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的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分析

2020-04-16 09:29丁术旺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7期
关键词:高位原发性静脉

丁术旺

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一般女性患者的发病率高于男性患者,年龄一般在30~70 岁[1]。导致该病的主要因素是遗传因素,同时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或久站的人员也是高发人群[2]。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主要致病原因是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经常会感到酸胀、疼痛、易疲劳、痉挛,在患肢的小腿内侧,浅静脉会出现扩张、隆起、蜿蜒迂曲的情况,甚至卷曲成瘤样,直立时尤为明显。若治疗不及时,病情进一步恶化,腿部皮肤会出现营养性改变,包括色素沉着、脱屑,甚至还会出现湿疹、溃疡,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3]。目前,对于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注射硬化剂、穿压力袜、静脉活性药物治疗、转变生活方式、手术治疗等,除手术外,其他治疗方式均为辅助治疗,无法根治此疾病,传统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经常被用来治疗此类疾病,但效果不太理想[4]。本文对80 例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实验组患者采用改良的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传统的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进行治疗,将两种治疗方式取得的疗效进行比较,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4 月~2018 年4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诊断标准。采用完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 例。实验组患者中,男14 例,女26 例;年龄29~76 岁,平均年龄(52.5±10.6)岁;左下肢静脉曲张15 例,右下肢静脉曲张17 例,双下肢静脉曲张8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龄30~77 岁,平均年龄(53.5±10.9)岁;双下肢静脉曲张患者9 例,右下肢静脉曲张患者15 例,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16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的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进行治疗,具体步骤包括:①标注患者手术中需要剥离的静脉曲张团;②对患者实行仰卧位的硬膜外麻醉;③于患者腹股沟韧带的下方做一个斜切口,长度约为3~4 cm,将大隐静脉汇入股静脉前的各分支切断并进行结扎;④于距离患者的股静脉约0.5 cm 的地方,将大隐静脉切断,对其近端缝扎后再进行结扎处理,将剥离器放入大隐静脉的远端,对曲张的静脉进行剥离和切除;⑤最后将患者的伤口缝合好后,用弹力绷带对伤口处进行包扎止血。

观察组患者使用改良的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进行治疗,其步骤包括:①标注患者手术中需要剥离的静脉曲张团;②对患者实行仰卧位的硬膜外麻醉;③于患者腹股沟韧带的下方做一个斜切口,长度约为3~4 cm,将大隐静脉汇入股静脉前的各分支切断并进行结扎;④于患者的内踝处切一个1 cm 长的小口,将大隐静脉分离出来,切断其起始段,随后对其远端进行双重结扎,近端用血管钳夹闭,将患者的腿部抬高约45°,保持1 min;⑤于距离患者的股静脉约0.5 cm 的地方,将大隐静脉切断,对其近端缝扎后再进行结扎处理;⑥对患者的大隐静脉远端用血管钳夹闭,将剥离器放入内踝切口处的大隐静脉近端,对曲张的静脉进行剥离和切除;⑦最后将患者的伤口缝合好后,用弹力绷带对伤口处进行包扎止血。患者进行手术前,对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患者要进行活血化瘀和抗感染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手术。患者手术后,进行为期1~2 年的随访。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疗效判定标准:将本次临床疗效划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 个等级,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的静脉曲张症状明显消失,血液循环基本恢复正常水平;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的静脉曲张症状及血液循环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无效:经过≥7 d 的治疗后,患者的静脉曲张症状及血液循环无缓解乃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指标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6.0±1.2)d、手术时间(53.8±4.6)h 显著短于对照组的(8.7±1.6)d、(65.1±5.2)h,术中出血量(25.4±3.3)ml 显著少于对照组的(87.1±4.2)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发生延迟愈合1 例、皮下瘀斑1 例、皮下硬结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50%(3/40);对照组患者发生延迟愈合3 例、皮下瘀斑4 例、皮下硬结3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10/40);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患者皮肤会出现色素沉着、脱屑、萎缩、瘙痒、湿疹、皮下组织硬结等状况,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6]。长久以来,临床上对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传统的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治疗效果不理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7]。使用改良的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其优势体现在[8-10]:①可以很大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②手术过程中只需要一个较小的切口,瘢痕不会特别明显,具有美容的效果;③手术较为简单,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④手术过程中将患肢抬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小出血量。

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80 例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改良的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传统的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进行治疗,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

综上所述,改良的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对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具有相对满意的治疗效果,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也更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更低,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高位原发性静脉
1~2月煤炭价格高位震荡 未来仍存较强支撑
腰静脉及腰升静脉变异一例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高位算起更方便
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中西医研究进展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DCA循环法的应用实践
牛肉价格居高位 挖潜提升自给力
短期内麦价或高位趋稳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