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本租界的城市基础建设之研究*

2020-04-17 09:09陈云莲
中国名城 2020年4期
关键词:白河租界设计方案

陈云莲

1 研究目的和背景

1895 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以日本和清朝签订的《下关条约》为法律依据,清朝政府允许日本在中国天津开设租界,之后,日本明治政府立即派遣土木技术人员到天津建设日本租界。本文以阐明近代天津日本租界的城市基础建设过程为目的,进而分析近代日本政府是怎样克服了天津日本租界原来独特的地质、积水、地形的特征,从而实现了该租界的城市基础建设这一问题。本稿主要论点为:天津日本租界的(1)选址过程和地基调查,(2)道路,运河以及下水,污物处理方法的设计方案及其结果,(3)日本租界经营区的设定和市区的形成过程。

在历史学、城市史和建筑史学领域中不乏有关天津日本租界的前行研究,但是根据详细的文献资料、地图资料以及实地调查的结果来阐述天津日本租界的实证研究积累还并不多。比如,赵世晨等撰写的《日本租界的形成及其城市空间的变迁的相关研究》①,旨在分析天津、苏州、杭州、汉口、重庆的日本租界城市形成过程和城市空间的变迁。但是,该论文只限于排列各个不同年代的天津城市地图,只说明了各个租界的街区和城市空间的特征,并没有使用第一手历史资料来分析城市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大里浩秋等编著的《中国和朝鲜的租界历史与建筑遗产》②中收录了青木信夫·徐苏斌的《有关天津文化遗产的现状、开发和保存的相对力学》③。如其题目所示,该论文主要记录了天津外国租界的建筑文化遗产保存的现状和面临的诸问题。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研究团体从2008 年开始了“在九面旗帜之下的天津”④之研究项目,也探讨了天津日本租界的问题。其内容主要是有关 1937 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后,中日之间如何争夺天津日租界内的土地的问题,并阐明了日本人和其他外国人在天津日本租界内的土地占有情况。近年,刘一辰·藤川昌树发表了天津英租界的城市开发的研究成果⑤。该研究主要分析了英国当局制作的各种地图资料,但是也没有论述到近代天津外国租界的建设过程,以及英租界和日租界的关系。

改变了以上天津日本租界研究史现状的是王康于2010年5月发表的硕士论文《天津原日租界规划沿革初探》⑥。王康使用了大量的日语历史文献,对 1896 年到 1928 年的天津日本租界的城市规划史做了详细并系统性的基础研究。其中,和本稿相关的研究成果为:(1)日本政府从经济发展的观点上选择离天津府城附近和法国租界之间的土地为日本租界,(2)日本租界内格子状的道路网和租界经营区的设计和建设,(3)和其他外国租界相连接的共同道路的建设⑦。王康论文阐明了近代日本政府着重于“经济扩张”和“租界范围扩张”开设了天津日本租界这一历史事实。并且,王康论文也指出了天津日本租界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对近代天津的城市化作出了贡献。

可以说,王康对近代日本政府对天津日本租界的城市规划的理念和特征显示了他最大的知识好奇心。但是,成为元天津日本租界的土地地质具有什么样的特征点呢?日本政府怎样处理了原本并不优良的地质特征而整理了建设用地,并且规定了道路路面的具体材料的?他们又是怎样埋设下水道以及处理污物的?换而言之,王康并没有对实际城市建设中的务实手法进行详细分析。必须指出的是,王康论文中引用了大量的一次性文献,然而并没有对城市基础建设的手法进行进一步分析或是评价。本文的图2、图3 和图 7,在王康硕士论文中也可以看到,但是该论文没有关注到测量工程师们标记在这些地图中的详细测量记录。然而,正是这些详细的地图测量记录才隐藏了天津日本租界城市规划的重要原理。

因此,本文将着重阐述近代天津日本租界城市基础建设的具体手法。

本文主要使用 1860-1861 年英国陆军制作的天津调查地图(图1)⑧,以及 1896 年(明治 2 年)到 1899年(明治 32 年)的天津日本租界文献集《在支帝国专管居留地关系杂件 天津之部》⑨,先是分析天津日本租界的成立过程和设计过程,然后阐明在城市基础建设上,日本政府和土木工程师们所面临的技术上和资金上的根本问题。

