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块海绵

2020-04-17 09:52张丽
考试周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讨论

摘 要: 本文拟针对偏远村小、学习习惯极差的学生,教师如何开展有效语文教学活动进行探讨。笔者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作文教学和课外阅读三个方面做了深入、细致的探索并展开论述,认真总结了近一学期的做法和成果。

关键词: 慢慢来;有感受;共读;讨论

一、 引言

一所偏远村小,六个年级六个班,学校总学生数61人,其中包括学前班学生8人。绝大多数学生为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省打工做早点。孩子们皆由在家务农的爷爷奶奶照看,学习习惯极差,也几乎没有真正接触过课外书籍,更不要说有效积累了!此次支教,接手六年级19个学生,如何让这些孩子充实地度过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能够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成为我的教学目标!

初次登上村小的讲台,我便看到了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之间的巨大差异,我很心疼这些淳朴的孩子,他们的童年缺失父母的关爱和督促,那片田野便是孩子们的乐园,手机游戏是他们的“挚友”,可以排除寂寞和失落。许是受了李玉贵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我把这份学生间的差异看作课堂最珍贵的资源加以利用,我想让这些孩子在我的语文课堂上能够做有思维的自己,而我,也就在这班级的田野里辛勤耕作!

英国著名教育理论家怀海特认为:最理想的教育取决于几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的天赋、学生的智力类型、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学校外部(邻近环境)所赋予的机会,以及其他相关的因素。我给予这些学生的可能不是最理想的教育,也无法去改变学校外部及学生生活环境,那我就尽可能地去了解这些孩子,去尽力创造适合孩子们学习的教学环境。

二、 孩子,我们慢慢来

记得那日,第一次走上这个村小六年级的讲台,我认真备好了《一夜的工作》一课,信心满满地开始了教学。可是,在初步熟悉了课文之后,我引导着学生在文本间去感悟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时,19个孩子眨巴着眼睛,等着我来“灌”!怎么感悟,不知道!怎么去寻找重点词句,不知道!赶紧调整教学步骤——读课文。读进了课文才能进行扎实落地的教学。一句句带读,再一段段齐读,随时一句、一词地纠正出现的唱读现象。《一夜的工作》我用了四節课方结束,因为我选择的是生本!

课堂上面对孩子们的无措、甚至于是焦躁,我说得最多的就是:孩子,我们慢慢来!品读中,孩子们逐渐从“一尺来高”体会到了总理夜间审阅文件的工作量大;从“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体会到总理工作的认真;从“两杯热腾腾的绿茶,数得清颗数的花生米”体会到总理生活的简朴……在这样的情感体会后,孩子们在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时,自然也就明白了要用自豪、激动的心情去朗读。

就是在“孩子,我们慢慢来”的鼓励中,这些学生学会在文本中认真品读、思考,他们能抓住“明丽”“热烈”“平静”“朦胧”体会长江三峡的秋天在不同时段的特点;他们能找到夜莺的歌声出现过几次,从而“慢慢来”把长文段落梳理清楚;他们能体会到小罗伯特看到教堂外面的玫瑰花开得好红时的复杂的心情……我想让孩子们经历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灌”!

语文的教学,并不单单是教会学生字词句段,而是要让学生运用所知,能力才会增长;学生在用的情境下,才更能理解刚刚所读、所知、所懂的究竟是什么,将来能迁移到什么情境中去运用。面对这些村小的孩子,我从最初的“扶”,一步步不断调整、改变教学策略,一步步引导他们在字词句段间体会作者的情感。每个单元的拓展阅读课文,我基本上设计成研讨课,鼓励学生迅速读文后,总结主要内容,展开针对性的讨论,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课内摘抄必不可少,好词好句的积累有益于他们写作能力的提升。而我一贯坚持关于文本的相关课外知识的补充,上《穷人》一课,我和孩子们讲述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内容;上《黑孩子罗伯特》,我和孩子们讲述美国的前世今生及黑奴历史;上《体育颂》,我和孩子们讲述希腊联邦,奥林匹斯山,古希腊神话;上《长江之歌》,我和孩子们讲述长江、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在我的课堂上,我依然鼓励孩子们“慢慢来”,他们也如同海绵一般在如饥似渴地积累着课内外的知识,开阔着眼界。

三、 孩子,我们好好写

开学近两周,我布置了第一篇作文,写我——《张老师之印象》,不做任何指导,只是想了解一下孩子们的写作能力。结果19篇作文,除了三四篇勉强过关,其余的“短小精悍”“惨不忍睹”!作文叙述混乱,词不达意,别字连篇。如何切实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我动起了脑筋,我要让他们好好写!

