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国新加坡新年致辞中隐喻使用的对比分析

2020-04-15 08:21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旅途隐喻领导人

(广西大学,广西南宁 530004)

作为一种修辞手法,隐喻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并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用隐喻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还能更好地传达我们的思想[1]。

隐喻的使用,可以为枯燥的政治语言增添文采,又可以简化复杂的政治语言,传达政治理念[2],因此,政治隐喻被广泛地运用于各国的政治话语。但因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区政治隐喻的使用略有区别。中国官方语言为汉语,美国为英语,新加坡虽历史上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其官方语言却为英语。笔者希望通过比较中国、美国、新加坡三国新年致辞中隐喻的使用,挖掘其文化因素,为政治语篇的解读和翻译提供有益的借鉴。

1 隐喻的相关研究

隐喻(metaphor),相对于明喻(simile)而言,也称为暗喻。随着语言学的深入发展和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隐喻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认知方式[3]。美国语言学家Lakoff提出,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类事物,是人类通过感知体验,用具体的、已知的、熟悉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未知的和不熟悉的事物[4]。

同时Lakoff 还提出了映射理论(Mapping Theory),借用映射这一数学概念来解释概念隐喻中本体概念与喻体概念的转换。在这一理论中,还包括始源域(source domain)、目标域(target domain)等专业术语[4]。

在认知隐喻理论中,将用来描述目标的词语称为“始源”,而“目标”相当于汉语修辞中所说的“本体”[5]。因此,这里的“本体”也就是上文中所说的抽象晦涩的事物,“喻体”则是容易理解的,我们熟知的事物。因此我们可以使用隐喻,更精准,更有效的传达信息,在政治生活中,政客们还可以使用隐喻来隐晦地表达一些敏感,容易引发议论或不良影响的词句。

2 政治文本中常见隐喻类型

2.1 旅途隐喻

旅途隐喻一般是将整个国家的建设比喻成一段旅途,旅途的组成部分包括“道路”“终点”“步伐”“阻碍”等,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步伐”“forward”“stretching”“journey”等。

2.2 战争隐喻

战争隐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隐喻,包括到许多因素,如“战场”“军队”“战略”等,使用战争隐喻的目的就是借用与战争有关的一些词语来描述一些攻击性的暴力行为,如“战线”“战斗力”“武器”“weapon”“war”“military”等。

2.3 建筑隐喻

在政治领域中,建筑隐喻的始源域是建筑,目标域是国家,建筑物就是国家,建设者是群众和国家领导人,建设的过程就是国家发展的过程[6],如“建设”“构建”“共建”“build”“founding”“housing”等。

3 研究方法

该文从各国政府官网中收集了国家元首的2016—2018三年的新年讲话文本。其中美国的领导人讲话来自白宫官网https://www.whitehouse.gov/,中国领导人讲话来自新华网http://m.xinhuanet.com/,而新加坡领导人讲话来自https://www.gov.sg/。

该文将领导人新年讲话文本中的隐喻进行了识别、分类和统计,总结其中的规律和特色。

4 政治文本中隐喻使用分析

笔者对所收集的领导人新年致辞中使用的政治隐喻进行了筛选并和分类(如表1所示)。

表1 美国、中国和新加坡领导人新年致辞中的隐喻统计

4.1 美国

经统计,美国2016—2018年共使用隐喻156个。其中,旅程隐喻(48个)和冲突隐喻(66个)使用较多。其次还有少量火光类(4个)和宗教类(18个)的隐喻使用。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美国领导人使用这些旅途类的隐喻多是表达出一种对未来的期望,如“stretch”,“move”“forward”“pass”等,均是表达国家领导人在带领全体人民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不惧阻碍勇往直前的隐喻。同时还包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如“direct”“start”“stride”等。

此外,美国的领导人十分倾向于使用宗教类隐喻在三年的演讲词中均有体现,共出现了18个,在文章的结尾处,总体总是会提到“blessing”以及“god”,可见宗教信仰对美国人民影响之深远[7]。

4.2 中国

经统计,中国2016—2018三年的新年致辞中隐喻使用数量共有186个,其中,战争冲突类(67个)和旅途类(42个)的隐喻使用最频繁,其次为建筑类(25个)和身体类(25个)。

以战争类隐喻为例,我们经常见到的一些政治词语“必胜信念”,就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坚定决心,这里就是将发展国家的过程隐喻为一场战役,“决胜阶段”就是战争的一个阶段,这里的始源域是战争,目标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的建筑类隐喻的使用明显多于美国(中国共25个,美国共3个),如“建设”“新家”“主体工程”等,将国家发展建设这一政治行为具体化,强调发展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决心与承诺。

4.3 新加坡

经统计,新加坡2016—2018年使用137个隐喻,其中旅途类使用最频繁(52个),其次是战争冲突类(36个),同时还使用了一些建筑隐喻(22个)以及一些颜色隐喻(3个)。

新加坡的三篇新年致辞中旅途隐喻使用最多,出现比较频繁的包括“start”“forward”“ahead”等,体现了新加坡在国家的发展中锐意进取不断发展的良好态。同时,建筑类隐喻的使用仅次于较旅途类和战争冲突类,比较典型的包括“build”“place”等。

5 美、新、中三国隐喻使用对比

5.1 相同点

(1)战争冲突类和旅途类的隐喻使用最频繁,这两类的隐喻多是用来表达国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未来计划和目标[8],说明在新年致辞中,不论是哪个国家,这是两个方面的问题都是重点内容。

(2)虽然领导人使用概念隐喻相同,但受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其具体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政客们都善于运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和立场,运用人们所熟知的概念来映射政治话语中比较抽象陌生的概念,从而可以更好地说服群众,激励群众。

5.2 不同点

(1)从语言使用角度来看,中国领导人新年致辞中使用的隐喻要多于使用英语的新加坡和美国的领导人(2016—2018年,中国共使用隐喻186个,美国共使用156个,新加坡共使用137个)。这是因为中文在语言表达上更加委婉,间接,因而更多地使用隐喻;而英文相对简明直接,使用隐喻较少。中英文政治文稿中隐喻的使用频率存在一定差异。

(2)相较于中国,美国和新加坡更倾向于使用旅途类隐喻(中国使用42个,新加坡共使用52个,美国使用48个),这在某种层面上说明了地理位置对文化的影响。中国是典型的大陆型国家,而新加坡合美国都是海洋型的国家,以海运业为主,并且对外部的探究也相对较多,因此旅程类隐喻较多。

(3)中国和新加坡的建筑类隐喻使用较美国而言更多(中国使用25个,新加坡共使用22个,美国使用3个)。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建筑来体现一个人社会地位的国家,建筑在国人心中的地位较高。此外,中国是一个饱经风霜的大国,原本安居乐业的人们饱受战争带来的巨大痛苦,渴望安全与和平,由此,中国领导人更倾向于使用建筑隐喻。新加坡受中国文化的形象建筑类隐喻使用也比较频繁。

(4)美国是一个以基督教为主要宗教信仰的国家,新加坡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且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中国是一个无宗教的国家,因此在美国的新年致辞中多次出现宗教类隐喻,(中国和新加坡没有出现,而美国多达18个),而新加坡和中国则与之相反。

猜你喜欢
旅途隐喻领导人
乐在旅途
疯狂旅途
“马”上旅途
夏朝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中共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带头廉洁自律
领导人的访美瞬间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