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2020-04-17 08:54陈兴杰
中国教师 2020年3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

【摘 要】培根教育基于儿童立场,本着“回归本真,养正育心,培根立魂”的教育哲学,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引导学生回归本性,回到原点,顺应生命生长规律、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尊重个性差异规律。通过培植自然之根、品行之根、文化之根、修身之根、创新之根,不断为学生绘就人生底色。力求把传统文化的各种元素植入其中,最终形成了以理论为基础,以文化为媒介,以课程为载体,以队伍为保障的培根教育体系。

【关键词】培根教育 课程建设 教育规律

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化、持久稳定和被社会公认的特征,是形成学校品牌不可或缺的因素。学校特色不应是高端奢华的装饰品,而应是原汁原味的营养品,要回归原点,回归本真。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港区南苑小学(以下简称“南苑小学”)于1949年建校,面对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在办学实践中一直在积极回应着教育的新要求,将对办学特色的思考建立在一个思维基点之上:不为特色而特色,特色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的内涵发展;并且形成了一个核心原点:特色教育要真正能为学生生命的奠基办实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做好事。在此思维起点上,南苑小学提出了培根教育,与学校文化创生、校本化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实现统整与多维度推进,在此过程中,绘制了具有学校内在气质的技术路线图。

一、培根教育的提出

叶澜教授曾说:“基础教育的性质就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基础,一要基本、必需;二要宽厚、扎实。”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颁布,我们发现基础教育在为学生奠定基础,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教育失根本,無根基,缺根源,很多时候“目中无人”,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不能顺应学生学习的天性,缺乏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尊重;二是国家课程计划落实不到位,根基不牢;三是课程开发中三级分立,重点偏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过度,与国家课程脱节,导致国家课程丧失核心地位;四是教育教学实践过于关注知识性,缺少生活性和体验性;五是教育评价中纸笔过多,学生缺乏多元的展示机会。

为此,基于儿童立场,南苑小学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认识到了“培根”的适切性和实效性,从孩子最基本的需求出发,提出了培根教育的概念,并逐步构建出了培根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

二、培根教育的内涵

百度词条上对“根”的解释是:本义是草木之根,引申为事物的本源,人的本性和本质。《说文解字》对“根”的释义是:“根,木株也。”《淮南子》中,“根”被表述为“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韩非子》认为“根深,则视久”。《老子》则认为“深根固柢”是“长生久视之道”。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意味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像给灯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根长得旺盛,果实就能预期成熟,灯油充足灯光就明亮。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对如何“培根”做出了精准的定位,认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

基于对“根”文化的理解,南苑小学提炼出“培根教育”的内涵:引导学生回归本性,回到原点,顺应生命生长规律,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尊重个性差异规律。

三、培根教育的实践

培根教育追求的是“内涵为魂,朴素最美”的根基教育。在培根教育实践中,我们本着“回归本真,养正育心,培根立魂”的教育哲学,经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反复思考,力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元素植入其中,最终形成了以理论为基础、以文化为媒介、以课程为载体、以队伍为保障的培根教育体系。

1.理论思考,紧扣培根教育的“出发点”

南苑小学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目标,对培根教育进行了寻根探源。

(1)“人”为根—培根教育是基于儿童立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现实中存在“三无” 现状:一是“失根本”,即目中无人;二是“无根基”,即不遵循教育规律和儿童生长规律;三是“缺根源”,即不关注儿童个性成长需求。基于教育的这一现状,我们从杜威的“教育即发展”的经验主义理论、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和卢梭的“顺应儿童”的自然教育理论中汲取了营养,从现实的角度寻根,我们认为“人”为根。

(2)“本”为根—培根教育是张扬儿童个性务本求真的教育。“本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固有范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智慧之源。儒家主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将“本”视为“道”之根源。有本根方有凝聚力,无本根则无精神。正如司马光在《赠邵兴宗》中云:“君子固无愧,立身明本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寻根,我们认为“本”为根。