再者,通过相互比较1860年英国陆军的天津调查地图和1890年代日本政府制作的天津日本租界地图与史料,从而探索日本政府设置天津日本租界的意图:即在建设新租界之时日本当局如何运用天津原有的道路、运河、地形。这一问题加上笔者2013年11月在天津所进行的实地调查的成果,也可以从侧面补充日本租界的道路骨格,近代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经营的实际情况。

天津日本租界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政府首次在中国建设的租界,所以,通过研究天津日本租界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手法,近代日本在中国的租界建设史将会变得更加清晰。

2 天津日本租界的选址过程

2.1 外国租界设置以前的天津市区及其周围地区

从古至今,天津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的重要性无需在这里重复。比如,1860-1861年,英法联军对从天津到北京的水路和海路进行了测量,并且对水路两旁的村落、市镇和他们的地理条件做了详细记载⑩。这一点恰恰反映了天津在军事上的重要性。

1860-1861年的天津市区以四角形的天津府城为中心,其他地区则分散在迂回曲折的白河(现称“海河”,以下根据历史文献称“白河”)边上。图中黄色双重线所标记的是从天津城内出发到城外的道路(图1)。比如,其中一条南北方向的道路贯穿天津府城,穿过府城南门后,直接到达府城外的海光寺。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军队占据天津府城内及其附近设施(图1中红色建筑),而法国军队则占据了府城附近、白河边上的设施(图1中蓝色建筑),作为军队驻屯地。

图1 1860-61 年英国陆军实测天津地图

图2 天津各国租界全图

图1中所标记的围绕当时天津整个市区的土墙(Tartra’s Entrenchment)颇引人注目。况且,在土墙外面还有一条“小运河”(图2)。在土墙的东侧,也就是从白河到天津府城的入口两侧,分别设有炮台(图1)。图1和图2所标记的土墙、运河和炮台是清政府为了城市防卫而设置的、还是在1860年当英法联军要进军北京时清政府应急建造的,这一点还不是很清楚。但是,如后所述,天津的土墙和小运河将会在以后的日本租界城市建设中发挥很大作用。在图1左下角所示的炮台附近,红线标明着预备建设英租界的土地。

2.2 天津日本租界的选地过程和地盘调查

1860年,英国首先在天津建设租界。之后,紧接着英租界,分别在其南侧建设了德租界,在其北侧建设了法租界。1896年,日本政府也开始在天津寻找适合建设日本租界的土地。驻天津日本领事馆通过实地调查和讨论后⑪,在《帝国专有居留地之位置选择》一报告书中,得出了以下结论:帝国专有居留地(租界)必须选择河运便利以及将来必定繁荣之处。而今,英法德之居留地位于在天津府城南面大约 1 里之外,连续排列在白河的西岸。各国居留地和天津府城之间有一称为“马家口”的地方。马家口沿白河之处其长度大约为9町(笔者注:1町=109.9 米)内外,西南端以天津土墙为界线,东南面向英国租界,东北方向以法国租界和大沽街道为界。该场所可被选为帝国居留地之最佳场所。

也就是说,为考虑将来天津日本租界的发展,驻天津日本领事馆考虑到白河水运之便,以及外国租界和天津府城的交通条件,选择了法国租界和天津府城之间的马家口作为日本租界的建设预备地⑫。实际上,1890年代以后,英国租界和法国租界持续扩张,之后的天津日本租界就直接邻接于法、英两租界。

然而,日本政府所担心的是马家口的土地为中国地主所有,那些地主会趁着天津外国租界内的地价高腾,向日本的土地购买者索要格外高昂的地价⑬。并且,根据图2的说明文,清朝政府当时不同意放弃这片土地⑭。

更为严重的是,日本天津租界的建设用地的地质并不是非常理想。具体表现为,第一,有关法国租界周围的市区,驻天津日本领事馆指出“假如除掉法国租界近旁的贫民住居、其他丑业妇女的巢穴、卫生上最不清洁的积水潭和其他堆积着的尘埃,各国侨民也会因为我帝国租界设置而在卫生方面受益。”⑮第二,有关天津日本租界的地质条件,可从以下资料看到⑯。

这一带地面呈黄色,泥土粘性较强,含有碱性盐份。土地一干燥,地面就会出现白色的盐分,带有咸苦味道,因而,此处不适于种植菜地,随之,树木也不会茂盛,不会生长于这一带。杂草能承受盐份,也不过是一到两种而已。此种地质和中国北部的地质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大多土地为含有水分的低地。假如把此地填高,并在周围挖掘大水沟,采用使水流不断循环的方法,围绕着该土地的大水沟会吸取土地内部含有的盐分。不过数年,地质将转良,也不会妨碍于菜田树林的种植。因而,假如我帝国租界设置此处,第一要务就是施行该方法。

