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房门应不应该反锁?

2020-04-13 02:57古采凤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学生

古采凤

〔关键词〕亲子教育;家庭教育;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1671-2684(2020)10-0073-02

“你为什么不锁门呢?”

“我爸不允许我锁门……”

由于生长于一个放养的家庭,我从来不知道原来有些孩子的房门是永远不能上锁的。而在我当了高中心理教师之后,我发现,一些被家长过度控制而十分难受的来访者,他们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自己的房门不能上锁。

于是我做了一个小调查,询问家长认为14岁以上的孩子的房门可不可以上锁。虽然调查只有38人回答,但令我惊讶的是里面有10%的人认为不可以上锁,13%的人认为孩子18岁以后才可以锁门。也就是说,5个高中生家长里面,就可能有1个家长不允许孩子锁房门。

为什么有些家长不允许孩子反锁房门呢?一般来说有以下三大原因:

原因一:安全问题。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可能在房间里发生意外,为了孩子的安全,不锁门可以保障家长及时进去房间。

原因二:监督孩子。有些家长觉得孩子是他们一手带大的,没什么不能给人看的,之所以锁门肯定是想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比如打游戏等。为了监督孩子,也不允许孩子锁门。

原因三:禁止孩子有自主权。还有一些家长禁止孩子锁门的理由则比较夸张,“这个房子是我买的,他有什么资格给我甩脸色锁门呢!他必须听我的,房门不能锁!”这是一个来访者跟我讲述他爸爸时提及的,有一次他和父亲吵架时锁了门,结果父亲直接把门锁给破坏了。

由上面三大原因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家长对孩子生活的过度控制和干涉。他们缺乏亲子之间的心理边界感。孩子对于他们而言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更像是一个附属品。年满15岁的高中生已经初具成年人的身姿,也拥有渴求独立的心理,他们有能力保障自己基本的身体安全,也有权利拥有隐私,更可以学会自己监督自己,学会自我管理。

“心理边界感”是一个舶来词,指的是主观上将自我与他人、主体与客体分离开的界限。西方人追求独立和自由,人和人之间的边界感相对比较清晰,包括亲子之间都会有着较为清晰的边界感。西方的父母从孩子很小开始就很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孩子满18岁以后会逐渐放开掌控,而当孩子生娃以后,带孙子也不会是他们的义务。

相对而言,中国人十分重视家庭的作用以及家人之间的联系,家人之间有着许多与生俱来的责任和义务。在这一传统思想的影响下,有些中国家长在亲子关系的边界上容易过度卷入,对孩子控制和管束过度,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导致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巨婴”的出现。

“巨婴”们在享受父母的超量关怀时,也必须忍受来自父母的过度掌控。他们的心里并不快乐,甚至可能会十分矛盾——对自己好到极端又让自己十分难受的是同一个人。他们学不会独立,因为他们的父母从来就没想过放手。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这种过度卷入边界的亲子关系容易使孩子形成渴望关注、自控力弱以及自信心不足、怯弱胆小等心理特征。而这些正是我们社会中越来越多“巨婴”出现的根本原因之一。

周国平曾说:“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对方独处的权利。”这里的分寸感正是我们常说的人际边界感。而一扇小小的房门可以迅速折射出这个家庭里面父母与孩子的心理边界感。

对于儿童而言,拥有一个独立的房间,并且能够独自在房间睡觉是他们独立的标志之一。对于14岁以上的孩子而言,房门则可以很好地保障他们在家里能够拥有独处的空间。这时候,房间的使用权就是他们独立的标志之一。

事实上,孩子的房门应不应该反锁并不是我真正想要讨论的问题。我想讨论的是,孩子作为家庭成员的一部分,是不是也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自主权。他们是不是可以对一些属于自己的物品以及自己的行为有着属于自身的决定权。也许他们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也许他们有时候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但他们还年轻,一些错误的代价反而能让他们成长得更快,不怕摔倒的孩子往往能跑得更快、更远。所以作为父母,我们是不是可以稍微放开手中的“缰绳”,逐渐放开对孩子的控制,尊重孩子的选择,放下心中的不安,让孩子学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孩子的房门应不应该反锁我不知道,但我希望,请别让过度的爱,让孩子的心门对父母上了锁。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乐从中学,佛山,528315)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中学生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