(3)“德”为根—培根教育是绘就儿童生命底色立德为魂的教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立德”也是我国古代“三不朽”价值观之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其内涵是立德、立智、立身和立行,而最关键的是立德。从政策的角度寻根,我们认为“德”为根。

(4)“树”为根—培根教育是成就儿童未来历史传承的教育。南苑小学校园内有23棵白杨树,它们几十年栉风沐雨,其寓意为“今天的白杨,明日的栋梁”。在对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中,我们找准了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内涵,即“白杨根文化”—“养树养根,根深叶茂”“育人育心,德正心美”。基于人的不断生成性,当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实质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就如树之根本,木之天性。从学校历史传承的角度,我们认为“树”为根。

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在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整合提炼中,我们寻找到了核心素养的历史文脉—用培根教育“绘就人生底色”,把培养“德才兼备,儒雅睿智的中国人”作为核心素养校本化的价值追求,其表达为学生五大核心素养:体魄健全(自然之根)、人文积淀(文化之根)、养德正身(品行之根)、艺术审美(修身之根)、社会参与(创新之根)。让学生经由课程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再由外向内扎根,内外兼修,最终向着核心素养的方向生长。

2.文化润泽,引发培根教育的“共振点”

面对精神文化不断融合的校园,每一个站在南苑小学历史链接点上的人,都会从传承的视角梳理学校现实发展的意义,从历史积淀的教育细节中明晰办学行为的现实价值和未来走向。为此,我们广开言路,多方论证,最后达成了共识,形成了学校理念文化体系的整体框架。

办学定位即是明确办什么样的学校。南苑小学的办学定位是“基于儿童立场,建设面向全体性、提供选择性、催生创造力、形成立体化的新优质学校”。基于儿童立场即教育顺应儿童的生命成长规律,立足于学生最基本的核心素养,表达学校的育人目标和课程价值,使学生如自然万物一般整体地内生、自生、互生、共生,让童趣盎然。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底,不应成为竞技考试的起跑线,而是应该基于孩子成长的需要,为孩子适应未来社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我们的办学使命便定义为“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 ,给孩子最美好的童年”。

3.课程支撑,激活培根教育的“创新点”

课程是一所学校的标志性产品。在课程构建上,我们按照课程论的要求,本着“有用”和“有趣”的原则,突破大杂烩和大拼盘,摒弃碎片化,对国家课程进行内化整合,理顺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最终形成了完整立体化的“新三好3+X”培根课程体系。

“新三好3+X”培根课程开发的总体原则是“点上生根,面上开花”。“3”是以从国家课程标准中融合出的“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的课程因素为基本点,在点上生根,内化整合后开发出学科拓展核心课程;“X”是以“新三好”为基本点,在面上开花,分别开发出相应的社团活动和实践活动课程;不求多而杂,只求少而精。“+”不是简单地做加法,而是“3”与“X”的相辅相成,达成“3”和“X”融合后的一种平衡与渗透。

实践中,学校以“读好书人文课程”“写好字艺术课程”“做好人核心课程”三类精品为基本点,设置了四大类培根课程:学科基础类、学科拓展类、社团活动类和综合实践类。学科基础类和学科拓展类是必修序列、班级授课,基于“面向每一个”“发现每一个”“成就每一个”的原则,通过“有机融合、差异合作”的课堂学习进行;社团活动类课程是选修进行、校内走班,面向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化需求,分为七大类—阅读与写作、英语与世界、数学与现实、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表演与交际、科技与探索;综合实践类课程是借力校外资源合作进行,以学校“四节”(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为依托,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辅助,采用项目式运行方式,由学校开发的节日课程、四季课程、主题课程、家本课程和合力课程,打开学校围墙,通过教师、家长、社会专业人员带领学生面向生活、走入自然,融入社会。