毋庸置疑,上述初期阶段的地质调查,将会对天津日本租界的城市基础设计案的设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第三,从1901年(明治34年)的地基调查地图(图6)可以了解到天津日本租界的地形特征。该调查图显示了将成为天津日本租界地区的80%被各种大小积水潭所占有。

图6中的红色数字表示该土地原来的海拔高度,蓝色数字表示预备填高的海拔高度。数字的单位为尺。详细查看图中红色数字,可以知道除了白河边上的地区之外,大部分土地的地基都低于白河河岸地区。

比如,第二号规划道路和白河河岸的交叉点的土地高 97 尺(约 29.4米),然而第一号规划道路和白河河岸交叉点的土地仅高 89 尺(约 26.97米),该地点靠近大沽街道和法国租界,稍微远离日本租界的中心部。再看规划第一区,从左侧到右侧,其地盘高度依次为(1)82.33 尺(约24.99 米),(2)82.64 尺(约25.94 米),(3)86.85 尺(约 26.32 米),(4)82.6 尺(约 25.03 米),(5)79.1 尺(约 23.97 米)(图 6)。

另外,通过比较从白河边上到土墙边上的地基海拔数字时,也能判明天津日本租界的地形是从白河岸边逐渐向土墙倾斜,而慢慢变低的。比如,第三号规划道路的土地从白河边到「流放下水的小河」处,海拔依次为 97 尺(约 32.01 米)、90.32 尺(约 29.80 米)、87.92 尺(约29.01 米)、84.12 尺(约 27.76 米)、84.99 尺(约 28.05 米)、86 尺(约28.38 米)、83.03 尺(约 27.40 米)(图 6)。这里因为文章篇幅的关系,不能一一列举全部数字,但是其他规划道路也是从白河边上向土墙边上倾斜,地形逐渐变低。

经过以上分析,驻天津日本领事馆从白河与清朝的运河的水运之便,以及作为中国人市场的天津城和外国人市场的外国租界的交通条件上考虑而选定了府城和法国租界之间的土地作为天津日本租界建设地。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驻天津日本领事馆的事前预备调查,天津日本租界的地质为含有碱性盐份,并且地形从白河边到土墙边逐渐变低这一些事实也被证实。那么,在实际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过程中,如何克服这些难题将成为城市规划中的一大焦点。

3 天津日本租界的城市基础建设过程

3.1 城市基础设计方案之一

设计方案之一是1899年(明治 32 年)11 月以驻天津日本总领事郑永昌为首提出的,其重点是放在改善新设天津日本租界内的道路和水运的交通条件之上⑰。

首先,在天津日本租界的道路设计上,驻天津日本领事馆考虑到天津府城和各国租界的交通条件,设计了与白河平行的七条横向道路,以及从白河往市区方向的五条纵向道路(图4)。本来,从天津府城南门出发通向日、法、英、德租界以及天津郊外的“海大道”,以及连接天津郊外、天津城内部和外国租界的“溜米厂大街”,都通过天津日本租界(图2)。因此,日本政府将把海大道改建为“横向第五路”,溜米厂大街该建为“横向第一路”(图4)。

表1 设计方案之一的道路规划

图3 设计方案之一的运河剖面图

图4 1899 年天津日本租界设计案一

接着把道路分为“大路”和“小路”两种。大路的幅员为 40 尺(约12 米),小路的幅员为 30 尺(约 9米)。其中,横向第一路、第二路、第五路、纵向最中间的第三路为“大路”,其余均为“小路”(表1)。

这个设计方案中颇为引人注目的是从白河直接引水,在租界内设计运河网这一构思。其目的是为了改善租界内的水运交通,改善积水潭的排水以及改良原来的碱性地质。具体是利用白河往土墙逐渐倾斜变低的地形,与白河连接的运河将被规划流入到挖掘在土墙附近的池塘里。开凿运河的另外一个目的,是试图增加将来日本租界的财政收入:中国人的小船要进入日本租界内的运河时,日本租界当局将会向他们征收“运河使用费”⑱。

