员工自愿组成的,其活动具有明显的自主性。如果企业自主管理是目标,那么QC 小组活动就是实现自主管理的有效工具,自主管理目标是否实现又可以直接验证QC 小组的活动效果。同时,有效的激励机制,能使小组成员看到自身的价值,增强“我参与、我快乐”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激发员工开启智慧,积极参与质量管理、质量改进、自主创新的热情,增强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的源动力[3]。在QC 小组活动期间,专家和QC 诊断师要重点检查活动方案计划执行情况及需要上级协调解决的问题。对活动程序、工具应用不正确、专业知识欠缺、活动成效不明显的小组,加大培训、指导、监督和交流力度。

2.6 个人能力与小组智慧并重

在开展活动中,要注重以人为本,发挥特长,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依据每个人不同的岗位、技能、知识结构等进行合理分工,做好活动记录、现场调查的有关数据和记录,对策实施过程中进行的试验、检验、分析的数据和记录,以及对标和活动前后的对比资料,各种工具方法运用的图表等。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为执笔人写出详实的成果报告打下坚实的基础[4]。QC小组活动需要良好的沟通环境,例如QC 活动中广泛应用的头脑风暴法很好地诠释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5]。在小组活动中,每位成员都结合分工和专业特点,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组长详细记录发言内容,在所有人发言结束后,再进行分析讨论,对小组无能力解决的问题,上报公司协助解决。保证每个成员能够充分、完整地分享观点,再集合团队的力量,共同思考所有观点的合理性。

3 结束语

“六重六轻”虽然只在少数单位存在,但严重的制约了渤钻QC 小组活动成果整体水平的提高,在QC小组活动中,只有秉持“六个并重”,坚持“小、实、活、新”的基本原则,渤钻的QC 小组活动实效和水平就能得到不断地提高。

猜你喜欢
成果成员质量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质量投诉超六成
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