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内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探究

2020-04-16 09:29唐家平李靖李文波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7期
关键词:听阈腺样体鼓膜

唐家平 李靖 李文波

临床过程中,最常见的中耳疾病则是分泌性中耳炎,在儿童群中属于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在目前为止发病机制和致病原因都不明确,对儿童进行保守治疗后发现不是理想中的效果,从而采取外科治疗方法[1]。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中使用骨膜置管的效果较好,但是患儿大多数会患有腺样体肥大,这也是导致出现疾病的原因,所以将腺样体切除是都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中是都有效,引起较多人群的争议[2]。本研究旨在分析耳内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 年3 月~2015 年12 月的218 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09 例。纳入标准:①经过相关的检查确诊患儿为分泌性中耳炎;②患儿症状为听力下降、有不同程度的耳鸣和耳痛等情况;③患儿家属同意此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儿应从性不强;②患有先天性疾病。对照组男63 例,女46 例;年龄2~15 岁,平均年龄(8.5±2.2)岁。研究组男65 例,女44 例;年龄3~14 岁,平均年龄(7.9±2.1)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儿采用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如果患儿出现慢性扁桃体炎就要切除双侧扁桃体。

1.2.2 研究组 患儿采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具体实施的方法是:首先要对患儿进行全身麻醉,根据患儿进行的鼻内镜及鼻咽部CT 检查结果显示鼻孔被腺样体堵塞、咽鼓管咽口压迫的患儿先进行腺样体切除术,经过患儿的口腔,使用71°鼻内镜,让鼻咽部全部暴露出来,然后经过口腔径路,40°切割刀头在可以监视的条件中切除腺体,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在实行手术过程中要保护好咽鼓管咽口,防止出现其他的损伤[3]。因为鼻息肉导致患儿出现分泌性中耳炎,首先要将鼻息肉摘除,然后再进行上述的操作流程,最后对患儿的鼓膜情况和中耳腔积液进行观察,如果没有任何的意外情况,切口可以在鼓膜紧张部的前下象限位置,使用骨膜切开刀将骨膜切来,大概1.6 mm,具体的深度合适就好,只要不对鼓室黏膜造成伤害就可以,然后将股室中的积液吸除,如果有难以吸除或者是比较粘稠的积液,可以使用糜蛋白酶混合液和地塞米松(上海安都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181),然后使用置管器帮助通气管进入。手术完成之后,使用皮质类固醇喷剂对患儿的鼻腔进行喷疗,观察患儿的情况,2 次/d,提高渗出液的排出速度,提升纤毛排泄功能[4]。手术完成4 周后对患儿的听阈变化、通气管状态、鼓膜恢复状况进行相应的观察。手术6 个月后患儿如果听阈正常、鼓膜外观正常、鼓室无渗液、通气管未脱落可以将通气管拔出。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听力相关指标(气导听阈、骨导听阈)以及积液持续存在、听力恢复正常、鼓膜愈合、鸣耳闷消失时间。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症状完全消失,积液消失,听力恢复到生病前状态;有效: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听力逐渐恢复,积液减少;无效:患儿临床症状没有任何改善,积液没有减少,听力没有恢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5,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气导、骨导听阈比较 治疗前,两组气导、骨导听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气导、骨导听阈均小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气导听阈、骨导听阈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积液持续存在、听力恢复正常、鼓膜愈合、鸣耳闷消失时间比较 研究组积液持续存在、听力恢复正常、鼓膜愈合、鸣耳闷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n(%),%]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气导、骨导听阈比较(±s,dB)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气导、骨导听阈比较(±s,dB)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表3 两组积液持续存在、听力恢复正常、鼓膜愈合、鸣耳闷消失时间比较(±s,d)

表3 两组积液持续存在、听力恢复正常、鼓膜愈合、鸣耳闷消失时间比较(±s,d)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与咽鼓管通气功能障碍有关系,中耳因为受压所以会引起中耳积液[7]。治疗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保守治疗,一种是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的缺点是不能快速解除咽鼓管咽口的机械压迫[8]。使用鼓膜切开置管很难再治疗过程中正确的定位,并且还容易导致骨膜结构、鼓室、外耳道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最为严重的现象则是鼓膜穿孔、外耳道破裂等现象,风险较大[9]。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可以正确的确定位置、对患儿的创伤较小,可以从更多方面对中耳的结构进行观察。本研究使用腺样体切除术联合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不仅可以消除腺样体对咽鼓管所造成的机械障碍或者是功能障碍,减少出现更多的细菌,解除鼓室的压力,提高手术的效果改善临床症状。

在手术中使用内镜进入到鼻咽,这样可以更加清晰的使用电动切割器将腺体切除。但是因为患儿的鼻腔较小,所以要使用较小的耳内镜,这样可以防止损伤鼻腔黏膜、鼻甲的现象[10]。在进行切割的过程当中,需要从下往上操作,这样可以将病原部分彻底的暴露,帮助医生区分结构。在切割之后要对周围的组织进行清理,防止出现病变。

综上所述,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腺样体切除术联合耳内镜下鼓膜置管进行治疗,效果比较满意,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听阈腺样体鼓膜
腺样体肥大如何用药
儿童腺样体肥大合并慢性鼻窦炎对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的影响
分析比较经耳内镜鼓膜切开与耳内镜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外伤性鼓膜穿孔的护理效果
超高频听阈在不同年龄段耳鸣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
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36例临床分析
内镜下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
腺样体肥大,用药还是手术?
ABR、40Hz-AERP和ASSR与主观纯音听阈测定的相关性研究
呼吸不畅,并非都是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