运河将从纵向第三路的中间出发,在到达横向第四路的交叉点时左右分开,分别流向纵向第二路、纵向第五路。租界内的运河先流入预计将要被挖掘的东部和西部池塘。然后,再从池塘到纵向第三路之间另挖掘一段运河,使之和土墙外清政府所经营的小运河相连接。在海运的繁忙期,很多船只都会进入清政府的小运河,因此,天津日本租界内新建设的运河网假如能与其合流,在经济上也当然受益⑲。这可谓是日本政府试图谋取运河经营成功的一种方法。

最后来说明运河的细部设计。从运河起点处到横向第四路的区间为“大河”,河面宽为40尺(约12.12米),河深为10尺(约 3.03 米),河底的宽度为16尺(约 4.84 米)。其他河段均为“小河”,河面宽为35尺(约10.6米),河底的宽度为11尺(约3.33 米)(图3)。同时,为防止河流泛滥等,挖掘运河时被挖出的泥土将堆积在运河两旁,作为建设堤坝的材料⑳。

还有,在纵向和横向道路的交叉点之处将建设运河的桥梁,共计12条。并且,当白河和天津土墙外运河的水位增高时,为防止租界内的运河泛滥,在新运河与白河或是清朝运河的各个连接处分别设置闸门㉑。

在设计方案之一的最后,各项工程的预计费用表也被列了出来,其中包含了土地购买费用,房屋购买费用,土地填高费用,运河开凿费用,码头建造费用,闸门设置费用,甚是多杂㉒。

因各项工程费用高涨的缘故,这个方案没有实现。

3.2 城市基础方案设计之二

3.2.1 市区土地填高和街区建设

1901 年(明治 34 年)4 月 12 日,日本外务省内部文件机密第三十二号信的附录中含有《天津日本专管居留地设计要志》㉓。这个设计要志中收录了天津日本租界市区的新设计案。该案由郑永昌领事的后任伊集院彦吉所提出,本稿称之为“城市基础设计方案之二”。伊集院主要考虑新设租界的土地条件和当时的街区状况,把城市基础建设的重点放在市区土地填高和街区划分与建设上。特别是以下记述如实反映了天津日本租界建设地的真实情况㉔。

从天津城到大沽的街道海大道,在东西方向上横贯中央地区。该道以南的大部分都是原野和坟墓,以北的地区的二分之一土地为街市,剩下的是原野和沼泽地各占一半。市区沿着白河,既定租界里大部分原有房屋都遭到战火袭击,剩下的几间房子也因为我军队练兵场设置的原因,全被撤掉了。现在,预备租界内的地区之外,一屋不存。白河沿岸均成堤坝之形,仅高于洪水水位1尺,市区低于(洪水水位)5尺,原野的高度和平时水位相差无几,积水潭水面高度低于(平时水位)4到5尺。各个积水潭的深浅不一,浅者1尺有余,深者20尺有余,平均深度约为6尺。

根据上述,在设计方案之二中,市区内的低地填高工程首先被提出。天津日本租界正好位于白河的弯曲部分。这部分白河河底的泥土堆积问题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深刻,因而随着白河的河道缩小,天津日本租界将随时有被洪水侵蚀的危险。所以,提高市区的地基高度,并对地基进行加强工程成为了当急之务。低地填埋用的泥土要从海大道以南的地区,即当时还没有决定要开发的土墙边上采取㉕。

另外,在市区规划中,位于白河边上的通往法租界的大沽街道被视为决定性要素。为考虑天津日本租界的发展,将来在大沽街道上敷设铁道,以此铁道和道路为市区的中心部,建设格子状的道路网㉖。具体来说,道路之间的间隔距离统一为60间(约 109.2 米),选择条件好的土地为街区。规划地的总面积为12万3千63坪(约40万6千846平方米),其中市区建设地为10万2千508坪(约33万8千869平方米),纵向和横向共计10条道路的路面面积将占2万515坪(约6万7千818平方米)。最后,街区将被划为18个区㉗。

图5 设计方案之二的道路建设详细图

3.2.2 道路和下水道的设计

依据道路的幅员、路面铺设的材料、车道和步行道的设计,设计方案之二把道路分为了三种类型(图5)。

第一种道路将铺设在白河边上,幅员为10间(约18.2米),只设单侧步行道,其幅员为12尺(约3.636米),其余均作为车道。车道和步行道之间将挖掘宽1尺(约 0.33米)的水沟。有关车道的路面,最下层的基础层厚度为6寸(约18.18厘米)的碎瓦片层,再在上面铺上3寸(约9.1厘米)的碎石层。路面将统一铺上1寸(约3.03厘米)厚的泥土层。水沟的沟底将铺上泥土,沟的两侧面则铺上砖瓦,以牢固水沟的结构。

