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斯霞“童心母爱”的当代启示

2020-04-17 14:41何秀君步进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2期

何秀君 步进

内容摘要: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视域下,重新审视斯霞“童心母爱”的语文教育思想。整体思维作为斯霞语文教育思想的特质,契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精神内核,具体表现为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中心,蕴涵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相统一的教育理念。揭示斯霞“童心母爱”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中的价值与启示,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斯霞的语文教育思想并且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提供精神资源。

关键词:斯霞 童心母爱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整体思维

“童心母爱”是斯霞语文教育思想的灵魂,本质是基于儿童立场,融教师之爱和母亲之爱于一体,指向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本文将斯霞“童心母爱”的教育思想置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视域下加以重新审视,揭示其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中的价值与启示,为传承和发展斯霞的语文教育思想提供新的思路。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下简称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但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而“整体思维是斯霞语文教育思想的特质”[1],这种整体思维表现在斯霞始终把语文教育作为一个整体乃至一个系统,“构建了完整而不失活力的教学体系”[1],通过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習惯、渗透思想情感教育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从价值取向上讲,斯霞的语文教育思想与核心素养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具体表现为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中心,蕴涵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相统一的教育理念。

一.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中心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建构与应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2]4斯霞“童心母爱”教育思想有一个中心支柱,那就是“语言教学”,“斯霞的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以语言教学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使儿童迅速学好祖国语言。”[3]可以看出,斯霞的“语言教学”本质上就是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其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并且将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语文教育的中心,体现在识字、阅读与写话相统一的教学实践之中。

(一)随课文识字教学

斯霞通过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总结了富有特色的识字教学方法——“随课文识字”。她认为低年级应该着重抓识字教学,为学生进入中学较快地提高读写能力夯实基础。“随课文识字”方法分为四个步骤:1.教会学生读汉语拼音,有了这个工具学生就能读出注音的生字;2.教学生认识独体字,掌握了笔画和顺序,就能进一步识记更多的合体字;3.教会学生查字典,有了这一工具,学生学习就更加积极主动;4.随课文分散识字,在阅读课文中学习生字、积累生词、学会造句,并辅以听说读写等训练,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

斯霞在《我们爱老师》这一课中很好地展示了这种教学样式[4]41,课文的第二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其中“花朵”和“园丁”都是新词,并且在语句中有不同的含义;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词语,斯霞在识字教学时,将抽象的词语与具体的事物结合起来,联系全句,配合幻灯片、实物等方式,引导学生说说亲眼看到的“花朵”和“园丁”的样子。这样学生不仅认识了生字新词,还明白了比喻句的含义。“随课文识字”不仅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原则,使学生识字都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进行,更遵循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

(二)阅读教学

斯霞主张在随课文识字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教学,在具体语言情境中进行词语、句子教学,扫除阅读障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课文的能力,同时将听说读写的训练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阅读教学首先要进行生字、词语、句子的教学;其次在教学时教师要在具体的语言情境引导学生理解的字词、语句的含义;最后加强篇章结构的教学,锻炼学生分析概括文章的能力,学会正确使用语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写话教学

斯霞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提出语言的训练要和写作联系起来,低年级的学生主要通过写话教学来实现。有一次,斯霞让班上的学生介绍家庭成员,一名学生说道:“家里有我一个,我妹妹一个,我爸爸一个。妹妹在幼儿园,我妈妈一个,妈妈在家烧饭,爸爸开汽车。我还有一个奶奶,奶奶最喜欢我。”[5]80于是,斯霞教导他说话要有条理、有顺序,别人才能听清楚。首先,要先说家里有几个人;其次,按照奶奶、爸爸、妈妈、妹妹的顺序介绍家庭成员;最后说清楚他们分别做什么事情。训练好学生的口头语言,由说到写,“出口而章”就不难了。通过在日常与课堂的训练,教师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启发孩子们说话合乎规范,保持说话的完整、正确和得体。

由是观之,斯霞的语文教学将识字、阅读与写话相结合,贯穿“语言教学”,实际上就是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建构,逐步形成学生自己个性化的言语经验,养成有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与核心素养所倡导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二.体现“思维发展与提升”理念