“新三好3+X”课程体系使课内、校内实施课程的传统模式走向了由学校、社会、生活实施课程的现代图景,让学生实现了与自我和生命的对话。

4.队伍保障,创建培根教育的“生长点”

教育即“人学”。我们本着“教师第一”的理念,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第一工程来抓,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学会赋能,不断催生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构建了“格式化人”的教师队伍培养模式,其密码是四个“3”。

(1)搭建“3格”培养平台,包含新教师的入格、青年教师的升格和骨干教师的风格培养。新教师“入格”凸显“合格化”,重点放在教材关、课堂关和基本功训练上,使他们快速进入角色,站上讲台;青年教师的“升格”凸显“专业化”,重点通过摸底、帮扶、带徒、挑担等形式,让他们脱颖而出,站稳讲台;骨干教师 的“风格”凸显“个性化”,重点采用建立档案、以“优”带“新”、课题研究、以“研”促“思”、搭建平台、以“炼”成“格”,让他们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站好讲台。

(2)建立“3式”研修模式,即爬梯式研修、围炉式研修、耕种式研修。爬梯式研修通过“1、3、5”年成长计划,让教师素养逐年提升;围炉式研修通过圆桌会议、闲聊式交流,促进教学专业反思;耕种式研修重在引导教师学以致用,深耕实践,梳理提升,总结经验。

(3)形成“3化”教研特色,即校本教研常态化、校本教研主题化和校本教研特色化。校本教研常态化旨在让教研“随时随地”发生,教室、办公室、走廊、操场、食堂……只要有时间、有话题、有欲望,一切便会自然发生;校本教研主题化重在问题导向,以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切入点,做到“问题主题化”“主题课题化”,逐步走上科学研究之路;校本教研特色化凸显独特策略,运用课堂观察,采用课例研讨的方式进行有效的观课、议课活动,使校本教研日趋特色化。

(4)树立“3人”专业理想,即先人一步、胜人一筹、高人一招。先人一步旨在用读书积淀底蕴,用写作锤炼思想;胜人一筹贵在引领教师在互助合作中成长,在课题研究中提升智慧;而高人一招则引领教师在个性中创新,把教学做成学术,修炼绝招,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四、培根教育的成效

多年来,我们努力践行“小而美”的培根教育,“基于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成就每一个”,既关注孩子全体的基础发展,又注重孩子个体的自我超越。这样持之以恒的扎实实践,已经成为学校工作的常态—不做模板化的刻意设计,不做表演式的浮华呈现,只做坚定缓慢的持续深入。毋庸讳言,培根教育积极回应了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和难点问题,并在统整与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3年,培根教育的首轮实验在南苑小学开始进行,全校24个教学班1300多名学生参加。第二轮实验于2016年9月开始,在辽宁省专家型校长陈兴杰工作室的10所成員校进行,共计近万名学生参加。

实践证明,培根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了选择性—学校采取走班选课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和各种社团课程;关照了自主性—在课程开发上,教师充分发挥部分学生的才能,让他们和教师共同研发课程,在积极参与中主动发展;体现了全面性—学校以“新三好”课程为突破口,本着“不抛弃,不放弃,让每一个学生都受益”的原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催生了创造性—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生动手又动脑,在思维碰撞中催生了智慧,在国家、省级科技创作大赛和机器人比赛中崭露头角。6年来,南苑小学先后在各级各类大赛中获奖316项;教师观念更新,素养提升,有106人被评为省、市、区骨干教师,6人被评为省、市学科带头人,108篇文章在各级刊物发表,128人获得国家、省、市级优质课、示范课荣誉。

根,是人内在充盈的源动力和外在突破自我的内驱力。“培根教育”不疾不徐勾勒孩子的未来,浓墨重彩张扬孩子的个性,持续精进,未来可期!

(作者系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港区南苑小学校长、辽宁省十佳校长)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
优化措施,提高能力
软件工程应用型课程建设与实践
“需求导向”视域中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构建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质量建设研究 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