第二种道路将铺设在海大道西北方向的地区。其幅员为10间(约18.2米),左右两侧均设幅员为9尺(约2.72米)的人行道,中间为车道。并且,车道和人行道之间也挖掘幅员1尺(约2.72米)的水沟。路面结构和第一种道路一样。

第三种道路的幅员将为5间(约9.1米),不分步道和车道,两侧分别设宽1尺(约0.33米)的水沟。其路面结构采取第一种、第二种道路的人行道的结构设计方案。

接下来,还设计了两种类型的下水道,将被铺设在道路下面,为暗渠㉘。

第一种下水道的幅员为2尺(约0.606米),深2 尺5寸(约0.76米),为砖瓦结构,埋设在道路的中间。下水道的总长度为1310间(约2384.2米)

第二种下水道为直径1尺(约0.303米)的土管,将其埋设在道路两旁的水沟的下面,也为暗渠。总长度为231间(约420.42米)。

综上所述,设计方案之二着重于天津日本租界的低地填高、市区规划、道路和下水道的建设,并且试图采取当时最新的交通手段-铁路建设来谋取租界的发展。总体说来,设计方案之二提出了与上述以传统水运交通为中心的设计方案之一完全不同的设计理念。

然而,就连着重于最基本的道路和下水道的这一设计方案也遭到日本外务省的反对,因为建设资金的原因而被取消㉙。

4 城市基础建设新方案

4.1 反对意见

驻天津日本领事馆在《有关天津我专管居留地经营的意见书提交文件》㉚一文中提出了填埋低湿地将花费巨额费用,直接否定了设计方案之一和设计方案之二。以下简单总结其内容。

首先,意见书中指出的是设计方案之一和设计方案之二,其技术方面基本上全部模仿英法租界,因而工程费用巨高。根据技术人员长崎武夫测量的天津日本租界的地基高度图,该租界内的土地最少要平均填埋3尺(约0.9米)以上。但是,要把存在着积水潭的土地整理成完好的住宅地的话,平均至少要填埋5尺(约1.52米)以上。

接下来,该意见书也特别论及下水和污物的处理问题。其中,特别有意思的是提到了天津英法两租界的下水和污物的处理方法㉛。因为英,法租界位于海拔高于白河洪水水位的高地上,所以这两租界内的雨水可以直接排放到白河。另外,居住在英法两租界的居民一般每天清晨雇用苦力,让他们把污物挑到白河下流或是远离市区的地方扔掉。也就是说,英,法租界的居民利用天津固有的地形、白河和苦力们来维持了租界的卫生问题㉜。但是,如上所述,日本租界的地基低于白河的洪水水位,雨水和下水不能直接排到白河。并且,报告书中也指出日本侨民缺乏卫生观念,他们不会每天雇用苦力把污物搬出租界,因此,就很可能产生污物堆积于租界内的情况㉝。并且,将来清朝人也有可能居住于天津日本租界,所以,雇用苦力进行污物处理将变得更加困难㉞。

图6 1901 年天津日本租界地盘调查图

可以预想,驻天津日本领事馆提出的以上两点都将会反映到城市基础设计的最终方案上。

4.2 城市基础建设新设计方案

天津日本租界的城市基础新设计方案㉟依据“控制建设资金”的观点,在设计方案之一和之二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更改。

第一,强调了外国租界内地价高涨之前,尽快购买土地。

第二,考虑到天津府城和外国租界的交通条件,图6 所示第七号道路(原来的海大道)为日本租界的干线道路。并且,以这条道路为中心,其两旁的第七、八、九区为天津日本租界的中心部。这三个地区的地价将会上涨,因此在经济上将会受益。并且还指出要尽量及时收购租界建设地内现存的房屋。

第三,有关道路铺设,为了节约经费,铺设路面的材料尽量不用价格昂贵的石块,而是使用价格便宜的碎石和碎瓦。道路两侧的水沟要挖成具有一定倾斜度,水沟内侧用碎瓦片铺整。白河边上的道路要与白河护岸同时建设。有关道路的路面,车道的路面,要铺设厚4寸(约12.12厘米)的碎石层,人行道则为厚3寸(约9.09厘米)的碎石层。最后,白河护岸的上层部要使用曾铺设在天津城内的石头。