“斯霞的阅读教学总是伴随着思维的活动,充满了思维的含量。斯霞充分认识到教材对于训练学生思维的载体功能,或启发学生自己提问,找到思维的原点或见缝插针地适时点拨。”[1]斯霞的阅读教学不仅重视词语、句子的教学,也重视篇章结构的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学完一篇课文,要明白文章的先后顺序:先讲了什么,又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文章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整体的学习可有利于锤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写作能力,促进读写的结合。比如通过阅读课文《乌鸦喝水》,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怎样叙述这一故事的。[6]学生明白课文的结构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情节,以后写作文时也会语句通畅,条理清晰。再比如课文《惊弓之鸟》采用了因果倒置的叙述方式,学生阅读课文以后,可以知道这个故事是先写结论(更赢不用箭就能让大雁掉下来),再写过程(拉弓,大雁从半空掉下来),最后写原因(分析这是一只受过伤的大雁)。[5]255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篇章结构,学生只是认识字词、读懂课文是不够的,还应学会使用不同的方式复述故事情节,并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

斯霞认为教师要有整体意识,反对教师将文章割裂开来讲解,主张抓住文章的主要结构进行分析,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此外,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体现出核心素养注重“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教育理念。

三.彰显“审美鉴赏与创造”理念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核心素养倡导的课程目标之一,即语文应该“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2]6。这一理念在斯霞“童心母爱”的教育思想中有着强烈的彰显。

斯霞主张“朴素自然”的教学风格,认为教学就应在真实的状态下展开,课堂应该让儿童充满学习的愉悦与快乐,而不能充斥紧张感,也不应刻意追求技术化、程序化,因为这样就有可能影响教学的生成。所以斯霞的“教学语言,连同她慈祥、亲切的笑容,一切就像是从心灵深处潺潺流淌出来的清泉,流进孩子们的心田,也流进每一位听课者的心田。总是在不知不觉、自然而然之间润泽心灵,点拨智慧,指引成长”。[1]

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斯霞非常重视美读。美读主要是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品味作品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激发情趣,获得心灵感应。斯霞认为美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韵味,熏陶个人情操;还指出美读的训练应任务明确、指导具体、方式多样。要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要注意语音、语调;对于抒情散文,宜个别读或自由读;对于议论文和说明文宜齐读;对于课文对话较多的,可选择分角色朗读等。[4]74在《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中,第一段描写了人们翘首以待总理灵车的场景,她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悼念总理的悲痛感情。[4]71在《小英雄雨来》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情感,启发学生想象雨来从水里钻出来时的情景,指导学生通过加快语速、提高语调的方式,用逼真、自然的语气表达了当时人们喜出望外的心情。[4]72在《刘胡兰》的教学中,斯霞选择刘胡兰回答敵人时的语言描写进行范读并指导学生反复品读,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刘胡兰坚强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

四.蕴涵“文化传承与理解”理念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2]5,最终目的是增强文化自觉和提升文化自信。过去对斯霞的研究往往明确指出其思想教育性的特点,这是远远不够的,斯霞更关注儿童的精神发育与成长,“她总是深入领会课文的精神实质,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到课文中去,”[1]绝不仅仅是浅层次的道德说教和思想灌输,而是上升到文化教育的高度。在斯霞看来,“教材中入选的课文,思想性感染力都是比较强的,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能单纯抓字词句章、听说读写。这是和培养一代新人的目标不相容的。况且离开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单纯地抓字词句章、听说读写,也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文道是不可分离的。我们要透过字词句章抓住其内在联系,在进行语文知识教学和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给学生以教育、以感染。”[1]

斯霞践行“文化传承与理解”理念主要表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教育,将文化传承与理解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播撒文化的种子。比如在学习《列宁和卫兵》一课时,通过列宁模范遵守革命纪律的故事,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好孩子。[4]31再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时,通过分析詹天佑不怕困难、不怕嘲笑的信念以及坚持在高山险峻中修筑铁路的事迹,引导学生体会詹天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4]75小学课文中寓言故事比较多,斯霞认为寓言故事也是很好的文化教育载体。在教学《天鹅、梭子鱼和虾》一课时,她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通过理解天鹅、梭子鱼和虾各自拼命用力却没有使车子动起来的故事,明白做事要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成功的道理,鼓励学生树立团结协作的品质。[6]除此之外,斯霞还主张在课外阅读中渗透文化教育,如《中国古代寓言》《十万个为什么》等读物,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会,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广泛了解并从中体会到中华文化的精髓,从而能够让文化精神在学生心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斯霞语文教学流派研究课题组.爱在儿童:斯霞语文教学流派的永恒存在[J].江苏教育,2010:15-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王先炯.一代宗师——斯霞[J].小学语文教学,2010(3):60-63.

[4]斯霞.我的教学生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5]斯霞.斯霞教育文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6]斯霞.谈阅读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2010(3):22-26.

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材经典课文教学的实践研究”(SJCX19_0919);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师范生阅读能力调查暨测评系统开发”(16YB075)。

(作者介绍:何秀君,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步进,教育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