李玉贵曾说,真正的写作,是让小孩写有感受的东西,而不是教他文本如何写。九月的一个早晨,天气格外闷热,一场大雨即将来临。我索性停了早读,带着孩子们观察教室一侧的窗外。窗外是广袤的田野、乌云滚滚的天空。我们从天空到田野开始描述所见、所闻、所感,在黑板上记下重点词语。之后,孩子们分成四小组,集体讨论如何写作《雨前》小短文,有问题立即来问我。他们对这种新奇的写作方式显示了极大的兴趣,热烈地讨论着。即使是那两三个写作基础极差的学生,他们也能在这样的讨论、写作练习中得到一点收获。一节课后,短文写完。

孩子们写道:“田野里的农作物纹丝不动,像是在求一场大雨。”“教室窗外,天空是铅灰色的,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雷声,好像是雷公没有睡醒。”“雷声越来越响,雷公终于吃饱了。天空越来越暗,好像一个调皮的孩子用斗篷遮住了天空。下雨了,我渐渐闻到浓重的土腥气。”稚嫩的文笔让我看到孩子们的进步。

十月金秋,我带着孩子们走出校门,去观察义湖的秋天。漕河、小路、枯败的棉花、金黄的稻穗、绿油油的蔬菜、远处的村庄,孩子们边交流边做好记录。回校后,依然是分成四组,集体创作《义湖之秋》作文。每一组的代表作文都让我有惊艳之感,他们是一群没有上过任何辅导班的农村孩子啊!

在此仅举一例范文片段:阳光下的漕河十分平静,就宛如一位熟睡的美人。两岸的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如同一位位坚定的侍卫保卫着漕河的安全。漕河的河面上漂着许多瓶子,阳光透过瓶子反射在河面上,使原本平静的河面多了一份凌乱的美。瓶子里的珍珠因为有了阳光的照射,变得闪闪发光,而珍珠们却不当一回事,翻过身子,继续进入梦乡。(注:当地农民在漕河里用塑料瓶养殖珍珠。)

我惊讶于孩子们细腻的观察、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我也深刻地体会到,让孩子们写自己身边有感受的东西是多么重要,他们真的是在好好写!

之后,孩子们进行了游戏系列作文的训练:传话游戏、保卫鸡蛋、运水工、传球游戏。所有的写作都是孩子们亲身经历的,我只是在一旁指导他们如何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如何观察身边同学的神态、动作,记录他们有特色的语言去渲染气氛,让他们把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能恰当地运用到写作中。对于这样的作文题材,孩子们也是乐此不疲,既做了游戏,又提高了写作能力,激发了写作兴趣。他们的游戏作文可谓是妙趣横生。

四、 孩子,我们多多读

课外阅读一直是学生学习阶段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薄薄的一本语文书难以支撑起学生丰富的生活和学习实践,满足不了他们的好奇心。可惜,这些孩子们因为家庭原因,他们几乎没有认真、完全地接触到优秀的中外儿童作品,更不要说积累和写读后感了。我如同蚂蚁搬家一般,将以前学生看过的书籍搬到这间教室,并教他们如何做摘抄笔记,写一写读后感。可是,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成效不大。孩子们对这些儿童文学、科学类书籍很感兴趣,他們的眼前的确出现了一个他们从未接触过的世界,但是由于之前的语文基础太差,摘录笔记良莠不齐,有些学生的读后感不知所云。

针对这一情况,我尝试着每周每位学生自由借阅两本书,这样我保证了孩子们每天书包里能拿出一本书来读。然后我们统一购买了《绿山墙的安妮》,坚持每两天抽一节课大家共同去读,或开火车读,或老师主读几个章节,再一起讨论这几个章节的主要内容。这是一个务实循序、长期规划的过程。通过共读,孩子们了解到了安妮乐观、爱想象的性格特点,了解到她极其不喜欢自己的红头发,以至于琳达太太没心没肺地评价她的红头发时,安妮居然勃然大怒,之后又“虚伪”地道歉。读到这段时,全班同学笑得前仰后合。共读之后的摘抄和写读后感难度降低,也就有了阅读的效果。在之后的班级读书活动中,我将设定不同的讨论取向:有的旨在深化议题,有的注重拓展,有时以阅读策略为主要学习目的……

近一学期的村小语文教学,我思考最多的不是我能教什么,而是这一课教完了,我把学生教会了吗?我希望这种反思能成为我最大的专业内力。我也感觉到这些孩子们在我的课堂上,如19块海绵一般,贪婪地吸取着我教学的知识并加以活用,我更乐意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其判断力。

怀海特曾经对老师提出一个非常苛刻的教育的金科玉律;不管学生对你的课程有什么样的兴趣,这种兴趣必须在此时此刻被激发;不管你要加强学生的何种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此时此刻得到练习;不管你想怎样影响学生未来的精神世界,必须现在就去展示它。我在努力地尝试,激发孩子们对语文的兴趣,练习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展示他们日益丰厚的精神世界!我坚信,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就是陪着学生在语文的路上不断成长。我也愿意陪着这19块海绵,体验真实的课堂,在课堂上触摸作者的内心,去理解、叙述真实的生活,去了解、探索广阔的书籍的海洋!

参考文献:

[1]【英】怀海特著,庄连平,王立中译.教育的目的.文汇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作者简介:

张丽,安徽省安庆市,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德宽路一小。

猜你喜欢
讨论
认真开展教研活动提升英语教师水平
组织活动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
巧用新型教学策略?创设高效复习课堂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作用与实施方法探究
试论基层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有关开设跨文化课程优化教务管理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