要建设第四号道路(图6),也就是天津日本租界和中国人居住区之间的界线道路,第一步先要撤离既存的房屋,然后填埋积水潭和沼泽地。第二步要把它延长到直达海光寺的军道。第四号道路的长度应该为25间(约45.5米)。路面均铺设碎瓦,并适当调整路面高度。第三种道路的幅员为5间(约9.1米)。

表3 各设计案和最终实现的天津日本租界道路名称对照表

第四,有关市区的填高,并不是把地基统一填高到某个高度,而是从白河到土墙,逐渐往低倾斜(图6)。比如,横向道路中,面对白河的第五号道路的地基是97.0尺(约32.01米),第六号道路的地基为91.0尺(约30.03米),而第七号、第八号、第九号、第十号道路的地基将为87.0尺(约28.71米)。规划街区的地基高度以道路路面的地基高度为标准。这样的地形设计的最大原因是试图把下水往土墙外排放㊱。以下将具体论述这一点。

第五,有关下水道,设计方案之二中提出的与白河相连接的暗渠建设方案没有被采用。其原因为“阁下所指示第五项之暗渠将被废除,固然有必要模仿英法租界经营下水道,然而英法租界的地基基本上位于白河的洪水水位之上,下水容易被排放到白河内。然而,我租界的地形则不同,奉行阁下的主意,为节省低地填埋费用,新地基将从白河到土墙方向顺次变低,大部分为 87尺,低于白河水位2尺…”㊲。天津日本租界内的地基高度为87尺(约 28.71米),土墙边上为83尺(约27.39米)。在这里也可以确认到日本租界的地形是从白河到土墙逐渐变低㊳。

在此,也是从缩减工程费用的考虑,利用天津日本租界原来的地形特征,居民们需要把下水排放到图 6 中所示的黄色的小河里,然后通过这条小河,租界内的下水将被排放到土墙外。这样的下水排放方法,沿河两岸的外国居民可能不会喜欢,所以有必要和相关人士进行交涉㊴。

最后,小河的扩张方案也被提出。这条小河将被延长到450间(约819米)长。新设计方案提出时,其幅员为1到2间(约1.82米到3.64米),今后要继续收购小河两岸的土地,对之进行疏浚,使小河的幅员扩张到6间(约10.92米)。并且,在土墙及土墙内的道路下面挖掘与小河相连接的暗渠。为调节水位,在暗渠中将设定可以自由关闭的水门㊵。

从《天津日本租界经营区域图》和1940年《天津日本租界地图》㊶来看,实际上的天津日本租界的城市规划基本上遵从了这一新设计方案,但是下水道的埋设和污物处理方法还有待研究。

表3显示了各个设计方案和实际建成后的道路名称。从该表上可以判断,设计方案之二和新设计方案中规划的道路到1940年时都被建设完毕。然而,设计方案之一中的道路规划格局没有被采用,但是横向第一路和横向第二路因为连接了天津府城和各国租界,被分别改建为山口街和旭街,而它们分别正是原来的溜米厂大街和海大道。在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清朝末期天津的重要街道成为了近代天津日本租界道路网的一部分,而这些道路至今还在天津市区的交通中起着重要作用。

5 租界经营区的设定和街区的形成

在确定了低地填埋,道路规划和污物处理排放法之后,1901年11月,日本政府马上设定了天津日本租界的经营区。

首先,当观察《天津日本专管居留地计划图》时,就能发现当初设定的日本租界的建设用地被指定为“预算区域”,分为十八个区。但是,当仔细分析该地图时,就不难发现在东侧与法租界相邻的地方标明着“向法租界内扩张线”,说明日本租界已经超越了原先的法定范围㊷。

接下来,1901年(明治34年)11月,天津日本领事伊集院撰写的《有关天津日本专管居留地经营规划的回答》㊸包含了《天津日本租界经营区域图》(图7)。这个时候,天津日本租界已经向外扩张,靠近白河部分直接邻接于天津府城。

图7 天津日本租界经营区域图和市区规划图

《天津日本租界经营区域图》中最受注目的就是贯穿租界正中的旭街。旭街是连接天津府城的“海大道”。有关纵向道路的名称,从天津府城到法租界,依次为福岛街、宫岛街、樱岛街、秋山街。有关横向道路,从白河到市区,依次为山口街(旧溜米厂大街)、寿街、旭街和荣街(图7)。

沿白河的第一区里有三井物产和武济洋行,第二区里有陆军仓库和日本邮船会社,第三区里有有信洋行、横滨正金洋行和伊野组。可见,这些交通条件有利的土地都卖给了日本的大商社和银行。另外,第六区被分割为 4 部分,面临旭街的右上角街区里有邮局、司令官住宅和上长官住宅,其对面也是上长官住宅。

另外,市区的第十二区被分成两部分。邻接于福岛街的部分是日本领事馆的建设用地,其旁边是租界局、日本人俱乐部和芙蓉馆。第十五区被法国的传教士团体首善堂购买,在首善堂边上建有井上医院。第十一区有东京建筑物株式会社,该会社在天津日本租界建设上发挥重要作用。第五区也被划分为四个部分,其左下角为神户馆。与中国人街区相邻接的天津日本租界的扩张区域里则建设了租界分署、警察署、共立医院。最后,面临福岛街的街区里建设了陆军医院,市场等公共设施。

综上所述,到1901 年为至,日本政府确定了商社、海运会社、邮局、医院,以及经营和管理日本租界的租界署和领事馆的建设用地。这样,天津日本租界的最初城市骨架已初步形成。

6 结 论

本稿通过详细探求近代天津日本租界的城市基础建设过程,阐明了天津日本租界开发前的状况以及开发后的租界城市形态。在设计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有关城市卫生问题的下水道和污物之处理方法。

第一,在道路规划上,日本政府特别重视天津府城和各国租界的道路交通条件,所以在实际的建设阶段,从天津府城出发,经由日、英、法、德租界,直到郊外的海大道和溜米厂大街分别成为了天津日本租界的重要街道,也就是后来的旭街和山口街(日租界内的天津外滩)。在新的城市建设中,海大道和溜米厂大街在各个方案中都可以看到,可以说从设计阶段开始,日本政府对该两道以及日租界的交通条件十分重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设计方案之一中,驻天津日本领事馆从租界的水运交通之便以及下水处理上考虑,提示了道路、与清朝既存运河相连接的运河网,以及养殖用的池塘的设计方法。但是,因为此方案将花费巨额的工程费,最终没有被日本外务省采用。

第二,除白河边的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的地基高度基本上都低于白河水位,市区的低地填高成了重要问题。于是,日本当局干脆利用这一点,把新地基的高度规划为从白河到土墙依次为32.0米→29.7米→28.71 米,因此,下水和雨水能被排放到天津土墙外的运河里。

图8 1930 年代天津日本租界旭街图

第三,有关下水道的建设,也因为资金原因,设计方案二中提出的在各道路下面铺设下水道,把下水直接排放到白河或是天津土墙外的清朝运河的方案没有被采用。另外,日本当局考虑到日本侨民还存在卫生观念问题,也没采用像英法租界一样每天雇佣苦力把污物挑到租界外直接扔掉这一方法。最后,作为暂时措施,利用天津日本租界的地形,叫侨民们把下水和污物先排放到指定的小河里,然后通过该小河排放到土墙外的运河里。这样没有建设下水净化设施,而是直接利用天津的自然条件,可谓是一种较原始的方式。

最后,当道路设计、低湿地填高和下水及污物处理的方针被决定好后,日本政府于1901年11月公开了天津日本租界经营区,把白河边上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优先卖给重要商社以及租界经营的相关重要机构。

综上所述,1895 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政府尽量改善充满沼泽地和积水潭的土地,极力压低工程费用来建设天津日本租界。但是,从 1930 年代的天津日本租界的明信卡上(图8),可以看到电车驶行的旭街和两旁的欧式建筑物,街道景色颇为壮观。这可能是日本当局为了向日本国内宣传天津日本租界建设成功的事实。近代天津日本租界的市区、街道以及一部分公共设施还存在于原天津日本租界内,在现代的城市生活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稿阐明了天津日本租界的城市基础设计和建设过程,但是实际上的下水道埋设、公共设施和日本侨民的住宅建筑设计还有待研究。比如在天津日本租界的实际建设过程中,安田财阀的东京建物(现东京建筑物株式会社)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该公司在1902年(明治35年)承担了天津日本租界的第一期低地填埋工程,总面积为 64600坪(213,554平方米)。日本政府把其中的46000坪(平方米)低价卖给东京建物,从此,该公司在天津日本租界开始建设并经营日本侨民住宅,并于1903(明治 36)年3月,在日本租界的寿街11号地开设了东京建物天津支店㊹。但是,东京建物究竟克服了什么样的技术难题而完成低地建设项目的?他们又建设了什么样的侨民住宅?这些问题都还有待细细追究。

并且,要更深层次地认识日本天津租界的历史意义,还需明确了解其他地区近代日本租界的具体建设过程。因此,着重于实际的设计方法和建设过程的天津日本租界城市建设之研究,将有助于近代中国日本租界城市研究的发展,并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注释:

① 赵世晨等,《日本租界的形成及其城市空间的变迁的相关研究》(日文原题:“日本租界の形成とその都市空間の変遷に関する研究”),九州大学大学院人间环境学研究院纪要第 12 号,2007 年 7 月,45-52 页。

②③大里浩秋,贵志俊彦,孙安石编著,《中国·朝鲜的租界历史和建筑遗产》(日文原题:“中国·朝鮮における租界の歴史と建築遺産”),茶之水书房,2010 年。

④ 该研究项目的成果在研究团队内部有发表,但是没有以出版书籍或是发表论文等形式公开其研究成果。

⑤ 刘一辰,藤川昌树,《中国天津元英租界的城市开发》(日文原题:“中国天津における原英租界の開発”),日本建筑学会计画系论文集,第80卷第712号,1285-1294页,2015年9月。

⑥⑦王康,“天津原日租界规划沿革初探”(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lanning History of the Original Japanese Concession in Tianjin), 中国·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论文,2010 年5月。

⑧ 英国国家公文书馆所藏,档案号:WO78.988.0017。

⑨ 日本外交史料館所藏,档案号:3.12.2.32.8。

⑩ SURVEY of the road and river communications between TIENTSIN and PEKIN 1860, 英国国家公文书馆所藏,档案号: MPHH-1-675。

⑪参照驻天津二等领事郑永昌的《机密信第十号》《从明治二十九年到三十二年在支帝国专管居留地关系杂件 天津之部》。

⑫ 同(6)王康硕士论文,19-20 页。

⑬ 日本外交史料館所藏《在支帝国专管居留地关系杂件》,档案号:3.12.2.32.8,第一巻 189 页。

⑭ 地图中所载原文:有关从“イ”到“ロ”,以及从“ロ”到“パ”的河岸地区,本官受公使之命,为探知内情,特面会了王总督。这一带为人口民房密集之处,王总督的回答是不愿意转让该地区为日本租界。

⑮⑯⑰ 日本外交史料館所藏《在支帝国专管居留地关系杂件天津之部》,档案号:3.12.2.32.8,第一巻 198 页,第一巻 198 页,第一巻 499 页。

⑱⑲⑳ 日本外交史料館所藏《在支帝国专管居留地关系杂件天津之部》,档案号:3.12.2.32.8,第一巻 533 页。

㉑㉒㉓㉔㉕㉖㉗㉘㉙㉚㉛㉜㉝㉞㉟㊱㊲㊳㊴㊵日本外交史料館所藏《在支帝国专管居留地关系杂件 天津之部》,档案号:3.12.2.32.8,第一巻 534 页,第一巻 537-538 页,第二巻 213-220 页,第二巻 214 页,第二巻 215 页,第二卷214-215页,第二郑215页,第二卷235页、明治三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天津日本専管居留地計畫區域圖”,第二卷258页,第二卷289页,第二卷289页,第二卷289页,第二卷261-293页,第二卷290,第二卷289页,第二卷292-293页。

㊶ “近代中国都市地図集成”柏書房、(2.天津、1940年頃)、1986年5月。

㊷ 日本外外交史料館所蔵“在支帝國専管居留地関係雑件 天津ノ部”、档案号:3.12.2.32.8、第二巻、235-236 页。

㊸ 同上、377-400 页。

㊹ 東京建物株式会社編集《東京建物株式会社 70年の歩み》、昭和41年10月1日、9页。

猜你喜欢
白河租界设计方案
数据中心ECC设计方案研究
“桥”镇
专题
白河“五大工程”提升党建工作
白河:坚持不懈治理水土流失久久为功改善山村面貌
高压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方案探讨
某轻卡线束设计方案
1845—1945上海租界百年
鲍罗廷与收回汉口英租界
华洋共管新格局的开启(1914-1930)——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华董选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